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開啟中國地圖,大陸最南端伸向南中國海的一片陸地,那裡就是雷州半島——嶺南之南,瓊州以北。半島全境位於湛江市境內,縣級市雷州正在這個半島的中心區域,東方是南海,西邊正對著北部灣。

它不僅儲存著我國少有的海上日落觀賞地,還因山海之隔封印住了古早中國的記憶。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山川阻隔,讓古代雷州長期處於“不與秦塞通人煙”的狀態。

這裡的方言甚至也不屬於粵語,而是閩方言的一個分支。

南宋末年陸秀夫在福建擁立宋端宗,後來元軍攻打福建,他們便西逃廣東。崖山海戰之後,這些福建來的南宋遺民便再行向西,定居到雷州。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如今雷州的交通也不能算髮達,從廣州到此只有1班普鐵列車通行,若是乘坐高鐵則需要從湛江轉車。儘管扼守瓊州海峽,但是海口北上的跨海鐵路也只有3列在此站停車。相對封閉的交通條件,讓這個小城籠罩在一層悠然的煙火氣中,幾百年來按照它自己的步伐徐徐前行。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曲街-南亭街和附近街區的騎樓綿延上千米,每一棟小樓都保持著原初的樣貌。歐洲、南洋和中國傳統的建築元素在這裡交融,沒有過度地修復,沒有過分地拆毀。

這裡不像旅遊城市騎樓街般喧鬧,只有當地人靜靜地生活。

黴斑肆意地在建築上爬行,嶺南潮溼的氣候給建築也配上了獨特的色調。建築外觀透射著百年前華僑歸鄉的榮耀,他們在外洋篳路藍縷,用累累碩果來裝點家鄉的宅院,百年以後這裡仍然承載著後輩的鄉愁。 臨街之處大多開設店鋪,有診所、藥房、照相館、涼茶鋪等等,店主悠閒地坐在其中,等待著上門來的顧客。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最熱鬧的還得要數餐館,別看外部裝飾雕樑畫棟,店內的裝潢大多十分樸素,吃豬仔肉、喝牛肉湯的食客絡繹不絕。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他們就坐在大排檔式的桌椅板凳上用餐,粗瓷大碗裝滿了肉湯,米飯就盛在不鏽鋼小碗裡,餐具和環境十分隨意,肉湯的鮮香卻是毫不馬虎,清湯牛腩用最自然的味道撩動著食客的味蕾。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掩映在近代建築街區中的還有無數神祇廟宇和先賢祠堂:伏波祠、康皇廟、關部宮、天寧寺、十賢祠……大多數的廟宇在地圖上都無法搜尋到,深入街巷中卻又隨處可見。這些宗教建築總是張燈結綵,不是這個帝君生日,就是那個娘娘下凡,一年裡足有一半的時間在過節。

伏波祠

就在曲街旁邊的街區裡,是紀念西漢路博德和東漢馬援兩位伏波將軍的祠廟。古代的雷州居於“天南重地”,伏波將軍在這裡平定叛亂、維護邊陲安寧,得到了兩千年延綿不絕的香火紀念。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小城以“雷”冠名

,始於唐代貞觀年間的陳文玉,他向朝廷提請改地名為“雷州”,併成為首任雷州刺史。這位陳文玉由於治理邊疆功勞卓著,死後被唐太宗敕令建廟,也被當地人尊為“雷祖、雷神”,

雷祖祠

也成為了當地最重要的廟宇。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相傳雷神的父親是當地一位獵戶,養了一隻九耳獵犬,哪隻耳朵動就說明那個方向有獵物。有一天這獵狗九耳齊動,獵戶心想這次一定將會大有斬獲,就邀請鄰居一起進山。但是環顧山嶺一無所獲,獵犬在地上倒是挖出了一顆巨大的蛋。獵人將蛋抱回家,次日雷電交加劈中巨卵,從中蹦出一個小孩子,兩手各上分別寫著“雷”和“州”,這便是雷神陳文玉降生的故事。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雷州人敬神是認真的,就像閩粵兩省許多煙火氣十足的傳統小城一樣,“煙火”不僅僅是炊煙,也一樣包含爆竹和香火。旺盛的煙火氣甚至拉動了整個神佛用品產業鏈的發展:路邊的錢紙店比比皆是,敬神用具作為生活用品在普通小商店也有售賣。在雷州,紅紙、燭臺、大元寶就像鍋碗瓢盆一樣,是生活的必需品——

因為人間有煙火,天上也要有香火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商店只是這些法器的終端銷售地,真正的製造廠也同樣不難找到。市區某個僻靜的小樓就可以成為印刷工廠,一個面闊4間,進深3間的小廠房,在中間位置壘上牆,一側可以用來印刷,另一側就是打包倉庫。

在印刷車間的機器上掛著大卷的黃紙,傳動鏈條上的機油沾滿了切割紙張時飄下來的碎屑。女工也不會講普通話,只是自顧自地整理成品,將它們碼放整齊並打好包,等待來接貨的司機將這些溝通神明的介質運往下游的流通環節。

在中國的建築傳統中,許多民間廟宇都會與戲臺對面而開,村民們往往解釋為“給神唱戲”。這種

酬神戲

在北方稱為

社戲

,在廣東多稱為

神功戲

,是民眾們在迎神賽會上酬謝神恩、敬神祈福的重要環節。古代戲臺的實物多在山西,但要說至今仍然高頻使用的戲臺,雷州一定能位居前列。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 傳統戲劇演員的講究頗多,在上臺之前每個人都要在後臺的神龕前拜上一拜。 和廟宇對門而開的戲臺,在宗教上提供了吸引信眾的途徑,戲劇本身即可成為宣傳康皇大帝、文昌君、城隍爺等神祇的手段,將保佑民眾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家庭和睦的神力和因果報應等勸善價值觀傳導給信眾。這類民間信仰由民眾的需求而產生,儘管沒有嚴格的教義約束,卻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為普通的百姓提供了一個心靈的棲居之所。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在社會傳承上,戲臺也一定是村莊和街區的社交中心。如今雷州的戲臺又常常會掛著“文化宮”、“文化中心”的牌匾。逢年過節時居民們先將事先準備好的貢品帶到廟內敬神,出了廟門就可到戲臺前的觀眾席落座,與自己的親朋鄰居談天說地。前排的座位要留給年紀更長、地位更高的人,即使人們在亂哄哄的節慶聚會時也不會忘記尊敬長輩的老傳統。在會場最外側則是售賣糖果小吃的的商販,那裡是小朋友們最青睞的區域。

與西方和城市中的劇場文化不同,中國民間的戲臺、戲園發軔於宋代鬧市中的的瓦舍勾欄。

這種演出形式自誕生之日起就與觀眾有著較強的互動性,其觀眾席本身也是民眾交際的平臺,因而不會拒絕觀眾們一邊聽戲一邊交談、吃喝,就像在茶館裡聽相聲一樣。雷劇接地氣的演出給幽靜的縣城帶來了熱鬧的夜生活。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按照傳統舞臺的習慣,演員從大幕左側上場,從右側退場,就像許多電視劇裡戲臺左邊門楣上掛著“出將”,右側門楣上則寫著“入相”。順著戲臺左側的階梯,我摸進了劇團的化妝間。臺前的帝王將相與才子佳人,走到後臺便彷彿回到了俗世人間;帶著妝容玩手機、刷影片的他們不是端著架子標榜“戲比天大”的演員,而是一個個有血有肉的凡人,他們也一樣會百無聊賴地打發時間。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筆者作為一個外地人進後臺其實心裡面還是有一點點打鼓的,跟班主打好招呼說明了來意,也就無人再阻攔什麼。飾演皇妃的姐姐超級nice,不僅跟我拉拉家常,還招呼我坐在她的梳妝檯前。我從放置行頭的架子上抱起一頂紫金盔,上面插著兩根硬挺的雉雞翎,是用野雞最長的尾羽製作的,隨著使用年限加長,這兩根翎子已經有些掉毛和彎折。這種道具為了適應不同的人使用,並不是嚴絲合縫地根據頭圍尺寸設計,而是在內部使用線繩係扣固定。頭冠上綴滿了珠光寶氣的飾件,小生將它戴在頭上好不威風,心中卻響起了京劇裡穆桂英的唱段:“桃花馬上威風凜凜,敵血飛濺石榴裙……藩王小丑何足論,我一劍能擋百萬兵!”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道具箱子和各色行頭鋪滿了狹長的房間,物品陳設顯得稍許凌亂。八月的雷州已是溼熱難耐,簡易的後臺並沒有空調,演員不得不裹著厚重又不透氣的化纖演出服候場。人到中年的班主仍然會在盛夏端起他的保溫杯,老生和花臉也都是男演員擔綱,坐在行頭箱子上噴雲吐霧開啟他們的交際。在臺上只能見到文臣武將們的鬥爭與心機,後臺卻讓他們展示出臉譜之下活色生香的舉止與言談。年輕的花旦有的在和男朋友影片,有的在和同樣少年英俊的小生插科打諢。稍有一點年紀的旦角已經做了媽媽,她還要給寶貝女兒梳上兩個麻花辮,估計再過兩三年這小小的房間中就要多一個伏案寫作業的小姑娘了。

這座南方小城好“雷”

梨園的盛景在雷州依然綿延,“雷謳”唱腔裡傳播著根植於中華大地上習俗觀念。不斷湧現革新的劇本為傳統但又生機勃勃的社會結構添磚加瓦。英雄的事蹟千古傳唱,奸佞的惡行代代唾罵,即使文盲也能有渠道辯是非、識禮節,古早的中國以這樣的方式將先賢的思想與價值觀代代傳承。

· END ·

【版權說明】

文中圖片版權除特別標註外,均歸作者所有。

TAG: 雷州戲臺伏波煙火廟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