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豐縣百年古梨樹背後的故事……

探秘豐縣百年古梨樹背後的故事……

明嘉靖五年丙戌夏六月二十七日,也就是公元1526年農曆6月27日,由於連降暴雨,黃河猶如發怒的巨龍,在山東曹州西南黃陵岡撕開一個缺口。

黃水大溜掀起巨大的浪花,向單縣、豐縣、沛縣撲去。不到一天的時間,豐縣城北的大片田野成為了澤國,而豐縣城也被咆哮的黃河水包圍。

連續的沖刷,黃水在單縣、豐縣、沛縣三縣境內形成了一個新的河道,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謂太行堤河的來歷。

探秘豐縣百年古梨樹背後的故事……

對於當時的水災,時任徐州知州的山東福山人郭天錫在其《豐縣舊城》詩中雲:“城門無路踏城頭,初見令人膽欲流。一水平鋪無寸土,幾家孤立倚層樓。誰知鰍鱔都為宅,可是桑田欲下籌?大澤赤龍飛去遠,至今猶自有龍湫。”

嘉靖五年黃陵岡決口,致使豐縣城被迫搬遷至華山南麓。

直到嘉靖八年,工部侍郎潘希曾調任河道總督,前來治理黃陵岡決口。

同年六月,橫亙在豐縣北部,連線豐、沛、單三縣新河的大堤築成,文獻稱之為“單、豐、沛長堤”。

決口堵塞後,為了預防黃河不虞時能夠及時洩洪,這條新河與新堤也納入了明廷工部的管理中,這條新堤文獻稱之為“汰黃堤”或“太黃堤”,就是曾經的舊黃河堤的意思。

後來,有人感覺此名稱不雅,於是與東漢的太行堤聯絡起來,也有固若金湯的美好寓意吧。

探秘豐縣百年古梨樹背後的故事……

時間到了乾隆年間,豐縣知縣盧世昌對全縣的舊河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修浚,太行堤河也不例外。

同時,對於修繕後的堤坡上扦插藤條以防水土流失。盧縣令當年主持栽植的藤條至今在常店鎮郭堤口村的古堤上得到數公里的延續。

郭堤口,常店鎮的一個村落。

村旁是舊時連線首羨與縣城之間的一條便路,道路穿過古堤。

大概在清代乾隆時期,一位郭姓前輩為了方便過往行客,在堤口道旁開茶鋪以營生,人們遂以郭堤口名之。

不久,有渠姓、張姓等也陸續前來,郭堤口也漸漸成為了一個名副其實的自然村落。

村子四周的土地貧瘠,因為黃河水留下的泡砂土鹼性較大,聰慧的郭堤口村先民們找到了一條發家的好路子,那就是在這片泡砂土栽植梨樹。

自乾隆晚期開始,直到民國期間,該村村民栽植梨樹活動連綿不斷。

探秘豐縣百年古梨樹背後的故事……

在該村渠敬連老人的帶領下,我們有幸目睹了倖存的數百株古梨樹。

郭堤口村梨樹群,樹齡自二百餘年至七八十年不等,最古老的梨樹今天仍有十八棵。

也許是對這些數百年仍挺立的生命心存敬畏,將之比喻為十八羅漢毫不為過。

探秘豐縣百年古梨樹背後的故事……

蒼老而斑駁的的身軀,遒勁而張揚的手臂,翠綠欲滴的質感的鮮葉,隨風而搖曳的嫩梨果,枯枝上又生出新枝,枯皮下又生出新皮,一股風吹來,婆娑中傳來沙沙響聲。

探秘豐縣百年古梨樹背後的故事……

古樹不言,而生命的靈性與價值已得到充分彰顯。

探秘豐縣百年古梨樹背後的故事……

郭堤口村至今倖存的古梨樹群是豐縣人文歷史的一段幸運,因為在梨樹背後,是一代代郭堤口人戰勝自然災害的不屈不撓的意志,是一代代郭堤口人對美好生活源源不斷的渴求與嚮往。

逡巡於梨樹之間,想起春天梨花如雪,想起秋天梨果如飴,想起臘冬雪枝如畫,想起前輩們在樹下收穫的喜悅與爽朗的笑聲,那該是如何的一種幸福指數呢?

宋樓鎮李大樓,常店鎮郭堤口,豐縣南北兩地竟然並立著兩片古老的梨樹群,一代代前輩的付出,成為了今人春遊打卡、秋遊自摘的好去處。

探秘豐縣百年古梨樹背後的故事……

與渠敬連老人告別,一是感謝,二是留諾,一定再來拜訪郭堤口,再來繼續聆聽關於古梨樹與前輩們的故事。

編輯:只魚

責編:社群管理

稽核:自由自在

版權說明:豐縣論壇平臺釋出的部分內容、圖文來自網路,如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聯絡我們。

TAG: 郭堤梨樹豐縣口村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