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個死亡仍為禁忌的語境裡,我們永遠學不會好好告別

我是一家出版社的策劃編輯,最近做了一本和臨終關懷相關的書——《在生命盡頭擁抱你》,在新書的營銷推廣會上,我聽到了兩個同事真實的抗拒。

在一個死亡仍為禁忌的語境裡,我們永遠學不會好好告別

同事一號:我一點都不想談論這種話題,也不想看這種書,你們沒經歷過這種至親離世的傷痛,你們不懂。

同事二號:請問我要在哪裡看這本書,家裡嗎,家人會怎麼看我?

在此之前,因為《當呼吸化為空氣》《最好的告別》《好好告別》等一系列書的良好反饋,以及熱門電影《送你一朵小紅花》中“兒子過世後父母的一天”等催淚片段,我從未想過這個選題會遇到這樣大的阻力,而且直接來自我一直從事出版工作的同事。

於是我修改了腰封的文案:你不能承受的,到底是驟然離世的親友,還是被孤單留下的自己?

新書上市後果真毫無水花,反響平平。帶著對自己的質疑和對大家內心想法的好奇,我報名參加了一個名為“死亡咖啡館”的活動,由一個專業的安寧療護團隊組織的志願活動,主題是“輕鬆談生死”,旨在看見生命的聯結,救贖與愛。

在活動分享的過程中,我聽到了參與者各自的故事,也分享了自己的經歷,現場氣氛的平和程度讓我一度以為自己不過是和一群朋友在分享生活瑣事和娛樂八卦,而在談及各自的死亡故事和經歷時,有幾個詞讓我印象頗為深刻。

在一個死亡仍為禁忌的語境裡,我們永遠學不會好好告別

遺憾

“我挺好的。”這是一位資深安寧療護志願者的母親在離世前留給她的最後一句話。

但在這之後的五年,她都沒能走出失去母親的傷痛和遺憾。她還有太多話來不及和母親說,太多事情沒為母親做。母親成了她的禁忌話題,也是最不可觸碰的傷口。她花了整整一年時間,在每個週三給母親寫一封信,因為週三是母親離開的日子。一年過去,她寫了52封信,卻依然困在這種再也無法相見的遺憾中。

有的分享者,則在守護親人整整一夜後,只因為休息了短暫的一小時,而失去了陪伴對方離世的機會,為此懊惱不已,無法原諒自己。

我的遺憾,是明明姥爺最想要安穩離世,卻因為身體不受控,違背個人意願接受了過度醫療,在生命終止前的最後一年裡,從一個連罵人都很有力的人,到只剩下一把骨頭。我知道這不能怪任何人,卻忍不住一再回想,是不是提早和家人溝通,就會少些遺憾?

在一個死亡仍為禁忌的語境裡,我們永遠學不會好好告別

這樣的遺憾,還有多少?

我在每一個講述者的哽咽裡感同身受。

無常的生命給我們留下這些遺憾,變成我們心底最不可觸碰的角落,然後遺憾慢慢化為恐懼,不可回想,不可與人談,這根刺紮在肉裡,拔不出,忘了疼,就好像再也不會疼。

恐懼

其實面對死亡最大的問題,或許就是忌諱談論。逃避本身是一種不接納的表現,恐懼和逃避很難帶領我們繼續向前。

在一個死亡仍為禁忌的語境裡,我們永遠學不會好好告別

有一位分享者,在活動前10天,剛剛經歷了親人的驟然離世。她卻主動要求參與進來,因為她覺得,走出來的最好方式就是直面這種恐懼。

或許不是每個人都可以這樣勇敢,我們需要了解恐懼來源。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畏懼死亡是一種正常的反應,但畏懼本身與談論死亡並不形成對抗,因為談論會讓我們更好的規劃時間,安排餘下的生命。而從家屬的角度出發,談論死亡可以更瞭解家人和自我需求,如果驟然離世,或者無法掌控自己的身體,那麼最想要選擇怎樣的方式來告別,或來請家人替自己做出不違背意願的決定。

如果我們能儘早談論,那麼遺憾本身便會在溝通中逐漸消散,恐懼也就迎刃而解。

“死亡給我的禮物,是不管面對什麼,都可以赤手空拳,有力量去面對。”一位分享者在與自己內心的恐懼和解後,如是說。

在一個死亡仍為禁忌的語境裡,我們永遠學不會好好告別

如果我們接納了對死亡的恐懼,不再選擇逃避與對抗,而是以接納的態度面對每一天,那是不是死亡本身就被賦予一種意義,一種讓我們可以更好活下去的力量。我很喜歡當天活動的主持人張薇老師開場時說的一句話:“未來的人生讓我的皺紋都很有魅力。”

是啊,如果走出恐懼,那麼衰老和死亡還有什麼可怕呢,那隻不過是我們完整人生經歷的一部分。

傾聽

“你們也睡吧,明天見。”這是那位資深安寧療護志願者的父親在離世前留給她的最後一句話。

在終於走出遺憾,與恐懼和解後,她悟出了一些與父親相處的方式。年邁的父親自從跌了一跤後,像是變了個人,明明身體上沒有大礙,卻總是產生活不下去的念想。她卻轉變了態度,在每一次父親出現這種困擾時,認真傾聽他的恐懼,瞭解到底什麼原因讓他產生這種想法,充分給予關注和陪伴。最後,父親留下這樣一句話後,在睡夢中安然離世。

她說,在經歷了失去母親的遺憾和恐懼後,她從志願者的工作中學到了很多溝通的方式,也徹底轉變了心態。在和父親的相處中,她更能以父親的意願為最主要依據。聽他訴說,與他聊天,陪伴他走完最後一程。

在一個死亡仍為禁忌的語境裡,我們永遠學不會好好告別

這樣的結果,讓我備受感動與鼓舞,也從中得到了啟發和部分解答。

抗拒本身其實是一種需要不被滿足的表現,因為死亡奪走了這種需要。這種抗拒首先會變成一種遺憾,然後轉化為恐懼,而恐懼,則需要我們透過陪伴與傾聽來化解。

再回過頭來看自己策劃的新書《在生命盡頭擁抱你》,因為同事的抗拒產生的自我懷疑和否定由此釋懷了許多,因為書的落點不在於恐懼本身,而是要教會我們如何傾聽和陪伴臨終患者——透過解讀臨終夢境,告知我們死亡並不是人生終點,而是可以如同擁抱一般,給死者和生者都提供尊嚴和養分。

死亡不應當成為一種創痛,而是要給予足夠的尊重,平等談論,然後將死亡帶來的遺憾和恐懼轉化為愛和懷念。

如果你也想要走出遺憾,直面死亡恐懼,不妨讀一讀這本《在生命盡頭擁抱你》,希望每一種遺憾,都可以化為最深的懷念。

在一個死亡仍為禁忌的語境裡,我們永遠學不會好好告別

在一個死亡仍為禁忌的語境裡,我們永遠學不會好好告別

TAG: 恐懼遺憾離世死亡談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