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隨卦:九四爻“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解析;大道之行,講信修睦

【爻辭】

九四: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梓歸】大道之行,講信修睦。

明教化

才能天下大治、長治久安。《

禮記·禮運

》“

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講信修睦

。”;《

禮記·中庸

》“自誠明,謂之性;

自明誠,謂之教

。誠則明矣,明則誠矣。……

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註釋】

:今本作“

”、帛書作“

”,楚竹簡作“

”;詳見謙卦卦辭解析。

:今本作“

”、帛書作“

”、楚竹簡作“

”;下文

【解析】

中詳述。

:定、固;為“從一不變、固定”,義為“定於…狀態不變、固守…狀態”,詳見《弄懂《易經》的“貞”字義,才能讀懂《周易》自身的本義和內涵》。

:今本作“

”、帛書作“

”、楚竹簡均作“

”;下文

【解析】

中詳述。

:信也,誠信、信服、為人所信服之義。

有孚

:有“信”,相互有“信”之義。詳見《談《周易》中“孚”、“有孚”的正義、正解,藉以掌握其卦爻內涵》。

:今本作“

”、帛書作“

”,楚竹簡作“

”;今本、帛書“

”,楚竹簡均作“

”。“

”、“

”在甲骨文、早中期金文的寫法為同一字,都寫作“

”,像草木苗芽破土而出的形狀;此時有兩個意思:1、“

”,苗芽才長出來,是剛剛、剛才(長出來);2、“

”,由於苗長出來,說明它存活、存在。金文中晚期,為表示苗芽存在於土壤中,金文在“

”右邊加“

”,表示“

”,從而完成了由“

”到“

”的發展過程,“

才、在

”兩字分道揚鑣,各表其義。

:今本作“

”、帛書作“

”,楚竹簡作“

”。今本“

”,帛書或作“

”、或作“

”、或作“

”,楚竹簡或作“

”、或作“

”、或作“

”;《

說文解字

》中有“

”二字,而無“

”二字;“

”本作“

”,“

”本作“

”。

”本作“

”,甲骨文、金文、篆文時期為同一字,作“

”;後為了區別,遂留下了缺口作“

”。

:[sì],《

說文解字

》“

:巳也。四月,陽氣巳出,陰氣巳藏,萬物見,成文章,故巳為蛇,象形。”。

”甲骨文、金文、篆文時期作“

”;隸書將此字一分為二,寫作“

”和“

”;隸化後,以“

”為正體,“

”作偏旁。

:[yǐ],《

說文解字

》“

:用也;從反「

」。賈侍中說:巳,意巳實也。象形。”;《

玉篇

》“

:今作「

」”;《

正字通

》:“

:「

」本字。”。

由上可知“

”字形同源;“

”為胎兒形;“

”是“

”的倒形,即頭朝下的胎兒形。

古籍中“以”與“已”可互通

;清-王引之《

經傳釋詞·卷一

》“

,或作「

」,或作「

」。鄭注《

禮記·檀弓

》曰:『「

」與「

」字本同。』”。

:同“

”。《

荀子·非相

》“人之所以為人者,何

也?曰:以其有辨也。”;

:同“

”。《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節

》“無

,則王乎。”;

無以

,不得已。《

漢書·張良傳

》“殷事

畢,偃革為軒,倒載干戈,示不復用,今陛下能乎?其不可四矣。”;《

三國志·魏書·杜襲傳

》“襲入欲諫,太祖逆謂之曰:「吾計

定,卿勿復言。」”

:“

”有“

”三種寫法,《

說文解字

》中有“

”字,而無“

”二字。《

說文解字

》“

:照也;從月、從囧。

,古文「

」,從日。”。清-段玉裁《

說文解字注

》“

從月

者,月以日之光為光也;

從囧

,取窗牖麗廔闓明之意也。雲古文作「

」,則「

」非古文也;蓋籒作「

」而小篆隸從之。《幹祿字書》曰:「

通、

正。」;顏魯公書無不作「

」者;《開成石經》作「

」, 從張參說也;《漢石經》作「

」。”

:《

康熙字典

》“

:按《正字通》雲:《莊子·外物篇》目徹為

。不借用

,從日月,會明意。目明意,

目明

明暗

之明義同。

田蓺衡曰:古皆從日月作明。漢乃從目作眀。

《廣韻》禮部韻略俱不收

字。《正韻》沿《玉篇》《集韻》之誤,分

為二,非。”

西漢-司馬遷《

史記·太史公自序

》“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

,厥有國語。”;南北朝-南朝-宋-裴駰《

史記集解

》作“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

,厥有國語。”。

——左丘失

——《四庫全書·史記·太史公自序》

上-隨卦:九四爻“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解析;大道之行,講信修睦

東漢-班固《

漢書·傳·儒林傳

》“故事,上常夜入廟,其後待

而入,自此始也。”;南宋-徐天麟《

西漢會要

》引作“其後待

而入”。

:會意字。在字形上,早期甲骨文中的“

”字由“

”、“

(月)”組成,表示日月交輝而大放光明之意,作“

”。後期甲骨文中的“

”字將“

”改寫為類似“

”的窗格子形狀,在“

”字的演變到隸書過程中,這個形狀始終保持著,因而自此至楷書以前“

”字都表示月亮照窗,作“

”或“

”。金文中的“

”字在甲骨文“

”或“

”的基礎上將“

”改寫為“

”,由此發展為篆文中的“

”或“

”字。隸書中的“

”字則分為兩類:第一類承續小篆字形,在楷書中寫作“

”,簡化後簡體作“

”,而“

”作為“

”的繁體字;第二類則是先將左邊的類似“

”的窗格子字形改寫為“

”,作“

”,然後再將“

”改寫為“

”,從而恢復了早期甲骨文中“

”字的字形和字義。

:今本作“

”、帛書作“

”,楚竹簡作“

”。今本“

”(共五處),帛書或作“

”(四處)、或作“

”(一處),楚竹簡或作“

”(兩處)、或作“

+

”(左右結構,一處)、兩處缺失。

:通“

”。《

康熙字典

》“

:又讀作

。《石鼓文》:其魚

隹可

。《風雅廣逸注》:

隹可

讀作

惟何

,古省文也”。

PS

:先秦刻石四言詩《

石鼓文·汧殹詩

》“其魚

隹可

?隹鱮隹鯉;

可㠯

橐之,隹楊及柳。”;“

”,通“惟”或“維”;“

”,通“

”;“

”,“

”也。

對照

:《

詩經·小雅·采綠

》“其釣

維何

?維魴及鱮。”;維何:是什麼;維,是;魴(fáng):鯿魚;鱮(xù):鰱魚。

另,“可”有“豈、難道”之義,用在反問句、疑問句里加強反問、疑問語氣,與“何”的反問、疑問之義相通。可

不;

不道;

不的;都這麼說,

誰見過呢?這件事他

同意?你

知道?你

想過?你

聽過?

【解析】

四爻是人位,諸侯之爻;爻辭講的是諸侯在“

”卦中的行為處事。

一、解析“隨有獲,貞兇。”

1.1

、釋“獲”

(今本作“

”、帛書作“

”、楚竹簡作“

”)

簡體“

”對應兩個繁體“

”和“

”。今本“

”,帛書均作“

”(僅一處,將“

”旁寫作“

”旁),楚竹簡均作“

”;今本“

”,帛書均作“

”,楚竹簡均作“

”。

”是從犬字旁的“

”字中分化出來的一個字,將“

”旁分寫作“

”木旁;與犬字旁的“

”相比,禾木旁的“

”使用範圍要小得多,它只用於收割莊稼或者指收穫、收成。

甲骨文時期“

”均寫作“

”;金文沿襲甲骨文字形作“

”,但有部分金文在“

”(鳥)的頭上增加“

”字頭,變寫作“

”字;篆文字形在“

”左邊又增加了一個“

”字,變寫作“

”字;隸書字形沿襲篆文字形,只是將“

”字換成“

”旁。

上-隨卦:九四爻“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解析;大道之行,講信修睦

”寫作“

”;圖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一季第9集《殷墟嵌綠松石甲骨:刻辭骨柶》。“宰豐骨匕”是用野牛的肋骨製作而成的甲骨文獻,該骨匕長27。3釐米,寬3。8釐米,正面刻字兩行共28字紀事文,反面雕刻獸面、蟬紋和虺龍紋,期間鑲嵌14顆綠松石,因其記載了商王賞賜宰豐等人的事蹟,又呈匕首狀,因此後人稱其為“宰豐骨匕”。“宰豐骨匕”刻辭(部分):壬午,王田於麥麓,

商戠兕。

上-隨卦:九四爻“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解析;大道之行,講信修睦

”寫作“

”;圖片:《如果國寶會說話》第二季第23集《錯金銀雲紋青銅犀尊》(萬物有靈犀)

戰國金文、楚系簡帛中的“

”寫作“

”,其字形與“

”的字形十分相近,故楚竹簡中“

”有可能誤寫作“

”,也有可能“

”通“

”,“

”即“

”。

楚系簡帛字形:

上-隨卦:九四爻“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解析;大道之行,講信修睦

故,我認為楚竹簡中的“

”其實是“

”字,當然在本爻辭中作“

”字解,爻辭爻義其實也解釋的通,作“

”解時,其爻義與作“

”解時爻義基本上相同。

1.2

、釋“兇

工”

(今本作“

”、帛書作“

”、楚竹簡作“

”)

PS

:自從戰國楚竹簡《周易》出土後,解析隨卦九四爻辭“

隨有獲,貞兇。

”,皆認為今本、帛書“

”應依從楚竹簡作“

”,如此文義更為通暢、合理、明白;《

象傳

》“隨有獲,其義

也;有孚在道,明

也。”,其本應為《

象傳

》“隨有獲,其義

也;有孚在道,明

也。”;“

”應該是後人誤抄、誤寫作“

”;楚竹簡《周易》的成年年代早於帛書《周易》、阜陽漢簡《周易》、石經《周易》、今本《周易》。

另,今本《周易》益卦“六三:益之用凶事,無咎。”

;帛書作“

六三:益之用工事,無咎。

”;可惜的是

楚竹簡《周易》益卦

缺失,無法對比考證此爻。《

象傳

》“益用

凶事

,固有之也。”;《

說卦傳

》“

巽為工

”;

益卦,巽上震下

;由此可知

益卦六三

爻辭中作“

”文義更為通暢,“

”應該是後人誤抄、誤寫作“

”。

再,對比今本、帛書、楚竹簡中的“兇

”。今本 “

”;楚竹簡均作“

”,唯此處、

隨卦九四

爻辭“

貞兇

”作“

貞工

”;帛書均作“

/

”,唯

益卦六三

爻辭“

用凶事

”作“

用工事

”。

我個人認為

隨卦九四

爻辭“

貞兇

”誤抄、誤寫作“

貞工

”,是因帛書、今本的抄寫者對爻辭中的“

/

”字義及爻義理解有偏差,才將“

改寫作

”,而不一定僅僅是因為誤抄、誤寫。

1.3

、釋“隨有獲,貞兇。”

我個人認為“

隨有獲,貞兇

”應為“

隨有獲,貞工

”,故解析是以“

貞工

”作解析。

:爻辭中的“

”要結合隨卦六三爻辭中的“

”(隨求

有得

)一起來理解。《

左傳·定公九年

》“凡獲器用曰「

」,得用焉曰「

」。”:凡是得到器物用具,叫做「

」;使用器物用具,叫做「

」。

故,由此可知

:“

國人

百姓

”成才、成器(尊禮守法),曰「

」;“

國人

百姓

”為君王所使、所用、使用,曰「

」。

:爻辭中“

”可作“

”解,也可作“

”解。“

”的字義及內涵,詳見隨卦初九爻辭解析。(《隨卦:初九“官有渝,貞吉;出門交有功”解析;門外之治,樂事勸功》)

1.4

、釋“隨有獲,貞兇(貞工)。”:獲,作“獲”解;工,作“工”解

獲:百姓、人民能為君王所使;使民。使民

:統治人民,使其服從自己。

工:善於治理

;“

”既有“

治理

”義,也有“

擅長

善於

”義。

管子·權修

》“無以畜之,則往而不可止也;

無以牧之,則處而不可使也

;遠人至而不去,則有以畜之也。

民眾而可一,則有以牧之也

。”;

大意為

:君王無法養活人民,就無法阻止民眾不斷地外逃、離開;

君王無法治理人民,則民眾即便留下來也無法使其聽從政令,為君王所用

;遠方的人民前來投奔後就不在離開,那是因為這裡可以養活他們,使他們能夠在此安居樂業。

人口眾多而又齊心能夠統一號令,那是因為有效地治理了他們

管子·權修

》“地之不闢者,非吾地也。

民之不牧者,非吾民也。

”;

大意為

:有土地而不去開墾,等於不是自己的土地;有人民而不去治理,等於不是自己的人民(

即人民不會聽從君王的政令,為君王所用

)。

管子·匡君小匡

》“舉財長工,以止民用;陳力尚賢,以勸民知;加刑無苛,以濟百姓。行之無私,則足以容眾矣;

出言必信

,則令不窮矣。

此使民之道也

。”。

此使民之道也:這就是治理人民的方法、做法。

PS

出言必信

,即爻辭中的“

有孚

”有信。

九四: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國語·周語·內史過論晉惠公必無後

》“則

長眾使民之道

,非精不和,非忠不立,非禮不順,

非信不行

。”。

長眾

:為眾民之長,萬民之主。

使民之道:統治民眾、治理人民的方略、方法。

PS

非信不行

,即爻辭中的“

有孚

”有信。

九四: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1.5

、釋“隨有獲,貞兇(貞工)。”:獲,作“獲”解;工,作“功”解

獲:人民能為君王所使,為君王所用。

工:通“功”;此處九四爻辭中的“工”內涵與隨卦初九爻辭中的“功”相同。“工”(功)的內涵是“勸”、“民勸”;

民勸

”則“

樂業

”,“

樂業

”則“

致功

”,此為“

樂事勸功

”也,樂於所從事的事業,並努力獲得成效、功績。

:勤勉、努力。《

管子·八觀

》“賞慶信必,則有功者勸。”;《

管子·輕重乙

》“若是則田野大辟,而農夫勸其事矣。”;《

莊子·雜篇·徐無鬼

》“庶人有旦暮之業則勸。”。

論語·為政

》“季康子問:「

使民敬、忠以勸,如之何?

」;子曰:「臨之以莊,則敬;孝慈,則忠;

舉善而教不能,則勸。

」”

大意為

:季康子問:“

要使百姓恭敬、忠誠並勤奮努力,應該怎麼做?

”;孔子說:如果你莊重的對待他們,他們就會對你恭敬;如果你孝順老者、慈愛幼小,他們就會對你忠誠;

如果你任用賢能之士,並教導能力弱的人,他們就會勤奮努力。

禮記·中庸

》“

哀公問政

子曰

:「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

子庶民也

,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

子庶民,則百姓勸

。」”。

子庶民,則百姓勸

:愛護百姓、愛民如子,百姓就會勤奮努力勞作生產,殷勤事上。

禮記·王制

》“無曠土,無遊民,食節事時,

民鹹安其居,樂事勸功

,尊君親上。”

大意為

:沒有荒廢的土地,沒有無業遊民,人民飲食有所節制,使用民力都依照四時節令,

人民都安心的居住生活,樂於所從事的工作,並努力獲得成效

,尊敬君王,親愛長輩和上級。

1.6

、綜合理解“獲”、“工”、“功”、“有孚”、“明”、“九四:隨有獲,貞兇;有孚,在道以明,何咎?”

孟子·離婁章句上·第十二節

》“孟子曰:「

居下位而不獲於上,民不可得而治也

。獲於上有道,不

於友,弗獲於上矣;

於友有道,事親弗悅,弗

於友矣;悅親有道,反身不誠,不悅於親矣;

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其身矣。

是故

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

大意為

:孟子說:

身居下位(臣子)而得不到上級(君王)的信任及使用,人民、百姓就治理不好

。……真誠,是上天的準則、道理;追求真誠、做到真誠,是做人的準則、道理。

禮記·中庸

》“

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大意為

:由真誠而明白、通曉道理,這叫“天性”;由明白、通曉道理而做到真誠,這叫“教導、教化”。真誠就會明白、通曉道理;明白、通曉道理就會真誠。……天下至誠則天下大治。

接續下文:

1.7

、釋“隨有獲

(楚竹簡作“隨有

”)

,貞工。”:獲,作“雘”解;工,作“工”解

春秋

》有三傳,左傳、穀梁傳、公羊傳;《

詩經

》有四家,毛詩、魯詩、齊詩、韓詩;《

易經

》僅一傳,《易傳》;今作《周易聶氏傳》,望成一家之言。

TAG: 竹簡爻辭帛書隨有貞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