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是如何走紅的?

藍天雲霧、山間古村、晨曦人家……雖然時值隆冬,但江西婺源仍吸引著大量來自全國各地的攝影愛好者和遊客。

婺源是如何走紅的?

喚醒老屋 “風景”變“錢景”

一大早,68歲的篁嶺村村民曹家弟把一方方竹製的曬匾整齊碼上曬臺。作為“曬秋大媽”的一員,她每天的工作就是摘洗紅色的辣椒、黃色的菊花、金色的稻穀、黑色的豌豆等,並用這些農作物在曬匾內擺出“曬秋圖形”。

作為土生土長的篁嶺人,曹家弟從沒想過傳承了500多年的“曬秋”竟會受到這麼多人的追捧。“來篁嶺的遊客,都會拍我們‘曬秋’,有的遊客想親自嘗試時,我們也會手把手教他們。”

篁嶺,這座以曬秋聞名遐邇的靜謐古村,懸於海拔600米的石耳山之上。早在十年前,大部分村民搬遷到山下,古村一度成為半空心村。

“村落存在嚴重的地質災害隱患,且交通不便,嚴重缺水,村民們想下山,又沒有經濟實力。”2009年,婺源縣政協常委吳向陽決心在此投資發展鄉村文化旅遊,一場古民居異地搬遷保護的試驗在篁嶺開啟。

在徵得村民同意的情況下,吳向陽的公司全面收購山居產權,以“產權置換,搬遷安置”的開發模式,投資1200萬元在交通便利的鄉村公路旁建設3層鄰排別墅,讓320名篁嶺村民喜遷山下的新居。

總投資6億多元的篁嶺鄉村文化旅遊開發專案隨之啟動。“將古村‘修舊如舊’,喚醒老屋。”對於空置後的篁嶺古村,吳向陽團隊在保留傳統徽州明清古建築風貌的前提下進行修復,將120棟原址民居改造成精品度假酒店。他們又進一步開創“異地搬遷 集中保護”模式,將喪失維護、零散分佈於婺源鄉村的40餘棟明清時期的徽派古建築在篁嶺村進行異地保護重建,打造了商業一條街——天街。四五百米長的“天街”古巷,像條玉帶串起座座古建,被譽為流動的“清明上河圖”。

“要想保持婺源村落建築和古村文化的‘原真性’,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原來的村民返遷回山,延續古村落的傳統人脈和文脈,呈現古村的活態。”吳向陽對篁嶺古村落的保護利用的理念也在不斷更新,像曹家弟這樣的200多位村民在景區成了“上班族”。篁嶺周邊的6個自然村裡,從事農家樂的農戶發展到200多家。

從“養在深閨人未識”,發展成“天下誰人不識君”的中國國際鄉村旅遊目的地,近幾年來篁嶺景區每年遊客接待量都突破了百萬,旅遊收入過億元。

紅火的旅遊也讓當地百姓徹底“挪窮窩”“拔窮根”。2019年,篁嶺村民旅遊收入達600餘萬元,人均年收入從旅遊開發前的3500元躍升至4萬元。

婺源是如何走紅的?

黨建+好商量 景區頑疾得破解

婺源縣是全國唯一以整縣命名的國家3A級旅遊景區,有國家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14個,是全國4A級以上景區最多的縣。按照“每一個村落就是一個景點”的要求,婺源投入2。2億元,打造487個秀美鄉村點和25個高品質示範點。

“讓‘好商量’催生‘新動能’,推進‘發展全域旅遊、建設最美鄉村’建設邁上新臺階。”婺源縣政協主席俞春旺介紹,縣政協著力助推“黨建+好商量”協商議事平臺搭建工作,全縣已建成“黨建+好商量”協商議事室217個,圍繞助力愛國衛生運動暨城鄉環境綜合整治、推動鄉村振興等召開協商議事會281場,群眾滿意率達95%以上。

“過去停車只能‘見縫插針’,堵車是常事,一堵就是一兩個小時,下車遊玩哪還有好心情。現在景區環境改善了,心情愉快了,‘楓景’也更好看了。”縣政協委員臧得華談及的大鄣山鄉石城景區的可喜變化,得益於“黨建+好商量”協商議事活動。

石城景區以紅楓、晨霧、日出、落霞、徽派古建築交相輝映而聞名海內外攝影界,每年賞楓旺季“人滿為患”。

“人多地少,哪有地方修建停車場?為了種菜施肥,早年間,村民們修建了大大小小80多個旱廁,影響景區形象。”戴村村委會主任戴永彬道出的實情,正是“黨建+好商量”需要破解的難題。

透過前期調研論證,以“拆除旱廁,建設停車場”為主題的戴村“黨建+好商量”協商議事會議召開。“政協委員、村幹部、黨員、鄉賢、群眾代表等20餘人齊聚一堂,圍繞‘楓景’品位提升,展開了一場深入廣泛的協商討論。”臧得華作為聯絡服務點委員參加了協商議事會。

“村口旱廁嚴重影響景區環境,必須得拆除,拆完後空出來的2000多平方米地面,正好用來修建停車場”“還可以建一個旅遊衛生公廁”“我是黨員我帶頭,開完會我就去把自己家的旱廁拆了”……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出主意、想辦法,不少村民從“不願拆”轉變為“帶頭拆”,困擾景區發展多年的頑疾終於得到了解決。

會後,戴村抓緊落實會議成果,按照“黨員幹部帶頭先拆,村民群眾逐戶後拆”的辦法,組織專人對村口的旱廁進行統一拆除。

“短短兩個月,80多個旱廁全部拆除到位,停車場和旅遊衛生公廁也迅速完工,在最佳賞楓期到來之前投入使用。”談起“黨建+好商量”,戴永彬讚不絕口。

婺源是如何走紅的?

協商議事 民事民議民決

著力打響“最美鄉村、全域旅遊”品牌的婺源,“村村是畫、步步皆景”,對人居環境改善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不改不知道,改了才知道三格式化糞池是真的好,一點異味都沒有。”說話間,西坑村村民朱元新現場介紹起改廁帶來的變化。

西坑村是婺源縣紫陽鎮下轄的一個村莊,曾入選第二批國家森林鄉村名單。不少村民在外開店設廠,賺了錢回鄉蓋房。和朱元新一樣,大多數村民認為家裡廁所是新建的,且是水衝廁,為啥還要改?縣政協委員張劍說,“‘廁所革命’推動半年多,村裡的452戶改廁任務只完成170戶。”

婺源是如何走紅的?

縣政協以推進基層協商民主工作為抓手在西坑村開展“黨建+好商量”協商議事試點。去年8月,全縣第一場“黨建+好商量”協商議事會舉行,村民代表、縣政協委員代表和鎮村幹部等人圍坐在一起,聊起“廁所革命”推進難題。

縣政協還請來了專家現場釋疑——為什麼要改成三格式化糞池?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楊梅峰現場科普,從國家政策到推行辦法,從改廁要求到新廁標準,把關於“廁所革命”的知識說了個透。

“大家可以自己改,也可以委託專業師傅改。只要驗收透過,縣裡就會給每戶獎補1500元,不用自己掏一分錢。”看村民們頻頻點頭,村支書葉進泉瞅準時機丟擲政策。

會議結束後,朱元新和村民們的態度來了個180度大轉彎。第二天,他就在房屋旁邊切割水泥地,開挖泥坑、安裝化糞池。

“民事民議、民事民決。村裡的大小事情,由村民自己做主。”葉進泉說,短短半個月,西坑村完成改廁230餘戶,總數已超過400戶。

環境美化了、業態豐富了、產業升級了,婺源全體民眾都能充分享受到發展全域旅遊帶來的改革紅利和幸福感。

記者:王磊

通訊員:王國榮

編輯:莫愁

稽核:周佳佳

TAG: 村民景區黨建古村旅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