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白描十八技法

白描十八技法是白描的核心,,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法,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那麼十八技法具體有哪些?怎麼畫十八種技法,下面我們一起來詳細學習。

【遊絲描】

最古老的線描畫法之一,常見於顧愷之畫作中,因線條描法形似遊絲,故而因此名。其畫法為:用中鋒筆尖圓勻細描,要有秀勁古逸之氣為合,線條提按變化不大,細而均勻,頓筆為小圓頭狀。

《點石齋叢畫》中記載:“鍊筆擎納,衣褶蒼老緊牢。”此描法適合表現絲絹衣紋圓潤流暢之感,古人多用於描繪文人、學士、貴族、仕女等。如顧愷之的《女史箴圖》等。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行雲流水描】

行雲流水描人物衣服褶皺畫法,常見於李公麟白描畫中,因其線條有流動之感,形狀如行雲流水,故而因此名。其畫法中鋒用筆、筆法行雲流水、飄逸靈動。清·王瀛曰:“行雲流水者,飄逸靈動”,其中就提及了此技法。

行雲流水描多見於人物衣服上,以其飄逸靈動的線條描繪絲帶、褶皺等,是白描人物畫中最常用的技法。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蘭葉描】

蘭葉描是從豐富的衣紋的曲折向背為體現的一種描法,有其獨立性。特點是壓力不均勻,運筆中時提時頓,產生忽粗忽細,形如蘭葉的線條,代表這一白描手法的畫家是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和古書記載中,略加印證,圖中線型比鐵線描轉折提頓的幅度加大。

根據來代董《廣川畫跋》稱:吳生畫人物如塑,旁見周視、蓋四面可會意,其筆跡畫細如銅絲餘盤,朱粉厚薄,皆見骨高下,而內起陷處“,可見其線的表現力可達到雕塑般的立體感。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釘頭鼠尾描】

中國古代人物衣服褶紋畫法之一。其線條起筆及收尾形似釘頭與鼠尾,故因此名。傳統人物畫的重要技法之一。其特點,在起筆時須頓筆,收筆時漸提漸收。

釘頭鼠尾描始終用中鋒用筆,用筆尖來畫,運線時要勻速,轉折之中不能出現斷筆,多見於人物畫中衣襟等畫法中,乾脆利落的運筆和勻速勾線頓筆成為其最明顯的特徵,典型的露鋒藏筆,用線粗細變化也是很大。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鐵線描】

鄒德中的《繪事指蒙》中說到:“元代張叔厚擅長鐵線描技法。”明·馬愈《馬氏日抄·憨皮袋》載有:“河內民家牆內,得一石碑,乃貫休所畫彌勒佛像,橫一拄杖,挑皮袋於背,腰間曳一蕉扇,筆法乃鐵線描也。”亦作“鐵線描 ”。

運筆上,鐵線描行筆慢,壓力勻,中鋒用筆,線條變化小,實起實收,粗細一致、細勁有力。這種線條的特點在唐代閻立本的代表作品《步輦圖》中有明顯的反映,畫面製作簡練而工緻,運用流利而挺勁的線條,把人物形體的渾挺堅實塑造的準確生動。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琴絃描】

琴絃描其線條外形平直、挺直,形如琴絃,故因此名。描法特點《點石齋叢畫》:“用正鋒,腕中無怒降,要心手相應,如琴絃亂不斷。”清·王瀛:“用中鋒懸腕筆法,須留得住,如頗筆皴法,心中相應不亂。”迮朗:“行筆如蓴,直而朗澗,周舉所造也”等多種。此描法適合於表現絲絹質地垂降衣紋。

琴絃描與高古遊絲描屬同一型別的描法,中鋒懸腕用筆,畫出的線條比高古遊絲描更為粗勁而有韌性。為了強調柔軟的絲綢質地的衣紋和垂直飄擺時的姿態,在行筆過程中運用中鋒緩慢畫出,其線型平直、挺拔,其目的是為了較寫實地表現出絲裙的衣褶。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柳葉描】

柳葉描其線條形如柳葉飄動,後人因之命名,《點石齋叢畫》中記載:“筆下忌釘頭怒降,心手相應而如柳葉”。《繪事雕蟲》中記載:“柳葉描者,風姿飄逸,道子觀音也。

柳葉描用筆兩頭細,中間行筆粗,線條如柳葉迎風,是虛入虛出的筆法。適合表現質地輕薄的衣料,行筆忌浮滑輕薄。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竹葉描】

竹葉描因線條相近與竹葉,故因此名,清·迮朗說:“撇納微短,似個、介也。”說明描法結構近似畫墨竹。王瀛說:“視蘆葉為短,似柳葉為長。”

竹葉描用筆起伏頓挫明顯,線條粗細變化較大,很像隨風飄動的竹葉,飄逸活潑。人物衣紋的描法上,竹葉、柳葉、蘆葉這三者葉子從外形上看都很相似,只有依靠描繪時手腕下筆的輕重、剛柔與長短等變化來加以區分。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蚯蚓描】

蚯蚓描需柔而有骨,強而不弱,筆力內斂,用筆圓潤,用篆書圓筆來畫最佳。清·王瀛說:“春蛇秋蚓,以譬作書無骨之弊,然險惡太過尤多近俗,蚯蚓當如篆書,圓筆為佳”中就提及此技法。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橄欖描】

橄欖描用尖大筆,下筆頓挫撆納,落筆收筆須藏鋒,區別於“釘頭鼠尾”。清王瀛說:“起訖極輕,中極沉著。

橄欖描用筆起訖極輕,頭尾尖細,中間沉著粗重,所畫衣紋如橄欖果實,故而得名。周履靖、汪玉認為此法為顏輝所創。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棗核描】

棗核描運用大筆揮灑,中間轉折頓挫圓渾,成棗核狀,以表現麻布質感衣紋,故而得名棗核描,用筆須藏鋒。王瀛說:“棗核描亦如橄欖描”,其實二者外形相似。傳為吳道子《觀音像》石刻、衣紋曲折中鼓起,顯示線之節奏韻律。

棗核描用尖的大筆繪就,雖與橄欖描相似,但線條節奏較之更柔和,故線條更顯自由。棗核描運用大筆揮灑,中間轉折頓挫圓渾,呈棗核狀。由於線的轉折劇烈,中段自然鼓起,再加上線條短促,所以棗核描較適宜表現麻布的質感。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戰筆描】

戰筆描五代周文矩所創的一種人物衣紋描法。據宋《宣和畫譜》述,這種用筆“瘦硬戰掣,有煜筆法”,也就是說,“戰筆描”是從李煜的“金錯刀”書法演變而來,李煜的行書,喜作顫筆樛曲之狀,遒勁如寒松霜竹,被稱為“金錯刀”,“戰筆描”亦呈顫動屈曲之態,瘦硬有力。

戰筆描行筆多用較瘦勁的“戰筆”(顫動的線條)來表現衣紋,多見於人物畫中衣紋畫法,畫時線條顫動但不亂,形而有型。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減筆描】

減筆描是一種行筆速度快,線條簡約的畫法。其特點是側鋒行筆,畫出的線條既概括簡練,又富於變化,行筆速度快時尤顯其筆力強勁。

減筆描畫法是用側鋒疾馳行筆,線條富有變化,遒勁有力,減筆者,是高度概括物件。王瀛稱之“以少勝多,少許難於多”。這一描法對以後水墨畫的發展影響極大,對日本繪畫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枯柴描】

枯柴描是畫人物衣服褶皺的畫法,因其形象枯柴,因為而得名,枯柴描與減筆描相差不是很大,枯柴枯筆觸很多。當代畫家范增線上描的基礎上進行了粗細變化,突出了抑揚頓挫的節奏感,使之更加完善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折蘆描】

折蘆描是人物衣紋的一種繪畫技法,勾線時尖筆細長,長於撇捺,由圓筆轉為方筆之法,仍須方中有圓,圓用隸法為之。然待幹後勒以淡墨能使之厚重,並增強立體感。

折蘆描時行筆速度不宜過快,過快易流於粗率;也不宜過慢,過慢則易筆勢澀滯。在勾描的同時輔以淡墨進行渲染,一方面有利於增強衣紋的立體感;另一方面,也可以緩解由於用筆激烈轉折而帶來的緊張生硬之感。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曹衣描】

曹衣描來自於西域的畫家曹仲達,其畫佛像衣紋下垂、繁密,貼身如出水狀,故稱“曹衣出水”。受印度健陀羅藝術的影響,用筆細而下垂,成圓弧狀,講求線之間的疏密排列變化。

其線條以直挺的用筆為主,質感沉著圓渾,線條細密工緻,緊貼身軀,宛如剛從水中溼淋淋地走上來一樣,所以又被稱為“ 曹衣出水 ” 。北宋郭若虛的《圖畫見聞志》中就有 “ 曹衣出水描 ” 的記載: “ 曹之筆,其體稠疊而衣服緊窄 ” 。與吳道子風格的 “ 吳帶當風 ” 相映輝,豐富了中國畫的線描技法。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橛頭釘描】

橛頭釘描是一種寫意筆法,線條特點是堅強、挺拔,但忌繪成粗糙感。 其運筆剛勁有致,質樸簡率,禿蒼老硬,強調骨力的表現,猶如釘在地上的細木樁,和釘頭鼠尾描有相近之處而顯短粗。

這種線描技法,在宋代已很流行,當時的馬遠、晁補之等人都善用此法,並一度成為當時畫家表現文人隱士所慣用的技法程式。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混描】

混描,是指以淡墨皴衣服的褶紋,然後加濃墨混成,因此稱為“混描”。它是一種寫意的畫法,其關鍵是濃淡線條的結合,處理要巧妙、得當。

混描的處理增加了畫面的立體感和線條豐富的變化。另外,以墨色的濃淡結合來畫,會產生陰陽線之效果,畫面線條變化豐富,有立體感。但也有另一種表現形式,即勾線後沿線的一側用淡墨微染,形成凹凸感。

【收藏】白描十八技法是國畫精髓之一,學習白描畫法必須學習十八技

白描十八技法對國畫的影響十分巨大,每一種技法都是經過很多代畫家的精心研究,最後發展成獨立的描法,其中有些描法不止對國內繪畫影響巨大,甚至對國外繪畫也有深遠的影響。

白描畫法總結其實總共十八種技法,學會白描,必須學十八技法,學會十八技法畫白描再也沒有什麼問題,國畫愛好者必須知識。

TAG: 線條技法衣紋描法行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