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老師】戒之哉,勿多言

【南懷瑾老師】戒之哉,勿多言

“戒之哉,勿多言”,這個言不僅僅是說話,還包括寫文章,發表各種言論都是如此。有的人往往把別人傷害了自己還不瞭解,對方知道了就會報復我們。

所以《弟子規》上強調說,“揚人惡,即是惡。疾之甚,禍且作。”我們把別人的過惡到處去宣揚,批評別人、挑剔別人的過失,別人知道了對我們很怨恨,想方設法地打擊報復,一有機會就給我們造成不利了。

有的時候即使對方不知道,實際上他受了損失,譬如說,因為我們的一句話,給人家的名譽、權利造成損失,我們也要承擔因果上的責任。

當然我們講話要小心就有福了,譬如說我們說話,看到別人有憂慮,我們去勸導、開導一下;看到別人有恐怖,我們去寬慰一下;看到一個人受了委屈誹謗,我們說一句公道話,仗義執言,給人家解圍,壯一壯膽子,這樣的話都是有功德的。

像佛法裡邊也經常講,有無畏佈施,有法佈施,這都是要靠口來講的。法佈施,你要給人講經說法,講宇宙人生的真相,講一切道理,不用口怎麼行?但是我們講經典一定要依據古人的註解,不要妄自臆斷,否則的話往往講錯了,誤導眾生,這也要負因果的責任。所以我們的口,就看它用來說什麼,我們用得好,就是替人造福,替自己積福。如果用得不好,那就是得罪了別人,自己也造了口業,害人害己。

有一句成語叫“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句話典故出在《論語》。在《論語·顏淵》篇裡講道,“棘子成曰:『君子質而已矣,何以文為?』”這句話就是說,君子講本質就好了,幹嘛要那麼多的文飾,幹嘛要講求那麼多的禮貌?這句話表面上看來好像影響不大,好像也對,說君子講本質就好了,為什麼講那麼多的繁文縟節,要用那麼多的文飾和禮貌?但是子貢卻說:“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可惜啊!老夫子你這話說君子說錯了,為什麼說錯了?因為君子不是如此,君子是文質彬彬,不僅僅講本質好,而且也講外在的形式和禮貌,也要講這個文。

當然只講文而不講質這個不好,就像我們很多人,見面就是鞠躬禮,就像我們在商店看著很多的迎賓小姐,見人就微笑,見面就鞠躬,但是心裡並沒有對對方發自內心的恭敬,甚至可能還是看著顧客口袋裡的錢去的。這就是隻有文而沒有質,這是不對的。

但是隻講質而不講文,這個也是不對的。就像我們看很多農民到城市的時候,農民都是心地善良純樸,但是上了公共汽車連上衣都不穿,光著膀子,你看他也很有好的本質,但是沒有外在的形式,也不會讓人有好的觀感。

所以子貢說,君子就應該是文質彬彬,既講求內在的本質純樸,也要講外在的形式、禮貌,這兩者調和得恰到好處,這才是君子。所以一定要評論君子,話說出去了,錯了,說錯了,就駟馬難追,

子貢說“駟不及舌”,就是用四匹馬拉的車子追也追不上。把話說出去之後說錯了,再用四匹馬拉的車子追也追不上。所以一般就根據這句話成了一句成語:“君子一言,駟馬難追。”這個就是提醒我們,話一說出去,是非善惡就確定了,你想再後悔也來不及了,所以開口講話之前要三思,然後再說。

在《論語·子張》篇中也記載:“君子一言以為智,一言以為不智,不可不慎也。”君子說出一句話來,說得好,人家覺得你有智慧;一句話說得不好,人家就認為你沒有智慧。所以你看言語重不重要?言語代表了一個人的心理、修養和學問,全都在一句話裡包含了,所以說話不可以不謹慎。

剛才我們也講到顏淵問仁於孔子,孔子怎麼回答的?孔子回答說:“克己復禮為仁。”能夠克除自己的慾望,返回到禮的要求,這就是仁了。顏回很好學,他就說:“請問其目。”請給我詳細地講一講具體的條目,如何去落實在生活中。孔子就講了這四句話:“非禮勿視,非禮勿言,非禮勿聽,非禮勿動。”視聽言動都要符合於禮的要求。其中有一條就是非禮勿言,說話要符合禮。這個禮的內容包括很多,但是根本上就是要恭敬人家,不要損害人家,這個全都是禮,凡是不符合於禮的話就不能說。

像佛教它講十善業,十善業的反面就是十惡業,十惡業有意三種,不貪、不瞋、不痴,身三種。善業,十善業就是不貪、不瞋、不痴,這是指意業;身體造作的善業有三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行;其中口業是最重要的,有四種,善業就是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

不妄語就是不能隨便欺騙人,講那些不誠信的話;不惡口就是不能夠講粗魯罵人、有意傷害人的話;不兩舌就是不能夠搬弄是非,在甲面前說乙不好,在乙面前說甲不好,鬥亂兩頭,讓人家起紛爭;不綺語就是不能說那些勾引、誘惑的話,引起人邪思邪念的話。

我們看一看,我們從早到晚,每一天所講的言論,這四條有沒有犯?因為我們開口就要講話,如果一開口講了這些話,那我們就是在造惡業,在造口業,就是在口吐毒蛇,而不是在口吐蓮花。但是可惜的是,現在的人在社會上,一開口、一動筆,很可能就犯上了口業,所以看一看是福還是禍!所以在《無量壽經》上講“善護口業,不譏他過”,告訴我們修行從哪裡做起?就是從善護口業來做起,因為這個口業是最容易犯的。

所以無論是儒家、佛家,都強調守口如瓶,謹防口業,為什麼?因為儒佛兩家都是注重修道的,修道,口不好好地修,這個道也就很難成就。所以我們平時無論是說話、做人,都要注意不要造下口業,因為一造業就有因果,不能違背因果。

我們的言語誹謗某一個人,固然是不對的。當我們所說的話,如果沒有針對一個特定的人,但是可能會傷風敗俗,影響社會大眾的心理,這個罪過就更大了。所以我們搞媒體傳播的人,從事新聞行業的人,他們所傳播的內容,如果誤導、損害了公眾的心理,這個罪過就更大了。

所以做大眾傳播事業的人要特別地小心謹慎。包括這些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的這些從業人員,最好都要學習一下傳統文化,如果人人都明瞭因果,他就知道應該怎麼下筆,話在說出去之前,文章在發表出去之前,都要好好考慮一下,以這樣的態度來從事傳播事業,才不會破壞社會風氣。像我們看廣播、電視、網路,到處充斥的是暴力、色情的內容,人本來都是正人君子,結果經常接觸網路、接觸電視、電影,都被這些黃色的汙染給誘惑了,不知不覺都走上了墮落的路。這些傳播黃色淫穢影片、影片的人,當然也包括文字,那都會有很重的罪過,這個不能夠不知道、不能夠不謹慎。

TAG: 我們君子口業就是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