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從和氏璧到明代和氏璧,那些價值連城且有無數研究意義的!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文,為字共三十有四。而計其長,曾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節選《核舟記》魏學洢

我們的文明與文化經歷了五千年的風霜雨雪,最終傳承下來了無數璀璨的瑰寶。其中最為直觀的便是那些價值連城、並且有無數研究意義的古董文物了。從春秋戰國時代的和氏璧到明清時期的琺琅彩釉,無一不是當時手工業發展的見證。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更多的精美文物都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或是毀滅於戰亂,或是流落到民間。接下來要講述的便是一件在民間被無心發現的珍貴文物。然而在最初被發現時,發現者只獲得了68元的獎勵。

一、從《核舟記》中“走出”的小船

1954年,龍泉嚴兒村的村民,一名17歲的小女孩何招弟在早飯後如同尋常一般出門,準備到離家不遠處的山腳下挖一些黃花草帶回家。在挖草的過程中,她卻在一堆草與泥土之中發現了一塊綠色的東西。好奇的何招弟及時放下了鋤頭,將綠色的東西撿了起來。這個小東西觸手溫潤,包漿嚴密,似乎是陶瓷質地;通身卻又散發著玉石一般瑩潤的光澤。

【文化】從和氏璧到明代和氏璧,那些價值連城且有無數研究意義的!

巴掌大的瓷器被雕琢成小船的形狀,與《核舟記》中描寫的那艘精妙絕倫的核舟有得一比:船身塑性流暢,船篷、圍欄、倉棚、船槳無一不全;艙內有一男一女的人物塑像,艙外還有一名艄公伸手取斗笠,不僅面容都精雕細琢,而且神態惟妙惟肖,令人驚歎不已。何招弟常年待在村裡,幾乎沒有見過如此精巧的小玩意兒,自然是對這個瓷器愛不釋手。對著太陽把玩了一會兒後,何招弟乾脆連草也不挖了,直接帶著小船回了家。

在向家人展示過後,家裡人也沒見過這麼精細的工藝品,為此也都十分高興;只有何招弟的爺爺年輕時走出村奔波過,見識廣一些,說這些瓷器、工藝品都是之前有錢的人家才用得起的“奢侈品”,這條小船也不例外,也許還會是擁有著更高價值的文物。

【文化】從和氏璧到明代和氏璧,那些價值連城且有無數研究意義的!

這下家裡人對這隻瓷器小船更為上心了,何招弟的母親將它清理乾淨好好收了起來,打算將它當作傳家寶一代一代地傳下去。爺爺對此也毫無疑義,只是簡單提點了幾句“財不外露”之類的道理,家裡人雖然心裡不甚在意,卻也點頭應和了下來。村裡人平日交集也不多,於是何招弟撿到小船這一事件除了家人外,幾乎沒有人知道;就算是知曉的,也當作小女孩貪玩隨手撿回了個不值錢的小玩意兒。

二、上交價值1000萬文物獲68元獎勵

何招弟18歲這年,母親帶著她去鎮上參加親戚的婚禮。在婚禮上各種新奇的流程讓母女倆眼花繚亂。其中有一項環節便是展示新娘收到的彩禮。母女二人發現其中有許多都是玉石瓷器,不約而同地都想起了一年前何招弟在山腳下撿到的那隻小船。在婚宴進行時,何招弟與親朋好友隨意攀談時,便將爺爺的叮囑拋在腦後,無意間提起了這件事,並詳細形容了這隻小船的外貌。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名遠親正巧是龍泉市一家博物館的管理員,他在聽說了何招弟的相關描述之後,根據自己工作多年的經驗判斷,立刻懷疑這枚撿回來的瓷器很有可能是遺留在外的珍貴文物。於是在婚禮過後不久,這名管理員立刻趕往了嚴兒村,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村裡的村長和書記。村幹部也從沒有遇見過這樣的事,只能帶領這名管理員前往何招弟的家中進行進一步的瞭解。

【文化】從和氏璧到明代和氏璧,那些價值連城且有無數研究意義的!

起初何招弟家太過於震驚,也沒想到自家女兒隨手撿到的寶物還能把博物館的人招來,在對方提出想要看一看那隻瓷器小船時表現得十分抗拒。博物館工作人員只得和他們解釋,這個文物應該需要上交才更加有利於保護。何招弟一家一聽這話,就將這文物上交了,不僅現場就將小船拿出來給工作人員做一個粗略的鑑定,並且承諾第二天一早就去將這枚瓷器上交到相關專家。

第二天一大早,何招弟和母親如約帶著瓷器趕到了縣城裡,將其交到了博物館。博物館的相關專業人員立刻對這隻小船組織了一場鑑定。發現瓷器小船通長只有16釐米,寬6釐米,形態小巧卻雕琢精緻。篆刻手法熟練,拋光、燒製也都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最終鑑定出這隻瓷器小船是南宋時期的官窯瓷器,是宮廷藏品,不知道什麼原因流落民間,屬於國家一級文物,十分珍貴。

進行更深層次的鑑定與簡易修復之後,專家給這艘小船命名為了“南宋龍泉窯舟形硯滴”。此物從側面反映了南宋當時的官窯手工業的水準,也向後人研究相關學術的研究人員提供了寶貴的研究資料。為了感謝發現這一珍貴文物、並且將其妥善保護的何招弟,博物館方向她頒發了獎狀和證書,並且還有68元的獎金。

【文化】從和氏璧到明代和氏璧,那些價值連城且有無數研究意義的!

這艘小船從此後就從何招弟平凡的生活中消失了,家人得到了在當時並不算少的68元也並沒有什麼不滿,日子就這麼平淡地走了下去。直到2005年,當年17歲的何招弟已經是一位年過半百的女士了,在一次偶然的閒談中,通道朋友說在浙江省博物館中最近展出了一文物,是一隻釉色包漿完整的小船,雕琢得十分精緻。何招弟一時間有些恍惚,仔細追問之後,發現朋友的文物和自己當年找到的那隻小巧精緻的瓷船別無二致。突如其來的衝動讓她十分想要去再看一眼這枚瓷器。

於是久居村落的何招弟想盡辦法,經過不懈努力,終於達成了心願,帶著自己的家人前往浙江省博物館,再次和南宋龍泉窯舟形硯滴相見。南宋龍泉窯舟形硯滴和幾十年前相比毫無變化,一樣的精緻且釉色飽滿,在展示櫃中和何招弟遙遙相對。只是如今的“小船”已經不再是當年舉在何招弟手中的“傳家寶”了,它的價值高達1000萬元,是作為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展出在世人面前的。

結語

許多人在瞭解了整件事的全貌之後替何招弟一家感到不值,認為還不如將這隻價值連城的瓷器小船留在家中,真的當作傳家寶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而不是用來換取博物館微薄的68元獎金。但這種想法卻是不妥當的。文物的定期保養與維護,就是普通家庭無法做到的。如果不是何招弟一家將文物上交,它作為傳家寶流傳下去只會一日一日地磨損,從而降低它本身的研究價值。我們的手工業發展歷程十分璀璨,無數謎題藏在一件件手工業造物之中,經歷了千年的時光洗禮流傳了下來。

研究文物可以使我們更進一步瞭解到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與民族靈魂,是歷史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項。因此何招弟一家的做法可謂是十分正確,他們保護了價值連城的文物,也相當於保護了一段傳承千年的歷史。也希望大家在遇見同樣的事情時,也能夠從保護文物的角度考慮,從自身做起。

TAG: 招弟小船瓷器文物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