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國發現一處神秘的磚石墓葬群,考古專家發現,竟是這個原因. . .

文章出處:中國文物資訊網

作者:劉春

寧國發現一處神秘的磚石墓葬群,考古專家發現,竟是這個原因. . .

寧國市文物工作者正在進行考古挖掘與登記

(圖片源於網路,非原文配圖)

2010年夏天,一條鐵路要經過安徽宣城寧國的東部山區,在鐵路沿線前期的考古調查中,發現一處磚石墓葬群。接到新的任務,一切工具和生活用品準備妥當,我們向目的地進發。

墓葬區在離村子約一公里的山坡上,前期已經有推土機清理表面,草木都被鏟去,光禿禿的彎彎曲曲帶子一樣的向山裡延伸到看不見。此次發掘加上我共三個技工。山坡很大,墓葬分佈較為分散,只能每人照看兩個墓葬的發掘。我負責的一個墓葬發掘到了頂部,這是座帶券頂的磚石墓葬,頂部已經露了出來,初步判斷儲存完好,沒有坍塌,也沒有盜洞。我蹲在券頂邊用小鏟子把券頂上的碎土颳去,並用小刷子把磚縫清理出來,兩個民工把我清理的土運走,另外兩個民工負責把墓壁鏟乾淨。把整個券頂和墓葬的門都清理出來後,我爬到附近的一顆樹上對墓葬拍了一張俯檢視。

墓門是用整塊石頭堵上的,想從墓門進到墓葬裡面去,就比較麻煩。只能做第二種選擇,把券頂輕輕地揭開容一個人進去的洞。我拿著手鏟在兩個民工的幫助下,從這個洞下到了墓室內。彎著腰站在墓室內的一邊,雖然是夏天,裡面也是涼呼呼的,寒意逼人,墓室內的空氣彷彿凝固並帶有點點的腥臭味。環視一週,墓室的封閉性較好,磚鋪的墓底沒有多少淤泥,券頂的四周有許多小樹根,像鬍鬚一樣掛在上面,在墓葬的門處可以看到兩個隨葬瓷碗儲存基本完好,中間沒有棺木,只有一具骨架,除了頭部和大腿骨儲存以外,其他部位也都已經腐化,在墓主人的頭部也放著一件隨葬瓷器。初步的觀察只有這些,少量的淤泥覆蓋了其他有可能的發現。我決定親自動手把墓室內清理乾淨。蹲下身去,開始從頭部清理,墓主人的頭骨有點微微向右偏,按照這個方位,把頭骨附近的淤泥用小鏟子刮掉,把這些淤泥用小筐遞給墓室外的民工,並不時在淤泥中發現銅錢。然後順著墓葬方向,退著往後(這個步驟的好處是不會汙染已經清理乾淨的墓底區域,但要注意不能損壞腳後面的陪葬品),向下清理,在墓主人腰的位置發現了一塊玉佩,橢圓竹節中空的形狀,很是精緻。熱空氣的進入,墓室內沒有一絲風,我開始全身冒著熱汗。我把竹節狀的玉佩拿在手裡,正在仔細看,

瞬間從手的空隙看到墓主人頭骨動了一下

,在我眼前一晃,就在零點一秒的時間裡。我確信不是眼花,立馬站起身來,頭狠狠撞到了券頂旁的磚頭上,差一點叫出聲,汗毛全部豎了起來,起了全身的雞皮疙瘩,身上還在流著的熱汗立即變成了冷汗。

我和兩個技工師傅在旁邊找個地方坐了一會,談論剛發生的怪事,其中一位技工師傅幹了近三十年的田野考古發掘,見識過各種各樣的情況,他根本不信鬼神之說,但今天發生的事情也讓他十分迷惑,最後他決定自己下去檢查頭骨,我跟另外的技工在旁邊協助他。當這個技工師傅正準備下到墓室內的時候,那個頭骨又動了一下,當剛剛安靜下來的氣氛又點燃快要爆炸的時候,從頭骨下面慢慢鑽出一隻蟾蜍。“啊呀,是癩蛤蟆!”有民工喊出來,大家都發現了它,原來是這麼個小東西,你怎麼在那裡藏著呢,一場虛驚嚇出幾身冷汗。民工們都回到了各自的工作崗位,我們三人也相視一笑,心裡都明白,即使我們誰也不信,但心裡發毛的感覺就在剛才真真切切地出現過。

把券頂的洞拆更大一點,我和一個技工同時下去,清理剩下的墓底淤泥,並把發現的器物清理乾淨,隨葬的瓷器很精美,算是民窯的精品。這時候另外一個技工師傅拿著畫圖板,量墓葬尺寸,開始畫墓葬圖。像這樣完整的磚室墓,需要畫一張正面圖,兩張剖面圖,才能更好地表現出墓葬的構造。在正面圖上也要把隨葬品和墓主人的骨骼畫上去。田野考古繪圖是非常細緻的工作,需要耐心,也需要比較好的繪圖技術和能力,再加上一些自己發明的技巧才能省時省力,畢竟是在野外,會遇到各種突發情況,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磨蹭。我把清理出來的器物編號,用標籤寫好器物名稱、發掘地點等基本資訊。跟我同時清理墓室的技工師傅用水平儀和羅盤測量墓葬的方向。寫好標籤後,把標籤裝進標籤袋防水。把發掘工具都拿開,墓葬內放上標尺和方向指示,我再次爬到樹上對墓葬拍照。隨葬品取出來,珍貴、易碎的文物都裝進大的封口袋,小心攜帶儲存;大件的普通文物和標籤袋一起裝進大袋子裡。在民工和我們三人的通力配合下,完成了這個墓葬的清理工作。原始的資料和資料都必須在墓葬發掘的過程中真實可靠地採集,這些是下一步室內資料整理和考古報告撰寫的基礎。

落日的餘暉照射到山坡上,我們拖著辛苦一天的身體,提著各自的手鏟、資料、水杯往回走,身影被拉得很長很長。對於民工們,可能會回家跟他們的朋友談起“一隻蟾蜍”的故事;對於我們,這不過是野外考古發掘過程中的一個稍有懸疑的小插曲。

一彎新月,點點星光。溪水潺潺,卵石鋪底。兩聲狗吠,蟬鳴不止。我脖子上套著毛巾,躺在小溪裡,任憑清涼的泉水從身上流過。這水滋潤了千年的樹,潤滑了萬年的石,是萬千生靈的源泉。全身衝得乾淨,提起放在水底早已清涼的三瓶啤酒,悠然自得地走回去。

(作者單位:六安市文物管理局)

-================

寧國市博物館十大館藏精品文物

1、八仙祝壽鎏金銀托盤

元代銀質生活用具。直徑17釐米,高0。5釐米。八瓣葵形,平底無足。盤內以高浮雕和淺浮雕相結合的方法,來表現眾神仙上天祝壽的神話故事。一仙翁盤膝坐臥,後立侍童,上懸蓮燈,中置香爐,旁伴松梅,另有八位神仙,或奏樂,或起舞,或圍坐,神態各異。此盤製作工藝繁複,構圖緊密和諧,造型獨特新穎,人物造型栩栩如生。 2018年入選宣城市 “十大館藏精品”。

寧國發現一處神秘的磚石墓葬群,考古專家發現,竟是這個原因. . .

2、灰陶箕形硯

唐代陶質文房用具。長24。4釐米, 寬18釐米 ,高6。9釐米。通體灰黑色,呈風字形,前端微圓,後端平直,硯面斜坡,硯底附三角形兩足。這方硯臺造型獨特,形體較大,製作新穎,由數根簡單直線與弧線相接形成變化多端的造型,方圓結合,修短比例適中,是一件既實用又有觀賞價值的藝術品。

寧國發現一處神秘的磚石墓葬群,考古專家發現,竟是這個原因. . .

3、雙鸞月宮紋葵花鏡

唐代青銅照面用具。直徑16。8釐米。八出葵花形,圓鈕。鈕左右各飾一鵲相對飛翔,雙鵲展翅翹尾,口銜長綬帶;鈕上方為圓形月宮,月宮中有桂樹,樹兩側分別為嫦娥翩翩起舞和玉兔持杵搗臼;鈕下方飾有一龍騰飛于波濤洶湧的海面上,龍張口曲頸盤身;盤龍和月宮兩側各有一朵雲紋。素緣。鸞為鳳之屬,亦稱“吉祥鳥”,綬乃印之系,代表官秩祿位。以雙鵲和雙鸞等銜綬為題材的銅鏡,在唐代十分流行。

寧國發現一處神秘的磚石墓葬群,考古專家發現,竟是這個原因. . .

4、蓮形樂伎鎏金銀盃

元代銀質生活用具。高5。5釐米,口徑7。5釐米,底徑3。8釐米。八瓣蓮花形,盞身為八片花瓣凸起,每片花瓣上用錘鍱法錘印出具有高浮雕效果的樂伎人物,吹拉彈唱,各具形態;盞內底部鐫刻有長鬚耄耋老者,坐臥樹下,一長衣侍者,手托杯盤作行走狀;八瓣喇叭形高足外撇。此杯構思巧妙,做工精細,系二層銀片壓模組合而成,中空,使器物富有厚重飽滿的裝飾效果。

寧國發現一處神秘的磚石墓葬群,考古專家發現,竟是這個原因. . .

5、牡丹花紋鎏金銀盞

元代銀質生活用具。高5。5釐米,口徑9。9釐米,底徑4。4釐米。敞口,淺弧腹,矮圈足外撇。整體錘鍱成型,腹壁錘壓成上下疊壓的兩層牡丹花紋,盞心凸起,鏨飾兩層牡丹花蕊,看上去似一朵盛開的牡丹花,紋飾與造型和諧統一,精巧而富立體感。

寧國發現一處神秘的磚石墓葬群,考古專家發現,竟是這個原因. . .

6、蓮花鎏金銀碗

元代銀質生活用具。高5釐米,口徑7。6釐米,底徑3。6釐米。花瓣形口,弧腹,蓮瓣形足外撇。整體錘鍱成型,腹壁錘壓成上下錯縫排列的三層蓮瓣紋。碗心凸起,其上鏨飾圓點紋為花蕊。整器似盛開的蓮花,製作精巧,紋飾簡潔,風格典雅。

寧國發現一處神秘的磚石墓葬群,考古專家發現,竟是這個原因. . .

7、青白釉水波紋盞

宋代瓷質生活用具。口徑17。1釐米,高6。6釐米。侈口外撇,斜直壁,矮圈足。盞內壁採用劃花的形式刻水波紋。通體施青白釉,底部露胎。此盞胎堅壁薄,釉面細潤光潔,紋飾清晰,線條流暢,為宋代江西景德鎮窯產品。青白釉又稱影青釉,是宋代燒製成功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其釉色近白,只在積釉上顯出湖綠色的青色,青色常在若有若無之間,具有青中泛白和白中顯青的特點。

寧國發現一處神秘的磚石墓葬群,考古專家發現,竟是這個原因. . .

8、鎏金人物銀釵件

明代銀質生活用具。長22。3釐米,寬3。5釐米,高9。6釐米。拱形,由五個錐形飾物組成,每個飾物四角均有花朵環繞,中間菱形鏤空,鏨刻夫妻相敬如賓的日常相處場景,另有荷花、仙鶴等點綴,製作考究,造型獨特,紋飾生動。

寧國發現一處神秘的磚石墓葬群,考古專家發現,竟是這個原因. . .

9、鎏金龍珠銀簪

明代銀質生活用具(一套共5件)。長17。5—28釐米,寬2。8—3。5釐米。簪體鎏金,簪首似柳葉形,鏨刻鳳凰、喜鵲、花草或金龍戲珠等吉祥喜慶紋飾,尾端呈針狀。簪由笄發展而來,用來綰定髮髻或冠。此套銀簪工藝精湛,造型精巧,紋飾精美。

寧國發現一處神秘的磚石墓葬群,考古專家發現,竟是這個原因. . .

10、銅匜

元代銅質生活用具。直徑18釐米,高5。5釐米,流長5。9釐米。圓唇,侈口,束頸,淺腹,平底。器身呈圓缽狀,一側有長流,流根較寬,末端收窄下彎,便於傾倒。元代銅匜常與玉壺春瓶、臺盞組合使用,瓷質與金銀質地的匜在窖藏或者墓葬中多見,儲存完整的銅匜較少見。此匜通體光素無紋,造型簡潔大方。

寧國發現一處神秘的磚石墓葬群,考古專家發現,竟是這個原因. . .

TAG: 釐米墓葬清理用具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