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序言

序 言

徐蘋芳

婁睿墓於1979年4月至1981年1月發掘,歷時近兩年,墓主人政治地位之高,墓室規模之大,壁畫之精美,以及墓內出土遺物之豐富,都是前所未見的,可以說是繼河清元年(562) 壽陽厙狄迥洛墓和武平七年(577) 磁縣高潤墓之後發現的最重要的北齊高階貴族墓,引起了考古學界的關注,並在《文物》1983年10期上舉行筆談。宿白先生的那篇《太原北齊婁睿墓參觀記》最為重要,從墓葬形制,墓室壁畫的內容題材和佈局,黃釉陶器的燒造和摹仿金銀器裝飾紋樣等方面,都作了詳盡的論述。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序言

墓道東壁第三層璧畫部曲鼓吹圖(畫35,北側)

二十二年以來,又陸續發現了更多的北齊貴族墓葬,其中最為重要的有兩座墓,一座是約乾明元年(560)的河北磁縣灣漳大墓,發掘者認為可能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的陵墓,長52米,墓室7。56×7。4米,長37米的斜坡墓道壁滿畫出行儀仗壁畫,場面宏大,畫法精良;出土各類儀仗、僕侍和鎮墓俑1805件,模雕彩繪,製作之精可與洛陽北魏永寧寺塔基影塑像相媲美,為北朝人物造型藝術中之精品。另一座墓為太原武平二年(571) 徐顯秀墓,其規模小於灣漳墓,但墓室內墓主人宴飲等生活場面的壁畫,儲存完好,絢麗如新,可補灣漳墓墓室壁畫之缺。目前已發現的北齊貴族墓,包括婁睿墓在內,其壁畫和儀仗侍俑之情況,大體上可見其概貌。考古學的發現和北朝石窟造像的研究,揭示出北朝造型藝術中人物形象變化的規律。宿白先生從上個世紀70年代便注意這個問題,他在1989年發表的《北朝造型藝術中人物形象的變化》一文中便明確指出:

“公元5世紀末和6世紀中葉,中原北方地區在造型藝術中有兩次變化,表現在人物形象上尤其明顯。這兩次變化和中原北方統治集團銳意漢化,摹擬南朝制度風尚有直接關係,因此,變化的源頭要追蹤到東晉(319 ~420)、劉宋(420~479)和蕭梁(502~557)。”(見《中國石窟寺研究》349 ~ 354頁,文物出版社1996年8月出版。以下所引皆據此文,不另注)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序言

宿白先生所說的第一次變化發生在北魏孝文帝在平城推行漢化改制的時期,具體表現在雲岡石窟佛像造型的變化上。太和十三年(489) 以後,雲岡石窟佛像造型從曇曜五窟深目高鼻、通肩右袒的西域影響的造型,轉變為摹仿南朝士大夫形體清瘦、褒衣博帶的漢式服裝造型。太和十八年(494) 遷洛以後,這種形式的佛像也在洛陽地區龍門、鞏縣諸石窟中流行,實乃東晉劉宋時期顧愷之和陸探微“秀骨清像”之畫風在北朝石窟佛像造型上之表現。此次變化發生在前,與婁睿墓關係不大,不必贅述。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序言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序言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序言

連結: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擴充套件資料:

河北磁縣灣漳大墓

磁縣灣漳北朝壁畫墓位於河北省磁縣東槐樹鄉灣漳村東滏陽河南岸,1987-1989年由鄴城考古工作隊進行搶救性發掘。該墓早年被盜,原有高大的墳丘,平面略呈現圓形,面積8450餘平方米。墓葬南面尚存一尊石刻人像,經勘探發現有神道、建築基址等遺蹟,未發現陵園圍牆。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單室)組成,總長52米,方向正北,墓底距地表10米。墓道全長37米,呈斜坡狀,北端深8。86米。墓室和甬道均磚砌。甬道全長6。7米,南端有高大的門牆,南壁繪有大朱雀。墓室平面近方形,略有弧度,南北7。56米,東西7。4米,西側有石砌棺床,地面鋪方形青石,墓頂為四角攢尖式。墓室地面至墓頂復原高度為12。6米。

隨葬物品尚存二千二百一十五件,其中一千八百零五件陶俑中,立俑和坐俑一千六百零五件、騎俑二百件。一對文吏俑,高142。5釐米,是迄今發現北朝最大的陶俑。這批陶製作精美,形象行動。其他隨葬品有鎮墓獸、陶牲畜、陶製模型明器、石燈、陶瓷器、裝飾品等。

該墓年代應為六世紀中葉,從墓葬的位置、年代、規格、隨葬器物和壁畫的內容推定,應為北齊帝陵,有可是文宣帝高洋的陵墓。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序言

陶舞蹈俑(高21。5釐米)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序言

墓道壁畫神獸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序言

墓道壁畫儀仗圖(部分)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序言

陶武士(高48釐米)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序言

陶鎮墓獸(高47釐米)

北齊東安王婁睿墓 序言

陶文吏俑(高142。5釐米)

TAG: 墓室壁畫北朝磁縣北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