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川鄂三地博物館首度聯手近400件文物展出 川鹽濟楚

渝川鄂三地博物館首度聯手,近400件文物4月17日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展出

竹簡記下“川鹽濟楚”史實 “食鹽”成為巴國立國之本

渝川鄂三地博物館首度聯手近400件文物展出 川鹽濟楚

鐵 郭 巴人的軍樂器虎妞 於

渝川鄂三地博物館首度聯手近400件文物展出 川鹽濟楚

巴人的“軍械工場”

渝川鄂三地博物館首度聯手近400件文物展出 川鹽濟楚

記載了“巴鹽濟楚”的竹簡

渝川鄂三地博物館首度聯手近400件文物展出 川鹽濟楚

青銅戈模具

渝川鄂三地博物館首度聯手近400件文物展出 川鹽濟楚

青銅箭鏃模具

在3000年前的重慶地區,有一個古老的王國綿延而立,因為少於文字記載,它的故事一直被籠罩在神秘之中,諸多謎團至今仍無人可解。

這個古王國,名為“巴”。雖然它的神秘依舊,但是數十年來陸續出土的文物,依然為人們展露著它秘密的冰山一角。

4月17日,渝川鄂三地博物館將首度聯手,包括32件一級文物在內的373件精品文物將齊聚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共同講述《神秘的巴國》故事。

隨周武王討伐商紂 獻比翼鳥於周成王

在中國學術界,有一個公認,至遲在西周初年(距今3000年左右),一個古老的巴國,就已經出現在了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之中。

這樣的公認,是來源於《華陽國志》、《左傳》等重要的歷史文獻。它們均記錄了周初分封巴國的史實。

《華陽國志》裡的故事是這樣的——“武王既克殷,(封)其宗姬於巴。”而讓周武王做出此舉的原因,就是當時的巴國跟隨周武王一起討伐了商紂。

而在《左傳·昭公九年》裡,也有著同樣的記錄,“及武王克商……巴、濮、楚、鄧、吾南土也。”

展覽策展人說,由這兩段史料,史學家們認為,周初巴國國君應該是周天子的姬姓宗親,而作為南土之國,巴與其他被分封國一起,擔負著拱衛周室的重任。

《逸周書》甚至還記載了周武王的兒子周成王曾大會諸侯於羅陽,巴人進貢了比翼鳥的趣事。

春秋時期,正逢諸侯爭霸,巴國也裹入到兵戈相爭的浪潮之中。當時,巴國的實力一度可與秦、楚抗衡。

但這樣的鼎盛時期,在春秋末葉,距戰國開端近兩年時間的公元前477年,因為伐楚失敗,國力遭受重創,楚國與秦國結盟,瓜分了巴國原來的領土,巴國的鼎盛由此暫告一段落。

而到了戰國時期,進入四川盆地的巴國重振國力,成為了四川盆地中與蜀國並駕齊驅的國家,《華陽國志》中記載下了巴國極盛時期的疆域——“東至魚腹(重慶奉節),西至僰道(四川宜賓),北接漢中(陝西漢中),南及黔涪(烏江流域)。”基本佔據了四川盆地的東部地區。

巴國的結束,是在公元316年,秦國以援巴為藉口出兵滅掉了蜀國,隨後立即轉身滅掉了巴國。原巴國的疆域大部分成為了秦國的巴郡。

因地制宜用紅砂石做模具

琳琅“巴式兵器”齊聚一堂

說起巴人,人們腦海裡第一點跳出的就是它們的英勇尚武。在巴人的墓葬中,各式各樣的兵器是必不可少的隨葬品。可你知道巴人的“軍械工場”是什麼樣的嗎?

在此次展覽中,一件件出土的巴人軍械工場模具和巴人所用兵器,將為人們揭開近3000年前巴人鑄造武器的工藝。

這些模具的製作材料,大多都是從四川盆地就地取材,用這裡最常見的紅砂石製作而成。

展覽策展人說,2000多年前的巴人工匠已具備了非常精湛的冶煉製作技能,同當時的中原和秦楚等大國相比毫不遜色。而巴人在兵器製作的種類上更為豐富,在紋飾上更為精緻。

當時的巴人兵器已顯露出相當系統的製作工序和精確的科技含量。青劍中各種金屬的比例含量的精確度即使用今天的現代裝置檢測也出入不大。兵器中青銅的含量偏重,保持了兵器的堅硬和鋒利。

春秋戰國時期,一代一代的巴人工匠憑著自己的經驗製作兵器。他們沒有任何用於參照、檢驗的裝置,整個製作過程和金屬調配過程都靠手工完成。

多年來,這個尚武民族遺留下的兵器被不斷髮現。東從湘西北、鄂西,西到廣大的四川盆地,北起漢中地區,南抵黔北,那些閃著寒光的兵器一次次地暴露在陽光下,清晰地表明瞭那些遠古武士的足跡以及他們轉戰的征程。

這些兵器的形制與中原迥異,被考古學家們稱為“巴式兵器”。

巴人的兵器種類繁多,在廝殺時,不同的兵器作用是不一樣的,有的適合直刺,有的適合橫劈,有的適合鉤擊。在峽江崎嶇不平的山路中,巴人根據長期的戰鬥經驗,因地制宜,使用最多的武器有:戈、矛、劍。

這些武器,都將出現在此次展覽之中。

竹簡記下“川鹽濟楚”史實

“食鹽”成為巴國立國之本

在這次展覽中,一紮珍貴的竹簡也將來到展廳中,在這份字跡依舊清晰的竹簡上,記錄著一段重要的史實——盛產食鹽的巴國曾經源源不斷地“川鹽濟楚”。

竹簡上的“故事”是這樣的——“故趙將軍樂突弟、舍人袑等廿四人,皆當完為城旦,輸巴縣鹽。請論輸袑等……。御史言巴縣鹽多,人請嫁不當收者,比故魏、荊從人之輪輸其完城旦。春,洞庭守處難亡苦作……”

當時的巴國,食鹽儲存量究竟有多大?

展覽策展人說,巴國的立國之本很重要的一個物品就是“鹽”。

古老的巴鹽鹽泉,經常裸露出地表,這為人們直接取滷製鹽提供了方便。這些地區大多都集中在當時巴國的領地內,也是我國最早開發利用鹽滷資源的地區。古巴國先民利用這些富含鈉鹽的山泉,熬製出大量的食鹽,遠銷四方,以致當時的人們都知道巴地的特產就是鹽。

現今重慶境內留存有多條古鹽道,可以一窺巴地當年鹽業的繁盛。如重慶綦江境內的綦岸鹽道;重慶涪陵、彭水、酉陽龔灘境內的涪岸鹽道;位於巫山縣巫峽鎮南陵居委會至建平鄉春曉村的南陵古驛道,始於唐,為巴鹽入鄂重要通道,現存約10000米;位於石柱縣西沱鎮至冷水鎮石門坎一線的巴鹽古道,為歷史上巴鹽入楚的重要鹽道;以及鎮坪至巫溪大寧鹽廠的秦巴古鹽道等。

重慶晨報·上游新聞記者 李晟

TAG: 巴國巴人兵器竹簡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