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漢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聞名於世,太浮山森林公園

太浮山又名獨浮山,亦名彰龍山,相傳漢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聞名於世,故改名叫太浮山。位於湖南常德市臨澧縣,太浮山東西綿延40餘里長,南北展布16。7裡寬,面積4300公頃,主峰第一峰,謂之太浮金頂,海拔605。5米。太浮山山體為扇形,地勢奇特,有99嶺,33岔,系沅澧之名山。

相傳漢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聞名於世,太浮山森林公園

自漢代中葉至清代末年,是佛道兩教興盛和發展時期。宋元時期形成了以桃源縣桃花源、臨澧縣太浮山、石門縣觀國山、慈利縣五雷山四大道教聖地。歷代修建寺廟宏觀,至清末尚有金頂大廟、鐵瓦廟、漢王廟、俗聖觀、王通廟、玉皇廟、浮山寺、二水寺、觀音寺、廣樂寺等,是洞庭48福地之一。歷史上遊人如織、香火鼎盛近二千餘年。2001年批准為國家森林公園。

相傳漢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聞名於世,太浮山森林公園

太浮山擁有豐富的生物資源,絢麗多姿的自然風光,文化積澱非常深厚。山上奇峰峻峭,層巒疊翠,谷幽崖險,常年白雲繚繞,嵐氣騰騰。山下水庫星羅棋佈,松竹掩映,山、水、石、林巧合成景,湖光山色美不勝收。巖、泉、樹、藤自然成趣,天作之景異常醉人。二十四景點綴其間,風光獨特,一年四季,鳥語花香,氣候宜人。遊人置身於這大自然美妙仙境之中,無不感到心曠神怡,歎為觀止。其豐富的景觀資源由五個方面組成。

相傳漢代浮邱子在此修行得道而聞名於世,太浮山森林公園

景區看點;第一峰 即太浮山金頂,建有大廟。太浮山99峰,此峰為最高峰。有古詩詠贊:“孤峰飄渺倚長空,遠近山河入望中。石井照殘千里月,松根吹老四邊風。當頭樓閣聞天語,繞足煙雲護梵宮。到日正逢秋氣爽,洞庭一點萬山東。”

頓筆峰 在三臺峰之北,紫竹林下,此峰秀削尖穎,如頓筆狀。有古詩詠贊:“誰家文筆大如椽,移作山峰不記年。幾度濡毫醮碧海,有時揮翰寫青天,春風淡淡花生管,皓月溶溶雪滿箋。安得巨靈鞭石手,攜來乘醉走雲煙。”

三臺峰 在第一峰之北,甘溪嶺左嶺上,與頓筆峰等三峰品峙。有古詩詠贊:“名幽秀起自嵯峨,隱隱三峰掛薜蘿。雨過分添青翠滿,煙生共染白雲多。會從帝座何年謫,應有仙人此地過。我欲探奇攜二友,各登絕頂一高歌。”

煉丹臺 在仙人臺之右,有一岩石長約一丈多,寬七尺,相傳黃帝時浮邱子煉丹在此,有古詩詠贊:“浮邱真跡絕塵埃,九轉丹成在此臺。兔守藥爐亭午睡,鹿銜芝草夜深來。昔人已駕雲中鶴,過客唯看石上苔。悵望神仙不可見,秋風疏影自徘徊。”

對弈臺 在仙人洞對面,山中有大石一塊,方正平坦,相傳曾有仙人在此對弈。有古詩詠贊:“古木陰高日影遲,石苔如鏡草如絲。偶然幽客來尋勝,曾見仙翁此弈棋。花下紫苔眠白鹿,雲中春樹語黃鸝。等閒一局推枰起,回首人間歲幾時。”

觀音巖 在仙人洞對面,山上岩石林立,如觀音合掌,在仙人洞口可一望而見。有古詩詠贊:“亭亭峭石破雲封,來往人瞻大士峰。半副袈裟千尺草,一瓶楊柳萬株松。嶺雲靄靄飛慈鳥,澗水清清化毒龍。莫道皈依須有像,慈悲原不在儀容。”

珍珠洞 在小浮山下,清潭巒下,玉皇廟左。珍珠洞右尚有螃蟹洞水流出高公橋。有古詩詠贊:“不信珠還合浦難,洞門高倚白雲端。一叢碧蘚侵衣綠,七曜奇光照水寒。傾出鮫人淚點點,解來神女佩珊珊。澄波縱有驪龍臥,探取何妨掌上看。”

荷花泉 在南頭嶺下,與六合埡相近,山勢陡立,其下泉水湧出,形如荷花。有古詩詠贊:“太浮山畔有真泉,五有常開玉井蓮。洛婦女凌波風細細,湘娥照月影娟娟。香飄十里花為國,露冷三秋藕似船。聞道食之能羽化,仙蹤不數太華巔。”

沉香井 又名白龍井,在第一峰後最高處,終年水湧不竭,昔日金頂廟僧、前後居民均在此取水。有古詩詠贊:“一勺清泉小徑隅,水沉檻下隱珊瑚。色香不省人間有,風味還推絕化無。尋去飛花迷鳥道,攜來香雨入僧廚。笑予頗病長卿竭,願剖髯蘇調水符。”

仙人洞 在第一峰西南四里處一大岩石下。洞前懸巖如獅齒,洞內有元大德四年碑文,相傳為浮邱子煉丹處。有古詩詠贊:“深山長伴鳳鸞遊。出林波散千峰雨,入穴風鳴萬壑秋。最是經過多遠思,落花啼鳥意悠悠。”

萬松嶺 在第一峰南,黑沙溪石,昔日萬松蒼翠,黑幽沉沉,有古詩詠贊:“迢遙峻嶺碧雲橫,古木森森滿面生。霜下月明眠鶴喜,雲中子落夢猿驚。豈無仙客乘鸞至,時有幽人曳杖行。最羨山根楊處士,獨開設閣聽濤聲。”

紫竹林 在蛇形嶺下,此處紫竹浮有滴翠,清幽異常。有古詩詠選贊;“誰向深山種此君,千竿百尺自為群。月移露葉娟娟影,雨灑風梢細細紋。不到湘江流別淚,曾從南海拂慈雲。籜龍應有神仙護,未許人間問斧斤。”

TAG: 詠贊浮山古詩第一峰仙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