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到底走不走?

駕車回鄠還是繼續前行108,這既是擺在駕駛員的我面前問題。

“來都來了”……

那就走唄。4月17日,西安多雲轉晴,春風徐來,金盆水庫水波不興。隨著渦輪增壓的介入,發動機低吟輸出穩定動力,108國道一直爬坡路,但並不覺陡峭。

1.人間四月芳菲盡

,山間槐花始盛開。

沒有人可以面對漫山遍野且伸手可得的槐花無動於衷,除非他不是關中農村人。一路行,一路槐花麥飯作食。

按下電子駐車後,尋花折枝槐樹間。

在農村,我們把開花槐樹叫“洋槐樹”。一般叫洋的,舶來品居多,例如常見的洋鹼、洋火、洋柿子、洋芋,自然也有洋槐花。

但不知道為何,感覺槐樹很對中國人的品味,含蓄低調穩重,既沒有山間樹木的遒勁,也沒有藤蔓類的婀娜,看著就是自家土生土長樹木。

瞭解得知,國槐乃土生土長,也是北京、西安、大連的市樹,可見北方人多麼喜歡槐樹。但洋槐樹並非本土,曾用名刺槐,公元1601年就引入歐洲,公元1877年後引入中國,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年)的《涿縣誌》、《高陽縣誌》、《懷安縣誌》都有引進刺槐的記載。

刺槐雖然來自北美,但從未曾將自己作為外國樹自居,其生長迅速,耐乾旱,且自我繁殖能力超強。

栽下一棵樹,收穫一片林

。如果看過“好花之徒”人們摘槐花,枝繁花茂的槐樹被連腰折斷或者被懲以斷頭之罰,看到滿目狼藉,竟生惻隱之心。曾以為傲的槐樹香味,除了招引蜜蜂外,人類也趨之若鶩,折花時不免手段殘忍,還好,槐樹自我修復和繁殖能力驚人,往往不久繼續枝繁葉茂,亭亭玉立。

摘了一會兒,孩子便不耐煩。108國道車來車往,時值週末,流量更大,司機往往欣賞兩側風景反而會減少對前方車輛人員的注意,安全不可大意。正巧碰見一大叔,正在折路邊柳樹。古時候,折柳是一件非常文藝之事,折柳送別。但我印象中,卻很少送“活人”——大多是遇到白事,鄉黨幫忙折幾捆柳枝插墳前。果然,這位大叔便是如此。

農村人還是厚道。即使未曾蒙面,在請求借一下長把鐮鉤時爽快答應。這個工具形似秦朝青銅戈,大概這個樣子: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歷史告訴我們,人類發展過程中,從徒手採摘到使用鑄鐵鑄銅等農用工具時,效率會大大提升。果不其然,那些路過司機及其家人夠不到的高枝,被俺們痛快收割。有個習慣,每次摘水果時,儘量不碰果樹枝幹,掠奪果實已經足夠,何必殃及池魚。路邊採摘槐花防止孩子亂跑,不得不用上兒童“電子煙”——小豬佩奇或者挖掘機動畫片來吸引注意,不一會,一小塑膠帶子被槐花撐得滿滿當當。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感謝借工具大叔,贈送給幾個自己帶的紅富士蘋果,大叔沒有推辭,並提出可以去仙遊寺轉轉,直說風景聊著呢。

成,繼續前進。開車僅幾分鐘,便到一開闊處,極目楚天舒。仙遊寺寶塔巍峨聳立在東南方向。雨後遊客不算多,向南前行看見一紅褐色指示牌,仙遊寺到了。左轉見一博物館,大門緊閉。從硬化路面來看,前方還可前行。繞一S彎後,大雄寶殿和寶塔便在眼前。

2、周至仙遊寺法王塔和高陵三陽

寺昭慧塔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有廟不一定有塔,有塔必然有寺。

每次看見塔,都讓我思緒萬千。小時候高陵縣高樓少、空氣好,吃完晚飯在村北麥田裡溜達的我,看著5公里外的高陵塔(又名昭慧塔,因寺址地處涇陽、咸陽、渭陽交界處,故稱三陽寺,塔因寺名,故亦稱“三陽塔”,唐大中年間制),那曾是我小時候嚮往的地方。

就在這座塔向北30米處,就是歷史上人稱“三絕碑”的李晟碑和碑亭。 李晟 (字良器,727-793)-唐朝名將 綽號“萬人敵” 中唐頂樑柱。為什麼叫三絕呢?李晟聲震中外,中唐名將,此一絕也;當時宰相裴度親自撰寫碑文,此二絕也;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親自書丹(以便讓工匠刻在碑上),此三絕也。

所以後來金石學者都把這個碑稱為“三絕碑”。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高陵塔和三絕碑

那早已沒有寺,那是曾經高陵縣最高學府——高陵一中的所在地。小時候去縣城或者去姨媽家,每逢週五下午或者上學放學日,看著大哥哥姐姐們騎著腳踏車魚貫而入通往高陵塔的地方,心底徒生羨慕。那時農村娃懂啥西安五大名校,初中老師經常半雅半俗地批評上課講話的學生:

“你牛X啥,上課還說話,你能考上一中不?有沒有資格在高陵塔下“上廁所”。

(那時塔下東北方向操場有公廁),這一靈魂拷問,有資格說的也算鳳毛麟角。

最終透過運氣吧,最後去了塔下求學數年。才能讓我認識很多現在還很好的朋友同學,遇到幾個教書育人的老師,留下認識一段寶貴經歷。塔對我來說,有種特殊情結。

那是青春、智慧和宗教意味。

進入仙遊寺,道路泥濘,一殿被藍色擋板遮擋,似乎正在修繕,只見幾輛車在路邊停放,應有遊人。於是停在塔下,一睹芳容。可能因為正在修繕緣故,工人休息工棚還未拆挪,似乎目前未有人居住痕跡。塔被一紅磚圍起,周圍雜草叢中,加上天氣陰霾溼冷,徒生荒涼之感。但這種感覺正是人文歷史遺蹟給人帶來的一種能量,遠比熙熙攘攘遊客,修整一新的新“廟”更值得一觀看。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筆者有個習慣,看文物估計先看碑文。在簡陋封鎖大門右側,有兩面石碑。漢白玉為中央和陝西省立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碑文,右側有一黑色魏碑字型約1。5豎寫名叫《賀遷寺》的詩句,2016年四月立,作者為陳存根,陝西周至人,曾任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副書記(正部長級)、工會聯合會主席。

仙遊寺法王塔建於隋朝仁壽元年(601)年,比高陵塔早一百多年。但相比高陵塔的53米,它僅34米左右,相比高陵塔13級少6級。但風格相同,都為密簷式磚塔。

俗話講,站得高看得遠。位於風水寶地金盆水庫和秦嶺之間的法王塔巍峨聳立,50多米的高陵塔隨著經濟發展和高樓林立,已被鋼筋水泥圍繞在城市之中。沒有雁塔這位老大哥的名氣,但氣場不輸。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沉水前的仙遊寺原貌

仙遊寺的法王塔給人視覺穩重踏實,如果見過長安區王莽的二龍塔飽經風霜樣貌,就會覺得該塔莊嚴肅穆,但似乎有點“新”。一查資料,原來1998年,仙遊寺法王塔為了配合黑河水利樞紐建設,對仙遊寺法王塔進行了整體搬遷,並且在開啟地宮時發現了舍利和珍貴文物。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修繕前王莽土門峪二龍塔實景圖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沉水前的仙遊寺原貌

仙遊寺在整體搬遷時,相關人員在法王塔的頂部簷壁四周全都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黑色炭化物,當地信徒和老百姓認為是塔裡自古相傳盤踞著一條火龍,它是佛塔的保護神,或是認為法王塔裡有一顆火珠,可以照亮所有信徒前來膜拜的路。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孩子看我倆登高看塔,非常著急。於是抱著他也一睹寶塔芳容,孩子挺快樂,父母挺累。

航拍仙遊寺

寶塔東南側,便是大雄寶殿。一般大殿正對入口,目前仙遊寺大殿後門暫時封閉,正門朝向正南方面。工人正在修繕東側建築,不知是僧人居住地還是遊客集散中心,沒有多問。入口處有一贔屓。贔屓是古代漢族神話傳說中龍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鰲、龜趺(fū)、填下、龍龜等。形似龜,好負重,長年累月地馱載著石碑。

人們在廟院祠堂裡,處處可以見到這位任勞任怨的大力士。據說觸控它能給人帶來福氣。碑立不久,獸頭部分已包漿。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仙遊寺風格整體大氣,灰色烏雲籠罩,有一步千年之感。

拾級而上,只見大雄寶殿四個大字懸掛在正中,細看,乃書法家、長安大學書法教授杜中信所書。其書法作品以其沉雄、豪放、古樸的風格,一瀉千里的壯闊氣勢,全國近百處名勝古蹟題寫碑匾,其中有北京天壇公園、宣武藝苑、八寶山牌樓、中國現代碑林、人民大會堂等。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3.周至仙遊寺和白居易互相成就

仙遊寺是古文人喜至之地:白居易最喜歡來,有詩云:

曾與太白峰前往,

數到仙遊寺裡來。

唐憲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被任命到周至縣尉。雖然白居易在盩厔時間不長,卻留下來大量詩篇:《仙遊寺獨宿》、《期李二十文略王十八質夫不至獨宿仙遊寺》、《遊仙遊山》,甚至回到長安任職後依然想念著仙遊寺:《夢中寓直夢遊仙遊寺》、《翰林院中感秋懷王質夫,王居仙遊山》、《送王十八歸山寄題仙遊寺》。

白居易是為周至的縣尉,一日審案之餘以文會友,邀小吏陳鴻、隱士王質夫同訪仙遊寺,竟然在山腳下與農夫村姑的交談中,不斷採擷到民間流傳的50多年前李隆基與楊玉環的唏噓軼聞,他們激動地登上寺外山巔,遙望“六軍持戟不前”的馬嵬驛,不禁悲憫瀰漫不能自已。於是三人約定,由陳鴻著文,白居易誦詩,同敘這一段悲愴的宮苑戀情。於是,他們在這間古寺禪房住下了,經過短短兩三個晝夜,守著兩盞青燈,吃著兩碗素齋,筆走龍蛇,韻流如河,詩家和史家便分別完成了一詩一文。

文者,題為《長恨傳》,娓娓道來,低徊溫潤;誦者,名為《長恨歌》,感天動地,蕩氣迴腸。儘管二者體裁不同,情節卻是大同小異,從此成就了中國大唐文壇一段動人的佳話。然而,那《長恨歌》從此插上翅膀飛進宮苑樓閣,也飛入尋常百姓的草堂茅屋,人們對那段愁腸百結的愛情給予了極大的同情,期望有情人“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

從此歷朝的文人墨客也大都喜歡尋著長歌聲韻踏進古寺,期望能找到詩人在這裡激發出靈感的奧秘,進而抒發的詩詞歌賦便多得難計其數了,書家題字也就貼得寺院一層蓋過一層了。

李華有詩《仙遊寺》、岑參有詩《冬夜宿仙遊寺南涼堂呈謙道人》、詩人盧綸為避戰亂,曾隱居周至縣東南之杏林莊,因而就有了來仙遊寺踏雪閒賞的機會,作詩《過仙遊寺》。

仙遊寺因一曲長歌而名垂史冊矣!

蘇東坡與仙遊寺傳奇

當白居易的敘事詩紅透江湖,長歌曲律飄進了風雨飄搖的大宋王朝,寺院又迎來一位曠世奇才蘇軾。這風華正茂的蘇軾怎一個奇字了得!寫詩,能婉約,也能豪放;著文,能說理,也能抒情;書法,能隸楷,也能行草;丹青,能人物,也能山水;入仕,能修堤,也能烹飪……每每小試牛刀都能登峰造極,舉手投足皆成經典,後世文人百姓無不珍藏愛戴。

當時年輕的進士剛被任命到臨近的鳳翔縣為吏,束髮揮毫,意氣風發,夢想能“兼濟天下”大展宏圖。當他得知唐代的白居易在仙遊寺醞釀了《長恨歌》,便拔冗抽暇去尋訪夢寐的歌韻了。意想不到的是,他剛剛走近古寺的法王塔,就被臨近兩座小塔基座上的畫碑給迷住了。

畫碑雖說不大,卻達一十六方,繪的都是佛國軼事,形象生動,線條飄逸,眉眼間透著空靈,但碑碣只有刻工落款,而這顯然不是一般的畫匠所為,應是一位技藝精湛的大家所繪。蘇軾就此停下了,細問禪院史上可有名家造訪留下筆墨?然而身邊僧侶無人清楚畫碑的作者是誰。其實這蘇軾既是文學大家,也是書畫大家,他直感這些畫碑“非吳道子不能”。堂堂吳道子乃盛唐宮廷畫家,獨步畫壇幾十載,後世無人敢不學吳風而論畫也。

於是蘇軾在寺裡住下來,果然從老僧那裡得知,開元年間吳道子曾到仙遊寺休閒,繪製了一批小畫,盡是“天王鬼神百仙像”,神筆妙品,留寺為念。後來,那些墨寶被住持藏匿秘不示人,以致幾十年後白居易到古寺作歌多日都未睹畫容。但是覬覦這些墨寶的人一直在寺廟周圍徘徊,僧侶們為留住大師筆墨,便勒石刻碑鑲嵌到禪院小塔基座上。然而,可能擔憂危及碑碣命運,便沒有刻上畫家名款,時下歲月已奔過300多年,由於原畫已失,畫碑作者便成了懸疑。最後蘇軾斷定這些畫碑“吳帶當風”,飄逸如仙,便欣然寫下讀碑題記,後來這樁趣聞像《長恨歌》一樣被記入了周至縣志之中。

然而蘇軾絕對想不到,由於他的這一考據,來古寺看畫讀碑的人蜂擁而至,使得這個隱匿在青山綠水中的古寺嘈雜而又喧鬧,而且那些拓碑者整日圍著小塔敲打,給僧人帶來難以言傳的煩惱。於是,這些為求清淨的出家人索性把那些畫碑從塔基上取下來,悄悄沉入了寺外幽深的黑河裡,從此吳碑便成了這家禪院的一個傳說了。我不由得大嘆遺憾,離開古寺時直瞅清澈見底的河床,不知哪堆水草下會露出驚天的秘密來。

儘管古寺這般奧妙,可我聽說仙遊寺的寧靜還是被打破了。上世紀80年代,西安人吃水遇上困難,便想在此攔河為庫蓄水濟城。福佑眾生,勝造浮屠,大義面前仙遊寺毅然舉廟上遷。臨走前有位老僧依然對沉河吳碑念念不忘,只好調來挖掘機器,斷水清淤,可是忙碌數日卻未見碑影。

其實人們都知道,這座禪寺的寶物還是令人震撼的。那佛界聖物舍利子,流傳有序,此為一寶也;那高聳威嚴的法王塔,隋代惟一,此為二寶也;那流芳千古的《長恨歌》,文詞絕妙,此為三寶也;那方畫碑吳帶當風,難得蘇軾鑑證,此為四寶也……然而,承載著這麼多人間寶物的古寺,為惠澤百姓,甘願清苦,居然在“臨時工棚”裡困頓了20多年。可謂:苦了幾僧人,幸福萬家城。

忽然想是否應該告訴大家,這古城人每天入口的清水,可蘊含著仙遊寺的一份奉獻呢!

預備下山,突然西方一股夕陽暖照,與子合影留念。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以前看人文歷史走馬觀看,如今懂了就看得細了。三處對聯除了大家書寫之外,都是珍貴紅木雕刻。其中朝西廂房楹聯有意思,為蘇軾所撰寫,內容如下: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蘇軾據說在仙遊寺有段故事,不知真偽,權當一聽:蘇軾和後來的新黨重要人物章惇到仙遊潭遊玩,只有一段圓木橫在潭上當橋,蘇軾不敢走,章惇過去,用繩子綁住自己盪到懸崖上,揮毫寫下:蘇軾章惇到此一遊!

蘇軾拍著章惇的背說:章同學,你將來一定能殺人!不顧惜自己性命的人,一定能殺人。

秦嶺流浪記五:睹仙遊寺法王塔思三陽寺高陵塔

洋洋灑灑數千字,歡迎關注,下期我們再聊!

TAG: 仙遊蘇軾法王塔高陵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