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經典60句,熟讀牢記,處處受益

儒釋道經典60句,熟讀牢記,處處受益

南懷瑾先生曾說:“佛學像百貨店,有錢有閒,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根本不逛也可,但社會需要它;道家像藥店,它包括了兵家、縱橫家的思想,乃至天文、地理、醫藥,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是糧店,是天天要吃的,要深切瞭解中國文化歷史的演變、將來怎麼辦,就要研究四書。”今日,我們摘選60句儒釋道經典,若能背誦下來,必定會受益無窮。

儒家是糧店——儒家經典名言20句

1、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

大意:事事都依據個人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怨恨。

2、事父母幾(jī)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論語》

大意:侍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對的地方,就很委婉地勸止。自己的意見表達了,父母不聽從,還是恭恭敬敬,並不違抗,雖然憂愁,但不怨恨。

3、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論語》

大意:君子飲食不求飽足,居住不求安逸,做事勤快敏捷,說話卻很謹慎,到有道的人那裡去請教,辨正自己的正誤是非,這樣可以說是好學了。

4、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論語》

大意:一個人不講信用,是不可以的。大車小車,沒有了連線轅和前面橫木的銷釘,還怎麼能走呢?

5、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大學》

大意:知道所達到的目標,才有確定的志向;有確定的志向,才能做到內心寧靜;內心寧靜,才能安穩泰然;所處泰然自若,才能思慮周密;思慮周密,才能達到至善的境界。

6、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大學》

大意:從天子到平民百姓,一切都以修養身心為根本。如果不注重自身修養這個根本問題,想要處理好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類的末節問題,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應當重視的卻輕視,應當輕視的卻重視,而要達到治國平天下的目的,這樣的事情是從未有過的。

7、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中庸》

大意:君子的言行符合中庸之道,小人的言行違背中庸之道,君子之所以符合中庸,是因為君子能在變動不居中做得適度;小人之所以違背中庸,是因為小人肆無忌憚,專走極端。

8、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中庸》

大意:任何事情,事先有準備就會成功,沒有準備就會失敗。說話之前先考慮好,就不會語言不暢;做事之前先準備好,就不會出現困窘;行動之前先有準備,就不會內心有愧;道路預先選定好,就不會走投無路。

9、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中庸》

大意:真實無妄是天生萬物的道理,追求真誠是做人的原則。天生真誠的人,不用勉強就能符合於中,不用思慮就有所得,從從容容就會符合中庸之道,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是聖人。努力求得真誠的人,就是選擇善道而執著堅守的人。

10、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孟子》

大意:沒有憐憫之心,就不能算是人;沒有羞恥之心,不能算是人;沒有辭讓之心,不能算是人;沒有是非之心,不能算是人。憐憫之心,是仁的開端;羞恥之心,是義的開端;辭讓之心,是禮的開端;是非之心,是智的開端。人心中有這四種開端,就像他有四肢一樣。

儒釋道經典60句,熟讀牢記,處處受益

11、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孟子》

大意:同情、憐憫之心,就是仁;羞恥與憎惡之心,就是義。

12、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為,達之於其所為,義也。人能充無慾害人之心,而仁不可勝用也。人能充無穿踰之心,而義不可勝用也。——《孟子》

大意:人人都有不忍心做的事,把這種情感推及到他所忍心做的那些事情上,便是仁。人人都有不肯做的事,把這種情懷推及到他肯做的那些事情上,便是義。人若是能夠擴充不想害人的情感,仁就用不盡了。人若是能夠擴充遵守規範的意識,義就用不盡了。

13、養心莫善於寡慾。其為人也寡慾,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孟子》

大意:修養心性的方法最好是減少物質慾望。一個人的物質慾望不多,即便是善良之心有所丟失,丟失的也不會太多;一個人的物質慾望很多,即使是善良之心有所儲存,儲存的也不會太多。

14、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尚書》

大意:天降的災害還可以躲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則無處可逃。

15、惟事事,乃其有備,有備無患。——《尚書》

大意:做事情,就要有準備,有準備才沒有後患。

16、作德,心逸日休;作偽,心勞日拙。——《尚書》

大意:積德做好事的人,心地坦然,無憂無慮,事情會一天比一天順心。弄虛作假幹壞事的人,用盡心機,藏奸飾偽,處境只會越來越窘迫困難。

17、時止則止,時行則行,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周易》

大意:時勢要求停止就停止,時勢要求行動就行動,或動或靜都不違背適當的時機,這樣的前景就光明燦爛。

18、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周易》

大意:君子恭敬不苟而內心正直,行為適宜而外型端莊;做到恭敬不苟和行為適宜,就能使美德廣佈而不會孤立。

19、君子有五恥:居其位,無其言,君子恥之;有其言,無其行,君子恥之;既得之而又失之,君子恥之;地有餘而民不足,君子恥之;眾寡均而倍焉,君子恥之。——《禮記》

大意:君子感到可恥的事有五件:擔任一定的職位,卻不發表相應的意見,君子感到可恥;發表了意見卻不去實行,君子感到可恥;已得到的東西又失去了,君子感到可恥;土地有餘而民眾不足,君子感到可恥;眾人平均分東西,自己卻多拿一倍,君子感到可恥。

20、君子有三患:未之聞,患弗得聞也;既聞之,患弗得學也;既學之,患弗能行也。——《禮記》

大意:君子擔心的事有三件:自己沒有聽過的,擔心聽不到;已經聽到的,擔心學不到;已經學到的,又擔心做不到。

儒釋道經典60句,熟讀牢記,處處受益

道家像藥店——道家經典名言20句

1、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德經》

大意:最方正的東西好似沒有稜角,最貴重的東西總是最後完成,最好的音樂反而聽來沒有聲響,最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見形狀。

2、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道德經》

大意:輕易許諾的,一定會很少兌現;把事情看得太容易的,一定會遭遇更多困難。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道德經》

大意:真實可信的話不漂亮,漂亮的話不真實;善良的人不巧辯,巧辯的人不善良;智慧的人不炫耀自己知道得多,炫耀自己知道得多的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4、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道德經》

大意:正因為不自滿,所以能夠去故更新。

5、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道德經》

大意:自逞己見,反而不明事理;自以為是,反而不能彰顯;自我誇耀,反而不見功績;自高自大,反而不能長久。

6、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道德經》

大意:深知雄健剛強的道理,而守著柔順謙和的狀態,就能作為天下人所遵循的途徑。

7、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道德經》

大意:天下最柔弱的東西,騰越穿行於最堅硬的東西中。

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道德經》

大意:懂得滿足,就不會受到屈辱;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9、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道德經》

大意:最正直的東西,好似彎曲一樣;最靈巧的東西,好似笨拙一樣;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

10、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經》

大意:知道滿足的滿足,是永遠的滿足。

儒釋道經典60句,熟讀牢記,處處受益

11、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莊子》

大意:世上的人們都讚譽他,他不會因此越發努力;世上的人們都非難他,他也不會因此而更加沮喪。

12、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莊子》

大意:安於天時而順從變化,哀傷和歡樂便都不能入懷。

13、無遷令,無勸成,過度益也。——《莊子》

大意:不要隨意改變已經下達的命令,不要勉強他人去做力不從心的事,說話過頭一定是多餘的。

14、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至矣。——《莊子》

大意:知道上天的作為,並且瞭解人的作為,這就達到了認識的極點。

15、小惑易方,大惑易性。——《莊子》

大意:小的迷惑會改變方向,大的迷惑會改變本性。

16、井蛙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冰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道者,束於教也。——《莊子》

大意:井裡的青蛙,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大海,是因為受到生活空間的限制;夏天的蟲子,不可能跟它們談論冰凍,是因為受到生活時間的限制;見識淺陋的人,不可能跟他們談論大道,是因為受到教養的束縛。

17、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莊子》

大意:從細小的角度看龐大的東西不可能全面,從巨大的角度看細小的東西不可能明確。

18、達生之情者,不務生之所無以為;達命之情者,不務知之所無奈何。——《莊子》

大意:通曉生命實情的人,不會去努力追求對於生命沒有什麼好處的東西;通曉命運實情的人,不會去努力追求命運無可奈何的事情。

19、以不平平,其平也不平;以不徵徵,其徵也不徵。——《莊子》

大意:用偏見去追求公平,這樣的公平絕對不是真正的公平;用人為的感應去證驗外物,這樣的證驗絕對不是真正的證驗。

20、行賢而去自賢之行,安往而不愛哉!——《莊子》

大意:品行賢良卻不自以為賢良的人,去到哪裡不會受到敬重和愛戴啊!

儒釋道經典60句,熟讀牢記,處處受益

佛學像百貨店——佛家經典名言20句

1、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金剛經》

南懷瑾解讀:一個學大乘菩薩道的人,心胸裡頭還有你、我、他,甚至給了人家好處時,這個傢伙應該賣我交情才對!這是世間法的作風,佛法沒有,給了就給了,要像“事如春夢了無痕”一樣的忘掉它。

2、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

南懷瑾解讀:應隨時生清淨心,什麼叫清淨心?真正的清淨心,不是有個光,有個境界,而是不住色,不住聲香味觸法,他說真正的修行,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該隨時隨地無所住,坦坦然,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用我們常談的這兩句話勉強來描寫,就是此心無事,像個鏡子,心如明鏡臺,有境界來就照,用過了就沒有。

3、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金剛經》

南懷瑾解讀:真正的佛不認為自己是佛,真正的聖人,不認為自己是聖人,所以真正的佛法即非佛法。如果你有一個佛法的觀念存在,你已經著相(著相是一個佛教術語,意思是執著於外相、虛相或個體意識而偏離了本質)了,說得好聽是著相了,不好聽是著魔了。

4、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金剛經》

南懷瑾解讀:佛說法是真實的,不說假話,說的是老實話,實實在在,是什麼樣子就說什麼樣子。

5、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金剛經》

南懷瑾解讀:真正的佛法,並沒有個固定的東西,你如果得到一個固定的東西就是錯了。實實在在沒有一個東西,身體都沒有了,連感覺都沒有了,所以五蘊皆空,連光也沒有,色相也沒有,一切都不可得,這個時候就是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大徹大悟。

6、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金剛經》

南懷瑾解讀:一切都不是心,眾生一切的心都在變化中,像時間一樣,像物理世界一樣,永遠不會停留,永遠把握不住,永遠是過去的……我們剛說一聲未來,它已經變成現在了;正說現在的時候,已經變成過去了。

7、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金剛經》

南懷瑾解讀:真正知道了一切法無我的時候,達到了無我的境界,自然達到了無生法忍的境界。(無生法忍:佛自己說,過去修忍辱波羅密的時候,被歌利王割截身體,沒有動過怨恨的心,只有慈悲的念,因此他沒有覺得痛苦……這是定,這是無生法忍,這也是般若,也就是悟的境界。)

8、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南懷瑾解讀:佛告訴我們,世間一切事都像作夢一樣,是幻影。

9、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金剛經》

南懷瑾解讀:人世間認為的大福報,就是錢多,壽命長,兒女多,兒女好,樣樣都好,好得沒有再好了。可是人生,都是理想,都想把明知道抓不住的現實世界拼命抓住。尤其是壽命,分明有生必有死,可是人人都想學仙學道,長生不死。

福報是有窮盡的,每個人的光榮都是一下子,就像一支手電筒,每個人那個電筒都要亮一下,可是希望一輩子發亮是不可能的。世間的福報是不實在的,福德無實,所以佛說,世間的福德再多,也不過彈指之間的空花就過去了。

10、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金剛經》

南懷瑾解讀:這一個三千大千世界,也是個假名,是偶然的暫時存在,實際上沒有一個永恆的實質存在,物質世界也會要變,也會滅掉。所以大家不要被世界呀、家庭呀,這些苦惱困住了。所謂家庭者,即非家庭,是名家庭;所謂人生者,即非人生,是名人生,同一個道理。

儒釋道經典60句,熟讀牢記,處處受益

11、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六祖壇經》

南懷瑾解讀:菩提比喻智慧,明鏡比喻清淨心。本來清淨,又哪裡會染上什麼塵埃?

12、人有南北,佛性無南北。——《六祖壇經》

南懷瑾解讀:佛家主張,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眾生佛性本自具足。

13、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非風動,非幡動,仁者心動。”——《六祖壇經》

南懷瑾解讀:當時有風吹幡動。一僧說風動,一僧說幡動。爭論不已。惠能上前說:“你們辯論不休的原因不是風動,不是幡動,而是你們作為修行人的心在躁動,心不清淨!”

14、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六祖壇經》

大意:若見世間過,即說明自己動了心、著了相,也失了慈悲之心。

15、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六祖壇經》

大意:無念是不住念,無相是不住相,無住是隨它去。如此,道便通流,三者是一。

16、諸佛妙理,非關文字。——《六祖壇經》

大意:意在言外,得意忘言。

17、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心經》

南懷瑾解讀:入世間法不空,與般若(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有掛礙,等於眼中有沙,認生死輪迴為實有;出世間法不空,與般若亦有掛礙,等於肉中有刺,認化城(一時幻化的城郭,佛教用以比喻小乘境界)為寶所(本謂藏珍寶之所,喻指涅槃,謂自由無礙的境界);故有凡夫生死、二乘涅盤的顛倒夢想。

18、眾生迷倒,未能除滅一切幻化。——《圓覺經》

南懷瑾解讀:一切眾生自己迷惘,觀念顛倒,所以不能滅除一切心理,生理上的幻化境界,不能清淨。大家都在做各種功夫,都在修道,其中會遇到很多境界,而這些境界都是人妄想所造成的,這也是一種“迷倒”,甚至有人得到一點清淨的境界,便以為是悟道了,這正是大妄想。

19、了知身心皆為掛礙。——《圓覺經》

南懷瑾解讀:我們修道之所以不能成功,就是被身心所障礙住了,打坐剛有一點境界,腿就不對勁了,屁股也坐不住了,這是身的障礙。再來就是心的障礙,思想雜亂,念頭來來去去,靜不下來。所以佛叫我們修夢幻觀,不取動相,也不取靜相,徹底明白身心就是我們的大障礙。

20、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六祖壇經》

南懷瑾解讀:迷而未悟的人,雖然懂得許多學理,論述時講的頭頭是道,但在行為上並未做到;真正覺悟有智慧的人,則是依心力行,在修行中默默的去實踐。

◎本文圖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TAG: 大意南懷瑾君子解讀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