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泉中小·家校共育】家校溝通和師生交往的基本原則

四五月份是學生髮展狀況頻出的時期,這符合學生成長的生理規律:春夏交替,人的大腦活動和行為方式被迅速啟用,處於較長期活躍狀態,負面情緒易現且得不到有效宣洩,精神緊張。輕則不斷惹是生非,重則容易走極端。不管在哪個學段都是如此,因此最近兩個月老師們也會顯得格外忙碌。

面對教育的必然狀況,一方面老師們要做好預設,思想上重視、行動上迅速,隨時“接招”(或與學生,或與家長),儘可能的幫助學生解決問題,矯正錯誤行為;另一方面,因為問題解決消耗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會在一定程度上打亂原有的節奏,老師們更需要主動關注和覺察自己的身心狀況。

【板泉中小·家校共育】家校溝通和師生交往的基本原則

在大量與學生和家長的溝通個案之後,以下八個原則是我體會最深、受用較廣的,它們適用於家校溝通和師生交往的各種情況,成為教師日常工作的必備要素。

出於對隱私的保護,我不呈現具體案例,老師們可以對照自己的經歷進行思考。

01主動原則

因為教育具有專業性,所以教師更能掌握話語的主動權。

教師是專業技術人員,我們掌握著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和管理學原理,同時在教育實踐過程中,我們對本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有更深的理解,因此在經驗和權威性的共同作用下,教師掌握著對話的主動權。

主動開啟話題。

在學生髮展的過程中,巧妙地設計一些溝通方式,如悄悄話紙條、約談單、心裡話本、觀點漂流瓶等,根據學生髮展的問題主動介入。特別是和家長溝通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直接開啟教育對話。

主動引導話題深入。

在溝通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覺察談話物件的狀態和思考深度,主動將話題往深層次帶入,提出設問,在啟發和討論中引導學生和家長正確歸因,找到問題的根源,做好價值澄清。

【板泉中小·家校共育】家校溝通和師生交往的基本原則

02場合原則

不在公共場合(家長群、辦公室等)進行溝通,營造安全、信任的溝通環境。

“有效溝通的過程模型”給我們揭示了影響溝通效果的重要因素——-“噪音”,即對話雙方以外的因素,包括環境、情緒、場合等。

辦公室裡有很多“噪音”干擾項,如堆放了一定高度的作業本,衛生狀況,其他任課老師(包括說話或走動)。

教師掌握著主動權,所以會給學生或家長帶來一定的壓力,加上這樣的場合,更容易讓對方將關注點放在對話資訊之外,注意力不集中,溝通效果降低。

開闊的場所更適合表揚和減壓。

溝通不一定是針對問題的對話,也可能是及時表揚學生的積極表現,那麼選擇開闊的、明亮的場所,這會增進表揚的效果,給人一種身心愉悅感;需要減壓的時候,也應將學生或家長帶到戶外,微風、綠植、新鮮的空氣等,透過多種感官有效刺激,有助於舒緩壓力。

封閉的場所更適合批評和自省。

有些時候,教師需要對學生問題進行處理(包括批評和反省),這就需要將學生帶到無人的場所,確保學生在心理上有安全感(不用擔心被其他人聽到)。封閉的場所可以是一間敞亮的接待室,或者是有溫馨佈置的空辦公室等,暖色調,讓人不壓抑。在這樣的環境中,逐步讓學生說出自己的問題,找到存在的不足。

必要的家訪也能給溝通帶來不一樣的效果。

【板泉中小·家校共育】家校溝通和師生交往的基本原則

03尊重原則

家校關係和師生關係都是對等的,相互尊重與彼此理解是有效對話的前提。

教師對家長或學生的尊重體現在傾聽為先。

不管是否贊同學生或家長的觀點,先讓對方把話說完。

充分表達的好處有兩點:

一是完全接納了對方的情緒,其實很多問題都是情緒問題;二是可以暴露問題,表達過程中的觀念偏差恰恰是後續對話的核心要點。

家長或學生對老師的尊重體現在客觀的面對問題。

從情感上出發,家長在溝通時一定存在“護短”的傾向,避開或淡化自己孩子的問題;而學生在面對自身問題時,往往也採取向外歸因和規避責任的態度。這是人的本能反應,而溝通的目的就是正視問題,客觀的查詢自身原因。

相互尊重,不指責、不推諉、不強勢,這才是面對問題的首要態度。

04目標原則

教師要有溝通的目標定位:溝通的目的、達到什麼程度、策略建議、預期的階段性效果......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

沒有目標的溝通,基本等於閒聊,認認真真談了幾小時,身心疲憊,卻一無所獲。談話前,教師要根據事情的性質和溝通物件的特點(性格、職業、經歷等)做出預判。

溝通的出發點是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懲戒可以成為其中的手段,但不能成為目的。而且一次溝通不可能解決所有問題,所以教師需要系統思考:本次溝通需要達成什麼共識、解決什麼問題、怎麼解決、如何跟進反饋。等到階段目標達成,再繼續推進。

【板泉中小·家校共育】家校溝通和師生交往的基本原則

05適度原則

表達清楚,言簡意賅,點到為止。

家長是成年人,有自己的認知理解,特別是有的家長本身就是各行各業的優秀人士,在聽取老師的意見和建議時更需要留足面子和餘地。話不在多,多了就抓不住重點,反而不利於執行。

學生處於青春期,簡潔的語言更容易被他們接受。道理他們都懂,只是“知易行難”,想要做到知行合一,還得有充分的情感連結。多說無益,行勝於言會更有效。

適度,才會在彼此都舒服的心理狀態下走向配合,否則物極必反。

06正向原則

用積極的方式表達,從問題中找到扭轉的因素,及時表揚、定時點撥。

凡事皆有正反面,有利有弊,在於權衡。當我們把學生問題看作是成長過程中的必然,心態就會放平,應對的思路也就出來了。

問題的產生通常是因為“成長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有些是合理需求,這就是正向出發的原點。幫助學生分析自己需求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從而選擇承擔一定的責任,進一步調整自己來滿足合理需求。

學生是在反反覆覆變化中發展起來的人,只有正向的引導才能讓他們看到希望,做出改變。

【板泉中小·家校共育】家校溝通和師生交往的基本原則

07底線原則

愛的教育首先是堅持底線的教育,是基於規則的包容。

如果在溝通中,我們不能達成統一意見,那麼至少要以相關制度和規則為底線。比如最常見的手機使用問題,家長不能片面的以為尊重孩子就是和孩子協商使用時間,而當孩子違反約定後家長又一味妥協,不批評、不約束、不教育孩子,試圖透過耐心和等待“討好”孩子。這就是突破底線的行為,是毫無原則的愛。

班級公約、校紀校規、甚至更大層面的規則與制度都是溝通中可以參考的依據,它們也是教育引導中的必要條件。

08持續原則

不要只在某個時段(通常是出現問題後)才進行溝通,要關注學生髮展的全過程。

教育是慢的藝術,學生的成長是螺旋式上升的。我們工作中最大的難點就在於學生的反覆和變化,所以教師一定要做好長期引導的準備。

溝通只是合作的開始,真正大量且細緻的行動才是落實效果的有力保障。溝通後,教師要定期地透過簡訊、留言、電話等方式跟進落實的情況。

頻率上可採取先緊後松的策略

,從每日反饋逐漸過渡到周小結、月盤點。在這樣持續的關注中,學生才有可能經歷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或者起碼是從被動管理到主動調控的轉變。

【板泉中小·家校共育】家校溝通和師生交往的基本原則

這八個原則有其內在的邏輯關聯,它們合為一個整體,在平等、尊重、協調的關係中促成合作,影響著溝通的效果。

當然,我們也必須承認:學校教育不是萬能的,學生的成長受到家庭、社會等多重關係的影響,有時教師拼勁全力卻收效甚微。當學生出現病理或心理的問題時,教師指導家長向更加專業的領域尋求幫助也是必要的。

TAG: 溝通學生教師家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