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父親,是否是理想的父親?

何為理想的親子關係?何為理想的父親、母親?這大概是我們每個人會終其一生思考的問題。但“理想”的標準該由誰來界定?多數人認可的“標準”會不會是一種束縛?我們該如何在親子關係中實現自我,實現相對的自由?

6月20日父親節,

新京報書評週刊

·

文化客廳

邀請《月球上的父親》的作者胡曉江、編輯陳志煒進行線上直播分享。直播中,嘉賓們分享了文字、插畫的創作故事,以及他們對親子關係的看法。《月球上的父親》是一本圖文小說,它展現了一種特別的親子關係——“失重”且“疏離”。這在作者胡曉江看來,才是理想的關係,因為它不會被既有觀念束縛、繫結。

“失敗”的父親,是否是理想的父親?

書封設計師看完書的內容後,對作者胡曉江說他最大的感受是“失重”。於是他設計了一款有“失重”感的封面——黃色的月球上,“月球上的父親”五個字筆畫鬆散地結合著。編輯陳志煒也有相同的感受。“我覺得這本書和月球有一個比較大的相似點——月球的引力。月球其實是有引力的,但它的引力是地球的1/6。”削弱後的引力,在陳志煒看來更貼近內心。

“失敗”的父親,是否是理想的父親?

《月球上的父親》是一本插畫與文字結合的圖文小說集(作者胡曉江本職就是一名插畫師),44篇小說彼此平行穿插,講述了一系列發生在地球與月球之間的科幻故事。它的故事編排是非連續性的,翻到後面,你會看到前面故事的續集。敘述者的口吻,在真實與虛假之間遊離,隱約中,彷彿所有的故事元素都串聯到了一起。這是作者有意為之,他想透過這種方式塑造一種整體感。

非連續性的編排讓這本書的閱讀擁有很大的自由。打亂了順序來讀,讓每次閱讀都能發現新的隨機而得的新聯絡。單個故事中也有這種交錯的感覺。陳志煒提到書中他印象比較深的一則故事,名叫《情信》。發洪水時,主角S乘著船到了一個新地方,遇到一位和他母親相似的人,要拜託他送一封情信。這封信沉到了水底,他想去打撈,再抬頭髮現時間彷彿過去了百年,房子已經陷入一片荒蕪。

“失敗”的父親,是否是理想的父親?

《情信》插圖

《月球上的父親》中的文字和插畫都與人類寂寞的情緒有關,讓失重和疏離成為這本書的底色。小說中多元的形式和新奇的設定有一種輕盈感,這是作者胡曉江所追求的價值,不被固定的條條框框束縛——當遇到了一堵“牆”,就“跳過去”。

活動當天正值父親節,嘉賓們重點分享了小說集中對父親的刻畫。與書名同名的那篇小說,刻畫了一位在月球投資失敗的父親。作為第一批從地球到月球的技術移民,父親狂熱地孤注一擲,在月球礦業沒落的時候沒有隨波逐流地回地球,而是傾盡所有買下月球的二十畝地。當所有人最後都離開了月球,他們家連一張回地球的票都買不起。

“當移民再回來時,我們就是月球最大的地主了,他對母親這樣說著,因為興奮,眼裡映照出霓光,就像著了火一樣。事實證明父親是對的,然而當等待超越了人生的尺度,這正確也就失去了價值。”——《月球上的父親》

故事中的父親,是一個傳統意義上失敗的父親。但他的孩子卻沒有苛責他的失敗。月球巨大的環形山間空無一人,父親的豪賭給孩子的心中留下巨大的孤獨。孩子把這份孤獨當作一種“禮物”。即使周遭人頭攢動,他也能輕易地墜入孤獨,彷彿自己還是那個在遼遠無際的月球表面獨自徜徉的孩童。

“失敗”的父親,是否是理想的父親?

“失敗”的父親,“疏離”的關係,是胡曉江心目中理想的親子關係。他認為,失敗之後父親不會給子女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傳統“父權”的控制形象瓦解。此外,《月球上的父親》中的父親是為了自己的信念而失敗的,人們不會對他產生特別的憐憫。“他是一個不會給人壓迫感的父親,同時也不會讓人產生悲劇式的憐憫——或者說它確實是悲劇,但你不會對這樣的父親產生一種難受的憐憫的心情。”

這種關係,其實是一種脫離了“佔有”與“控制”的關係,沒有“成功”的功利性標準束縛,也沒有情感上痛苦的維繫。這不免會將關係帶向疏離的境地。但在胡曉江看來,最理想的關係,總是帶一點疏離,這與他對“輕盈”的追求保持一致——彼此之間沒有太多要求的話,會更為舒適,否則會被很多觀念繫結。

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於理想親情的定義,只是我們都不免會陷入到情感的“拉扯”之中。編輯陳志煒分享說,親情在他眼中是一種強大的“經驗的籠罩”。陳志煒分享了他自己的故事。他的母親的工作是管理資料,要求孩子保護書籍,讀完以後書必須完整如新。後來他開始懷疑,為什麼書不能和自己一樣衰老。如果他為自己做書,他要做一本容易損壞的書。

“父母帶著自己的經驗來籠罩你,但是每個人他都是一個個體,大家都會想要到經驗之外去。” 人需要對這種經驗的順從與對抗保持反思,這是增長自己人生厚度、理解自己的方式。

整理| 呂婉婷

編輯|張婷

TAG: 月球父親胡曉江陳志煒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