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與設計的跨越工業中國國際時裝週暨工業中國設計周開幕

自遠古社會以來,藝術就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時至今日,經過了四次工業革命,一路走來,人類經歷了農業社會、蒸汽時代、電氣時代、資訊時代到如今的人工智慧時代。在這其中,工業革命對藝術設計的產生與發展有著深刻的影響。工業革命讓人們進入了機械時代,生產力的巨大飛躍與隨之而來的工業化、標準化、規範化的批次化生產促進了傳統手工藝向現代設計的轉折,亦是我們研究現代設計的起點。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從2018年3月以來開設了名為“工業中的藝術”(Art in Industry)的常設展,分為“學習”、“工作”、“銷售”三個版塊展示了從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的藝術和設計的演變,喚起了大家對1830-1930年代的回憶。正如策展人阿曼達·莫尼茲(Amanda Moniz)所言:“這次展覽抓住了我們歷史上的一個時代,即許多人意識到藝術在追逐機會時的價值。透過教育和市場營銷來提升和培養藝術的技能,美國人實現了工業化並使其成為了今天的強國。”此次展覽著眼於藝術產業,包含了很多從工藝美術運動到現代工業設計時期的設計作品,諸如18世紀的收銀機、電動烤麵包機、懷錶、相機、花瓶和餐具等。同時,還包括了與教育相關的展品,諸如繪圖、雕刻的工具,以及幫助人們學習透視法的工具和早期繪圖手冊。

工業革命與設計的跨越工業中國國際時裝週暨工業中國設計周開幕

> 查爾斯·希勒(Charles Sheeler,美國,1883-1965年)《水》1945年

這次展覽讓我們將目光重新迴歸到了1830-1930年這個時代,兩次工業革命不僅使得社會與生活發生了巨大變遷,亦使得傳統手工藝開始與設計分離。大工業時代的到來同時預示著設計美學與設計準則的變化,設計工作者們不再“為藝術而藝術”,開始重視視覺形式對於工業產品的作用,與現代工業文明對應的機械美學成為藝術與設計的變革的方向,立體主義、未來主義、風格派、現代主義設計接踵而至,同時新能源、新材料的應用亦為現代設計的發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設計史的書寫自此開啟了新的篇章。

機械時代的審美之變

隨著工業革命的興起與發展,藝術領域亦發生著巨大的變革。工業化使得城市迅速發展,催生了新興資產階級的壯大,亦加速了現代藝術的發展。藝術的聚焦點也由宗教轉向了世俗的個體生活與周遭的自然環境。印象派應運而生標誌著現代藝術的開端,時間意識的覺醒讓現代藝術的語言、形式和思想內容上不斷豐富起來。但真正對機械時代設計美學產生深刻影響的開端還要從立體主義(Cubism)開始談起。

立體主義始於1907年的法國,其基本原則是利用幾何圖形來描繪客觀世界,這種幾何圖形的藝術表現將機器美學聯絡了起來,代表藝術作品由畢加索的《亞威農的少女》。同時還有發起於義大利的未來主義(Futurism),表現出了對資本主義物質文明的大加讚賞,對速度、科技和暴力等的狂熱喜愛,並提出把機器和工業作為現代藝術的主題,在繪畫作品中,未來主義者試圖表現現代生活的活力,汽車、飛機、工業化的城鎮都是其喜愛的物件。代表作品有賈科莫·巴拉(Giacomo Balla)《拴著皮帶的狗的動力》、《抽象速度》系列等。對機器的喜愛必然會影響設計與生產,例如法國鐘錶在一個世紀之前是被設計成微型希臘神廟的樣式,彼時則被裝飾成了一件立體主義的雕塑,這表明了人們已經開始用一種新的方法來研究工業產品了。現代藝術透過將工業的形式與內涵相分離,建立了一種與工業社會相契合的新美學。

工業革命與設計的跨越工業中國國際時裝週暨工業中國設計周開幕

> 畢加索 《亞威農的少女》

此後還出現了荷蘭的風格派,遵循絕對抽象的原則,用基本幾何圖形的組合和構圖來體現宇宙的和諧與繪畫的永恆,同時將幾何形式與機器生產等同起來,追求機器生產的精確之感。此外,風格派還將藝術與新生活聯絡起來,諸如設計師裡特維爾德所設計創造的著名的紅藍椅,這把椅子由機制木條和層壓板構成,13根木條相互垂直,形成了基本的空間結構,靠背為紅、坐墊為藍,木條為黑色,端部為黃色,它與其說是一把椅子更像是一個雕塑。

與此同時,俄羅斯的構成主義(Constructivism)亦為工業時代的藝術語言進行了積極的探索。構成主義提倡用工業精神來改造社會生活,認為藝術表現應取決於塑膠、鋼鐵、玻璃等現代材料,藝術的形式也應該是抽象的幾何形式。其中的代表作品為弗拉基米爾·塔特林設計的第三國際紀念塔,以新穎的結構形式體現了鋼材的特點和設計師的政治信念。綜上,現代藝術的變革對機械時代的美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機械的速度、未來之感以及幾何的抽象形式成為了藝術家們探索機械時代審美之變的重要方面。審美之變體現在生活上最突出的表現是人們衣著款式設計的變化,諸如falpper girl 服裝的設計,新時代的時尚風向標變為了簡潔的款式、幾何形的裝飾紋樣等。

從傳統手工業到現代設計

在農耕文明中,傳統手工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大工業時代的來臨則使得設計工作者們得以從繁重的手工製作中掙脫出來,設計行業亦開始從傳統的手工製作中分離出來,進而促進了現代設計的誕生與發展。從傳統手工業到現代設計,這一百年間的變革是值得我們關注與研究的,這不僅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包含了思想、政治、文化與經濟的發展與變遷,更是我們研究現代設計誕生的起點。

工業革命與設計的跨越工業中國國際時裝週暨工業中國設計周開幕

> 專為《紐約太陽報》建造的Pony印刷機每小時可印刷6,000次。 理查德·馬奇·霍爾(Richard March Hoe)於1842年將該模型申請專利。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至19世紀中期)之後,大機器逐漸取代手工勞作,社會生產的效率被大幅度提高,工廠、城市的迅速發展逐漸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面貌,越來越多的工業產品充斥著人們生活的衣食住行之中。至1851年,為了展示英國的工業革命所取得的諸多成就以及國力的強盛,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與阿爾伯特親王舉辦了第一屆世界工業產品博覽會——倫敦萬國博覽會,展示內容包含了關於機器和機械發明、工業製品、原材料、藝術品等。同樣,此次博覽會也體現出了阿爾伯特親王希望將藝術與工業產品聯姻的想法。

倫敦萬國博覽會的展館設計亦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其設計方案採取了英國設計師約瑟夫 · 帕克斯頓(Joseph Paxton)的水晶宮(Crystal Palace)。水晶宮位於倫敦的海德公園,設計靈感來源於王蓮的網路狀支撐,長563米,寬124。4米,高20。13米,建築面積7。2萬平方米,是梵蒂岡彼得大教堂的四倍。其外形呈簡單階梯狀的長方形,採用曲面屋頂和高達的中央通廊。這種拱形的設計深刻地影響了我們今天購物中心等建築的形式。而其骨架為鋼鐵結構,外牆和

工業革命與設計的跨越工業中國國際時裝週暨工業中國設計周開幕

>英國設計師約瑟夫 · 帕克斯頓 水晶宮(Crystal Palace)

屋面則由玻璃構成,整個建築透明敞亮,晶瑩剔透。這種預製構件的建築形式完全表現了工業生產的機器本性,各個立面只顯示出了必不可少的結構,無任何多餘裝飾,開闢了建築形式的新紀元。這種將工地上覆雜工作簡化為單純安裝預製件的方式,既節省了開支,又縮短了工期,僅8個月就竣工。水晶宮的幾何形狀、模數的機械重複以及堅固晶瑩的玻璃牆壁,使得這個巨大的建築成為世界上第一個體現初期功能主義風格的重要作品。

與之類似的還有由法國工程師亞歷山大·古斯塔夫·埃菲爾(Alexander Gustave Eiffel)所設計的埃菲爾鐵塔,位於巴黎塞納河畔,分為三層,全身都由鋼鐵構成,在1889年建成,是繼水晶宮之後的又一座用現代工業材料造就的現代建築,亦象徵著工業文明的繁榮。從水晶宮到埃菲爾鐵塔,19世紀後半葉的建築開始逐漸擺脫了傳統建築設計的束縛,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使得現代建築設計開啟了蓬勃的發展。

大友克洋在其動畫電影《機器人嘉年華》中展現了大工業時代中的機器與人類,在機器華麗的爆炸式發展中人類的原始文明被踐踏。同樣,電影大師卓別林也在其電影《摩登時代》中探討了機器對人的異化問題。工業文明讓人們生活發生翻天覆地巨大變化的同時亦讓人們感受到了機械世界的冷漠與疏離。此外,工業革命後大批次生產的產品外形粗糙簡陋,並無可以與之相結合的藝術,不是過分矯飾就是太過機械化。而手工藝人仍然為使用手工產品的權貴服務,大眾生活所使用的產品設計水準的急劇下降。這一狀況亦體現在了1851年的倫敦萬國博覽會之中,並遭到了設計師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的嚴厲批判,並將其看作是一種糟糕的設計思潮,代表著機械技術對手工藝的勝利。

工業革命與設計的跨越工業中國國際時裝週暨工業中國設計周開幕

> 喬治·沃德·尼科爾斯(George Ward Nichols)出版的《工業應用藝術教育》倡導了對美國兒童,工人和僱主的實用藝術教育,以使該國的工業產品在世界各地的市場上頗具吸引力。

在1820-1920年,由英國興起了一場以抵抗大工業生產粗糙簡陋的趨勢而重建手工藝價值的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運動的主要發起人就是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這場運動的主要特點就是強調了手工藝生產,並反對機械化生產;反對矯揉造作的維多利亞以及其他古典風格,進而提倡哥特等中世紀的設計風格,推崇簡單、樸實與功能良好;反對設計上的譁眾取寵,主張設計的誠實與誠懇;在裝飾上推崇自然主義風格和東方風格。這一運動代表性的作品有威廉·莫里斯(Willian Morris)為其新婚而準備的倫敦肯特郡“紅屋”,在外部設計上採用了非對稱的L型,用紅磚紅瓦砌成,在建築風格上是英國哥特式建築和傳統鄉村建築的完美結合,擺脫了維多利亞時期繁瑣的建築特點,採用功能需求為首要考慮,呈現出了自然。簡樸、實用的特點。此後,莫里斯又將傢俱、牆紙、地毯、餐具、吊燈等諸多物品重新設計了一遍,使之更符合其藝術理想。

工業革命與設計的跨越工業中國國際時裝週暨工業中國設計周開幕

> 金字塔和立方體

雖然這種追求迴歸手工藝而否定機器重要性的思想是徒勞的,但其更重要的意義在於清晰的指出了機械化的大批次生產技術先進但缺少藝術的審美與形式,傳統手工藝只能為少數權貴服務且無法適應工業文明的大批次生產,以及人們的生活之中缺乏與新時代對應的新時尚與新審美的問題,並提出藝術與技術相結合的設計原則。而對於現代設計中新形式的探索亦延續到了新運動運動之中,這場於1880年代始於巴黎的藝術運動,在1890年至1910年達到了頂峰,其影響跨越了建築、服裝、室內、珠寶、海報和插圖等諸多行業。與工藝美術運動一脈相承但有所不同的是其完全放棄了傳統的裝飾風格,開創了全新的自然裝飾風格,同時亦積極探索了新材料和新技術帶來的藝術表現的可能性,代表作品有西班牙建築師安東尼奧·高迪(Antonio Gaudi)所設計巴特羅公寓與米拉公寓,其對曲線在建築上的運用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除此之外,還有赫克多·吉馬德所設計的巴黎地鐵站入口,多以花卉、昆蟲為表現形式,造型夢幻、色彩豔麗誇張。

在新藝術運動中,有兩個流派是特別值得注意的,他們是維也納分離派與德國青年風格派。他們身上不同於新藝術運動一味追求有機、自然的曲線裝飾,而是對現代主義的設計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在維也納分離派中,建築師將建築與藝術高度結合,這一點在此後包豪斯的建築設計中亦得到了推崇,並推動了現代主義的程序。在建築史上,維也納分離派的建築設計常常被劃歸到新藝術運動的思潮之中,被認為是新藝術運動的一個分支,但其建築思想已明顯超越了新藝術運動的思想範疇,朝著現代建築邁進了一大步。維也納分離派的建築師代表奧托 · 瓦格納(Otto Koloman Wanger)在其著作《現代建築》一書中提出了未來功能為主的簡約建築語言,這本書的影響力絲毫不遜色于勒 · 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築》。同時,奧托 · 瓦格納還培養了此後赫赫有名的現代主義建築師魯道夫˙辛德勒和傢俱設計師約瑟夫·霍夫曼。

對後期的格瓦納而言,他提倡的設計原則亦是“功能第一,裝飾第二”,這一點亦體現在了他的設計之中。諸如維也納郵政儲蓄銀行的設計,設計於1904-1906年,這座建築體現了瓦格納當時的設計思想,即新建築應該來源於當代生活,並表現當代生活。他在設計時採用了整潔的牆面,水平的線條和屋頂,表現了工業文明中機械的功能與結構的簡潔之美。瓦格納在設計該銀行時首次運用這種簡潔創新的建築手法,被認為是現代建築史上的里程碑。在這件作品高為6層,入口的雨棚由當時的新型材料鋁材和熔融玻璃建造,立面對稱,用鉚釘代替了柱式,區分了主次,強化了轉折,牆面劃分嚴整。在銀行室內牆面材質交界處,採用了抽象的黑白格線來替代線腳,而白色的柱子上則採用了抽象的幾何圖案來隱喻柱頭。室內大堂覆蓋了兩層玻璃,通透明亮,大堂的辦公區後的反光材料和多面玻璃材料的應用亦是遠早於密斯 · 凡德羅的巴塞羅那館的設計。維也納郵政銀行的設計並非僅僅滿足了其功能之需,還蘊含著裝飾的精緻與優雅,這種簡潔、幾何化的裝飾正體現了瓦格納寫在維也納郵政儲蓄銀行牆上的名言,“所有不切實際的設計都不是美的”(What is impractical can never be beautiful)。

工業革命與設計的跨越工業中國國際時裝週暨工業中國設計周開幕

圖左> 學生從弗蘭克·萊斯利(Frank Leslie)的插圖報紙,1883年的“慈善家紀念碑:庫珀聯盟及其藝術學院”學習木刻

圖右> 瓦格納&麥圭根石版畫工作室,費城,1847-1850年

瓦格納的建築思想對維也納分離派的其他建築師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諸如奧爾布里希,其設計的維也納分離派展覽宮,以滿足功能需求為主,主題均採用簡潔的白牆,方正的造型,水平線條,平屋頂,簡約的設計理念。此外,還有阿道夫 · 路斯,他的思想更為極端,認為裝飾即罪惡,主張建築以實用為主。在其代表作品斯坦納住宅的設計中,建築採用了平屋頂,白色的外牆,形體簡潔,建築外部完全沒有裝飾,充分體現了現代建築的特徵,每層開有大小不同的方窗,立面採用了高度抽象的語言形式,從中可預見到此後“國際主義”風格的面貌。

德國的青年風格派提出了功能與美相結合的設計原則,被視為了介於新藝術運動和現代主義設計之間的一個過渡階段,其後期逐漸採用簡單的幾何造型和直線來設計現代傢俱。其代表人物有奧托 · 艾克曼、彼得 · 貝倫斯、阿爾豐斯 · 穆卡等。此後的彼得貝倫斯逐漸成長為了德國現代設計的奠基人,其主要設計作品有為德國電器工業公司(AEG)設計的電燈、電風扇、電水壺等產品,摒棄了繁瑣的裝飾,強調了產品的外形結構和良好的功能,採用標準零件,可進行自由裝配、組合,實現了功能與審美的統一。此外,貝倫斯還於1907年開設了貝倫斯設計事務所,培養了沃爾特·格羅佩斯、米斯 · 凡德羅和勒·柯布西耶三位現代主義設計大師。

工業革命與設計的跨越工業中國國際時裝週暨工業中國設計周開幕

> 展覽現場

至1919年,沃爾特·格羅佩斯成立了魏瑪公立包豪斯學校,標誌著現代設計的誕生。眾所周知,包豪斯經歷了魏瑪時期(1919-1925)、德紹時期(1925-1932)、柏林時期(1932-1933),在建築、藝術、工業設計、平面設計、室內設計、舞臺設計等領域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其主張將藝術與技術相結合,將藝術家、工匠與工業之間的界限消除;提出為人而設計;認為設計必須遵循自然與客觀法則 。包豪斯完善了歐洲百年以來對現代設計的探索和實踐,是現代主義設計的集大成者。

從傳統手工業到現代設計的百餘年間,讓我們走進了一個大工業文明的時代。從古典到現代,從“為藝術而藝術”到“藝術與技術相統一”,從為少數權貴服務到為大眾服務,現代設計不是憑空產生的,這一過程不僅是社會、科技、生活、思潮發生劇烈碰撞與變遷的過程,更是時代更迭,一代代設計師們努力的思考、探索與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為現在的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設計思想與文化,瞭解這一過程的轉變亦讓我們認識到了歷史從來都不是斷可以章取義的,應站在一個更為廣闊的視野之下來學習與研究藝術設計的歷史與文化。

文 Article > 李萌Molly Li ;

圖 Picture > 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Smithsonian’s National Museum of American History

版權宣告:【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影片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絡,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絡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路創作環境】

TAG: 設計藝術現代建築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