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一個拉坯的失敗:一個失敗的拉坯,一次失敗的

藝術靈感出現的瞬間是十分自然而簡單的,似乎沒有原因和理由,它就浮現在腦海。彷彿早上快睡醒時的夢境,身在其中時一切都彷彿有種引人入勝的清晰感,醒來再想用語言解釋卻又變得無比模糊,或許這就是藝術的狄奧尼索斯之境,我們在本能與感性的混合中發現另一個自己。寫在這裡的文字,與其說是創作前預先計劃好的,不如說更像是一次“夢的解析”,試圖探尋並解讀那些想法產生的原因。

【藝術】一個拉坯的失敗:一個失敗的拉坯,一次失敗的

·一次“失敗”的拉坯

對大部分非陶藝行業的人和很多陶工來說,拉坯是一門營生、一種手藝,其目的是製作實用的瓶瓶罐罐,這是千百年來的歷史思維慣性形成的理所當然的常識,然而這種目的性導向的常識很容易讓人在對效率和精美的追求中忘記對過程的發現和體驗。

我總在想,第一個發明快輪製作器物的那個原始人,他一定會像孩童一樣不斷好奇地嘗試:快一點、輕一點、穩一點、高一點、胖一點、厚一點,最終會出來什麼形態呢?或許最終他選擇了某種罐子的形態,但發現的過程中他也一定體驗到了用泥土、雙手和旋轉的力量創造各種空間的快樂,並深深為自然的神妙和自己的聰慧感到自豪。藝術的偉大之處就在於,它能讓人突破慣性,在習以為常中發現與眾不同的感受,而這一點點的與眾不同,除了未來的人類科技能夠帶來的物質和生理體驗的突破,其餘情感的部分或許就藏在人類文明的歷程裡,等待藝術家的發現。現代陶藝之父八木一夫和彼得·沃克斯跳出實用容器的窠臼,以雕塑空間和材料語言的視角看待拉坯創作,常常被後人當作現代陶藝的肇始而津津樂道,或許坐在拉坯機前的他們與最初那個發明拉坯的原始人有著相似的視角和心情。

同理,一次“失敗”的拉坯形態,同樣成為了我創作的起點。透過拉坯的過程,我對泥土在旋轉狀態下那種力量與空間中的平衡與變換,在形式與概念上產生了興趣和聯想。

【藝術】一個拉坯的失敗:一個失敗的拉坯,一次失敗的

【藝術】一個拉坯的失敗:一個失敗的拉坯,一次失敗的

·最初的探索

在早期的作品中,比起內涵的表達,儘早擁有一種相對成熟的藝術形式或個人藝術風格的想法吸引了我,不知不覺中,如何使用陶瓷材料和拉坯手法創造出一種屬於我自己的視覺形態成為我首要關注的問題。但是形態不會憑空出現,尤其在剛剛開始的階段,我對於拉坯過程中純粹的抽象形態的探索很快就遇到瓶頸,缺乏觀念或情感的介入導致形態的空洞和乏味。我陷入了糾結。為了改變這樣的狀態,我決定向具象世界尋找靈感。於是從旋轉的拉坯臺開始,藉助泥土與雙手之間的微妙平衡,我屏氣凝神,將思緒飄向了古老的時空和廣博的世界:回到宇宙誕生之初的太極混沌,深入生命形成之前的微觀原子,仰觀日月星雲之迴圈往復,俯察大地流水之迴旋變幻……

自然的感召彷彿是一條破案的線索,使我在形式上的一籌莫展很快就有了突破,促生了《雲氣》《輪》《星辰》《亙古》等系列作品誕生。現在看來,即便是參考了自然形態,最終創作出的形式風格仍然與陶瓷材料以及我個人的性格和喜好有關。我一開始就選擇了“瓷”作為創作的主要材料,雖說陶在成型和肌理表現方面可能更具優勢,但在我拉坯旋轉的過程中體會到的那種沉靜、歸一、秩序和純粹感無論如何都更接近白瓷的形象;而抽象表現式的隨性、粗糙和皸裂感似乎也都與我的作品無緣。其實我很崇拜這種將情緒“放開”的風格,但是當瓷泥在我的手中提拉成型的時候,我感受到的卻是神秘優雅、細膩而含蓄的。它的能量隱藏在匠人之手和迴旋的規律之中,強大而不外露,不易被人察覺。同樣是拉坯,不同性格的藝術家有全然不同的表現方式,而我選擇了相對冷靜的、有節奏和秩序感的拉坯形態,在邊緣細微之處,不經意流露點點隨性。

我怎麼也沒想到,自己作為一名“無神論”者,一個平日裡被公認還算理性的人,會做出這樣一組“巫”系列的作品。當這個靈感閃現在腦海中的時候,我沒有辦法抗拒它的誘惑。這種感覺就好像有人要給我看手相,我嘴上說著拒絕,卻又誠實地伸出了雙手。“巫”系列是作品“永恆的旋轉”的延續,這組作品在形式語言上沿用了“旋轉”系列,並試圖向更復雜的空間組合的方向繼續發展,而就在這空間的組合上,融入有了一絲“迷信”的色彩。

“迷信”在現代文化語境下更多時候被用作一個貶義的、甚至是帶有政治意味的敏感詞,代表那些已經阻礙現代文明社會發展的落後與盲目崇拜的思維和社會習俗,有些甚至與道德敗壞、邪門歪道沾邊,令人避之不及。但是,無論如何三令五申地教導、禁止,迷信仍然無法被根除,它依舊存在於人們心中的角落,即便有現代科學的種種破解,風水、生辰八字、星座、塔羅牌等等中西方五花八門的“玄學”依舊大行其道,甚至還有人借用量子等科學概念開發新的“迷信”。當然,今天的很多“迷信”多半是騙取金錢和利益的幌子,可是人們明知會被騙,還是會忍不住去盲目相信各種各樣的故事、理論甚至是偽科學。

那麼不可否認的是,“迷信”有其迷人的一面,它或許是人類祖先遺傳給我們的天性吧。其誕生之地,正是人渴求未知的心靈。畢竟我們是多麼侷限的物種,生死、自然、時空這些永恆的話題至今沒有一樣被參透,但從有記錄的人類文明之初,我們就在想象力的作用下,本能地想要獲得超越自身認知的精神力量。這樣看來,或許宗教、藝術、哲學也不過是人類在求知過程中填補精神空缺而形成的一種“迷信”。正因為沒有人是全知全能,我們還是需要依託某種信仰、情感、或思維將人與人、人與世界、過去與現在連結在一起。

迴旋不僅僅是構成自然世界的重要物理規律,它也伴隨著人類文明之河,化身為各種文化和精神的象徵。石頭上的原始刻紋、彩陶上的裝飾紋樣、篝火邊的舞蹈、迴旋往復的八卦圖、斐波那契螺旋線、吟唱聲中的轉經筒、梵高的星空、史密森的螺旋形防波堤……種種與旋轉相關的文字、影象或行為,都讓我感受到了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透過旋轉這一形式,表達對生命和能量的原始渴望,其中既包含了人類感性的放縱,又離不開自然之力的規律與控制,它同時具備了酒神與日神的特質,令我著迷。而有趣的是,越是回到文明的早期,迴旋的形態就更有某種宿命的意味,混合著“巫”的神秘性質,比如英國的巨石陣;而現代藝術中的大地藝術家也常常藉此發揮,在宏闊的自然之中創造新的文明“遺蹟”以尋找心靈歸屬。

正是因為創作過程中對旋轉有了更多精神層面的認識,我不再滿足於對形態的探索。藝術作品最終還是要有些能打動人心的“意味”才好。或許就在拉坯機上的泥土、日月星辰的更迭、與神秘的旋轉符號之間,就像是受到某種神秘力量的指引,我不知不覺感受到了某種來自“遠古”的召喚。我的目光不再停留於拉坯臺,我想要在作品裡加入那種人類早期對宇宙和生命崇拜的儀式感,莊重、神秘、簡單而又充滿藝術想象的空間,那裡面有對自然之力的致敬,有對萬物流轉的慨嘆,有對生命的渴望與祈求,亦有對死的慰籍與接納(生死未嘗又不是一個輪迴)。而瓷土與旋轉,恰恰都是陪伴人類文明的自然和歷史存在,兩者的結合或許能成為體驗我作品的線索,為觀眾帶來某種陌生又熟悉的奇妙感受。

當所有的線索彙集於腦海,帶有某種古老“迷信”意味的作品便誕生了。一個個於旋轉中誕生的白瓷形態,作為一種形式符號成為作品的一部分,與水晶球、化石、瓷土礦、共同生長於一棵青銅樹之上,營造出如《山海經》一般的巫術與神話的氛圍。青銅樹象徵古老的生命之源,以及渺小人類對於宇宙之力的崇拜、恐懼和信仰。在一歲一枯榮的生死往復之間,生長出構造這個世界的原初物質,而這些物質在旋轉的原力之中互相轉化,逐漸演變出了整個世界,頂端的水晶球對映一切,或許裡面還記錄著另一個平行世界……

不論我們多麼理性而客觀,人終歸還是有一部分活在想象的虛幻之中,而藝術正為我們敞開了“不合理”之門。我每每凝視這些作品,都會情不自禁沉迷於對這個世界的假想之中,彷彿回到了那個古老而淳樸卻充滿了想象力的時代,遠離了現代社會的各種媒體、科學和所謂的真相,這該死的令人“迷信”的藝術,雖然它不與任何現實沾邊,卻為我的內心塑造了另一個古老、玄秘又天真的世界。

【藝術】一個拉坯的失敗:一個失敗的拉坯,一次失敗的

【藝術】一個拉坯的失敗:一個失敗的拉坯,一次失敗的

【藝術】一個拉坯的失敗:一個失敗的拉坯,一次失敗的

語言表達是另一門“藝術”形式,它與視覺藝術有相交的部分,但覆蓋的感知範圍並不完全一致。我自己都不確定上述的文字解讀是不是作品的“正解”,我很有可能漏掉了許多自己未曾注意到的某些影響我創作的記憶或念想,也很可能為了解釋自己的作品而下意識添加了很多看似相關的概念和細節,畢竟人很多時候其實也並不瞭解自己的真正想法,只是想要為某種複雜的情感給出一個所謂“合理”的解釋罷了,或許下一次,我又會有不同的解釋。各位讀者也只需將這些文字當作參考即可,我更希望我的作品成為一個引起共鳴和討論的開放場域。

【藝術】一個拉坯的失敗:一個失敗的拉坯,一次失敗的

【藝術】一個拉坯的失敗:一個失敗的拉坯,一次失敗的

文/魏韞濃

TAG: 拉坯旋轉作品迷信形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