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平:一雕一刻皆是修行

木香盈室,根藝怡情。走進根雕藝術家劉小平的工作室,漫雕系列《人間永珍》,形象風趣,頗有巧思;彌勒佛人物系列,造型渾融,笑容極具感染力;也有大量的根抱石創作,木石結合,宛如天成。作為根雕藝術家,劉小平談起根雕創作時,既有對材料、技藝的切實論述,也有對創作技藝的深度剖析。

劉小平:一雕一刻皆是修行

樹根石隙長精神

根抱石的出現需要特殊的自然條件——在植被茂盛、雨水充沛的山上,有些細小的樹種掉落在石縫間,成長的過程中,自然地將石頭“抱”起。正因為生長條件的特殊性,尋到這樣的根抱石原材機率極低。木與石的隨機組合,有著天然賦予的想象空間,但也束縛著創作者的表達。劉小平說:“搜尋根抱石的原材料,需要靠機緣巧合,要創作它,需要實力更需要運氣。”

根抱石的創作並不總是順利的。有些根抱石原材料落滿了灰塵,創作者苦於找不到靈感,也只好一推再推,時間可能長達兩三年之久,劉小平創作的根藝茶臺《茶聖陸羽》就是典型的例子。此件根抱石原材甚是稀有,石料部分是根抱石中少見的粉色大理石,形態扁長,有一較大的平滑面。纏繞其上的木根佔比不大,整體較為秀氣。如此寶貴的原材料,若做彌勒佛,其體量瘦小,氣質也不太相符。劉小平苦苦思索,一邊等待繆斯的降臨。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觀察這件材料,成了他的家常便飯。突然一天,靈光一現,扁平的石料讓他想到了唐人陸羽——以著《茶經》聞名於世。在他的《茶經》裡,流露著“精行儉德”的茶道思想。於是,形、意契合的《茶聖陸羽》就這麼誕生了。造型與寓意的和諧,將這件根抱石原材的獨特性發揮到極致。回首多年的創作歷程,類似的情況不在少數,但漸漸有了經驗之後,劉小平明白,越是獨特的材料越有可能出精品:“有些材料太美了,可是當時的想法沒成熟,那就先放一邊。有時間就走到它跟前,觀察它、揣摩它。這樣,靈感就會一點點累積,到達一個界限後,就豁然開朗,這時就可以動手了。”

擁有二十多年根抱石創作經驗的積累,劉小平對它的掌握已很成熟,比如如何取形、表達主題、空間運用等等。藝術性和市場性,也是他認為必須考慮的創作方向。所以,在他的工作室裡,各類題材、體裁的作品琳琅滿目,涉及儒學、佛學,也有道學等等,滿足了不同層面的客戶的喜好。

在劉小平的精工細作下,根抱石不僅有樹木的生命力,而且也讓石頭的剛硬散發出些許柔和。仔細打量這些作品,不知不覺,讓人體會到木石結合所迸發的精神魅力。即使碰到所謂的“殘次品”,他也能“絕處逢生”——“殘缺不一定都是壞事情,這個殘缺恰恰是你藝術處理上要體現的東西。”

無形之處覓有形

在劉小平看來,根雕藝術是有很多想象空間的。它的本質是在無形的體量中找到具體的形象,但在有形的體量裡它又看似無形。說得具體些,根抱石原材本身的造型提供創作者形象上的靈感,但在具體的雕刻過程中,創作者必須避開殘缺的部分,譬如使彌勒佛的圓融身形能夠完整表現,符合根材本身的空間關係。“如何讓這些殘缺不是殘缺,體現了一個根雕人的水平。所謂‘化腐朽為神奇’,指的就是將不完美的東西變得完美。”

對根雕的創作方法,劉小平有自己的見解,他說:“你給我一塊木材,可能你沒什麼概念,可在我看來,它卻是一個有靈魂的作品——就像在漆黑的夜晚,你看到的是黑暗,而我的手中提著一盞燈,是一個道理。雕塑有它自己的語言,我覺得是這樣子的:你站在大樹下,太陽光照射到你的身體,同時你半個身子躲在樹影當中,根雕就是在這樣的狀態下找到一條通往藝術品的路徑——虛實、黑白、高矮胖瘦等等,透過誇張、變形,以抽象的、寫意的形式做出來。”

根雕與書法、繪畫等其他藝術,創作之“法”可以說大同小異。創作者只有不斷花費時間和心力,才能突破一個個瓶頸,最終,才有可能形成他自己的風格。在根雕之路上,之所以能取得這麼優異的成績,劉小平十分坦誠地說:“自然先從模仿開始,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抱負,這樣才能跳脫模仿者的囹圄,創造屬於自己的技藝,形成自己的‘法門’。”

作為根雕藝術家的思考

不知道是根雕選擇了劉小平,還是劉小平選擇了根雕,又或者說二者是相互的。

年輕時的劉小平在選擇人生的道路時,對根雕很執著,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以及能成為什麼。

七八十年代,未滿18歲的劉小平踏上了自學根雕之路。那個年代沒有手機和網際網路,書店也極少有根雕相關的書籍,找學習資料十分困難。於是,他便找來壽星、鍾馗、門神等年畫貼在牆上,每天盯著它們尋找靈感。掌握這些年畫的雕刻方法之後,他又將自己當作觀察物件,在牆上掛了鏡子。於是,每天觀察鏡子裡的自己如何喜怒哀樂,成了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這樣的自發訓練,鍛鍊了他敏銳的觀察力,這讓他雕刻的人物作品,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劉小平無疑是自學的高手。儘管沒有拜師學藝的經歷,但這反倒讓他大膽博採眾長,擁有創造獨屬自己風格的機會。當然,他也常去拜訪藝術大家,向他們取經,不過他對老師們的創作十分尊重,從不拍攝對方的作品,而是用心去領會老師們的創作思路。他常常問自己一個問題:如果我是那位老師,我為什麼會這樣雕刻?“自學不是侷限,我覺得它讓我的眼睛盯住了世界,讓我變得更加開闊。”劉小平說,“自學的人,往往會跳得出來。因為少了框架的束縛,他學到一定程度就會迸發出自己的思想。所以,我覺得一個人能不能成才,最終歸結於他的悟性。在我們這個領域,有的人至多隻能成為很好的工匠,但有的人有思想、有見解、有修為,他就不會止步於工匠,而是跳脫出禁錮成為大家。”

根雕藝術不是獨立的,而是集大成的一種藝術。它如果是一道菜品,必然可鹹可甜,可酸可辣……在劉小平的根雕作品中,我們能看見儒釋道的光輝若隱若現,時而光芒萬丈,時而光暈悠悠。“我本身從小就對寺廟比較熟悉,年輕時常會去廟裡走走,感受佛教的文化。我也對道家文化感興趣,心浮氣躁的時候,我就去找這些先賢們,或者從精神的渠道,或者到實際的地方去看看。”劉小平說,“不論你如何傾訴自己,當你站在這些賢者面前,你最終會找到自己,並與自己對話,從而找到心中所想。”

當筆者問及根雕藝術為何與年輕人有一條鴻溝時,劉小平說:“隨著年歲增長,我意識到,我對生活的理解相比年輕時更深刻了。也就是說,當你有足夠多的經歷,你的修為就會漸漸上升到一個完全不同的層面。我知道年輕人有他們的喜好和選擇,但我更清楚自己作品的市場定位。作為藝術家,我們必定堅守自己的強項,而面對市場的需求,我更傾向選擇思想成熟的客戶,畢竟考慮到時間、材料、技術的成本和根雕塑像背後的思想文化內涵……我只能說,我在等待他們成熟起來。”

劉小平:一雕一刻皆是修行

結語

醉心雕刻的劉小平,只要置身在紫檀、香樟、崖柏等木料之間,就能找到內心的平靜,以及雕刻時的巨大的幸福感。在他的眼裡,根雕的最大魅力就是能激發你的思考力與創造力。

採訪的最後,劉小平簡要總結了他對根雕藝術的理解:“根雕藝術就是要化繁為簡,就是把一塊瑣碎的材料,整理成一個直觀、可感的藝術品,乃至‘大道至簡’,讓人一看明瞭,有所悟。”

文/沈清清

TAG: 劉小平根雕抱石創作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