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哥在看|為什麼航空航天待遇不好,但國家在航空航天技術上依然取得飛速發展?

這個標題是我最近在知乎回答的一個問題,後來又搬到了頭條,在知乎和頭條的評論區都有不少人就在航天系統裡工作,都反饋我的文章寫得還是很客觀的,所以今天加長後發到微信來,大家一起探討下。

我自己以前跟航天院有不解之緣,不少同學在那裡邊,這次寫文章還專門問了以前的老同學和從那裡邊出來創業的小夥伴,儘量保持客觀。本文寫的是我的一點思考,我自己不可能看到全貌,大家有想法可以在評論區補充下。

首先說,航天院的工資確實不高,尤其是裡邊的人主要是從我國靠前的學校招的,他們又不會跟電子廠的廠弟相比,只會跟自己的同學相比,而且是跟收入高的比,人之常情嘛,航天系統出來的人大部分都是比較要強的那部分,大部分人不那麼隨遇而安,尤其剛畢業那會兒的工資,一比那不就崩潰了嘛。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航天院的人跟他們去大廠的同學相比,收入差距大概是差兩倍以上,也就是你一萬,外邊可能兩萬以上,你全年五十萬,跟你一個量級的在外邊都衝到一百多萬了。這也是為啥很多小夥伴看網路上的討論,感覺很魔幻,明明感覺收入挺可以啊,為啥網路上都在說收入低,並且經常聽說離職的情況。主要是網際網路和金融這兩個行業的強勢崛起,把大家的預期拉得太高。

此外房子也是個大麻煩,一年賺二三十萬讓誰說都是個好收入,但是一跟房子相比,立刻矮了大半截,誰都抬不起頭。航天系統以前是分房子的,這幾年也分,不過排隊排的遙遙無期。這種背景下,很多人是不滿意的,不滿意就要跳槽,所以在各個大廠裡,前航天院的員工有很多。

航天院的人跳槽去網際網路或者別的行業,往往得在畢業一兩年內,如果程式設計能力強,去網際網路公司沒啥難度,但是如果已經在體制內呆個四五年,再就很難跳出去了。不過這些年國家放開了商業航天,也就是一部分航天業務變成了私企,政府變成了採購人,讓這些企業競爭,這些公司的工資往往也比體制內賺的多,所以這幾年聽說不少工程師跳槽,一般都是跳到這種企業去了,甚至有大牛帶隊跳槽的事。

關於跳槽,還進化出一些策略來,比如兩口子都是航天院的,女的留下,男的出去,這樣好處多多,家裡有一根穩定的柱子,另一根去賺錢,可攻可守,所以很多部門女性特別多,女性有女性明顯的好處,最起碼的一點,細心和責任心平均值比男性平均值要高一些,所以航天院的結構其實非常穩。

冒死說一句,女性在冒險、放權方面的均值應該是低於男性的,放權這事很重要,領導不放權最後往往自己啥都管,煩擾下邊的人微操,最後啥都管不好,我這幾年的觀察,女性領導比較少,不完全是職場歧視(確實有職場歧視),主要是女性傾向於管得太細,這要是當小領導還好,稍微往上點就不行了。

女性智商什麼的沒啥問題,尤其是名校畢業的女性,均值不低於男性,除了生了孩子總想回去看孩子。這也是很多高階技術崗,有很多女性,那個真是硬打出來的,不存在說你是女的偏袒你。但是管理崗女性要少的多,並不是什麼職場歧視或者別的,就是不太適合,可以說放權是當領導最重要的事。

不過航天院每年確實會流失一些高手,也不是全部走了。很多高手去了航天院如魚得水呢,人家就喜歡全身心投入工作,其他的根本什麼都不想,這類人其實是科研最需要的。

所以說時間長了,最後形成一個少數天才帶著一個高學歷、責任心強、腦子好的團隊,咱們不說是不是最牛團隊,反正這種團隊完虐絕大部分團隊。

而且能力強的人在航天體系裡一般混的不太差,畢竟各級領導都飽受業績壓力的折磨,碰到頂級高手沒有不提拔的道理,反正提拔了他,也是給自己幹活,並不衝突。航天院的大神也都是真大神,這些技術骨幹收入非常高,可能大家沒想到,而且有地位,同學聚會中間的座位都給他留著,大家甚至跟別人聊“我有一個朋友”的時候,經常提到這類人,甚至跟自己的孩子聊起來,也希望ta成為那樣一個人。

航天院天才很多(真正意義上那種天才,普通人跟他們隔著不可逾越鴻溝那種,不是普通的記性好考試厲害那些考試狂魔),這些人如果去大廠工資能翻好幾倍,但是他們依舊願意在院裡待著,一方面是體制對這種人也很好;

另一方面就是地位和使命感本身也是激勵,這是外邊給不了的。還有一部分“老航天”,他父母就是幹這行的,他從小每次說出“我爸媽是造火箭的”就感覺周圍人眼光都變了,他繼續去做這個也就沒啥奇怪了。我認識一個哥們從航天院下海發了財,而且是大財,他老婆繼續呆在航天院,按理說不划算,但就是為了給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而且也希望能留在航天群裡,小孩從小就是航天人,他們這個群體從外界看是有光環的,這本身也是激勵。那句話咋說來著,“來生投胎有錢人,再做一次航天魂”。

此外國家整體還是很想給這些人好待遇的,從建國到現在,幾乎每年都聊這事,也盡力在改善,一直以來他們絕對是比體制內其他人強的多,就好像有人看《功勳》,說國家為啥給於敏他們的條件不弄好一些?好不好主要是對比出來的,當時其他人沒法看,所以于敏他們的待遇還是要跟同時代相比,一比就發現依舊是很優待了。

有人說體制內有外行領導內行的情況,這種確實有時候很害事,不過大部分外行都知道自己是外行,尤其航天領域,自己懂不懂當然心裡有數,瞎指揮容易出事最後自己還得擔責,所以策略也得跟著進化。具體玩法是:這些外行到了一個崗位,第一件事就是找到團隊裡最懂的人,讓他來管技術,自己管人事、風險、經費什麼的,天天找這個懂的人問進展就行了。

畢竟外行要升職,這幾乎是唯一路徑。外行瞎摻和最後出問題的行業,往往是那種每個人都覺得自己能行的行業,而且風險不太大的行業,覺得自己能行就會輕視專業人士,我有同學在氣象部門,說領導是個純外行,啥也不懂,也不摻和,甚至也聽不懂他們在聊啥,也不聽,只關心結果,大家反而很輕鬆。他們反倒討厭那種啥都要摻和下的科班上去的技術型領導。

補充一句,有人說為啥體制內我勤勤懇懇最後成了老黃牛,他們卻能升上去呢?次要原因是領導風格問題,主要原因是你的那個工作有沒有難度,難度太高的話,領導啥也看不懂,都得指望你,那自然會慣著你,對你的激勵可不就上來了嘛。如果你那個職位本身難度不大,只是繁瑣,那可能領導確實不太覺得有啥必要給你額外激勵,對你啥態度可能就比較隨機了。

此外關於航天業的民營化,很多小夥伴說中國不可能像美國那樣搞,其實恰好相反,從2014年開始,我國也在搞這事,大家搜一下就能看到,2014年就有《關於創新重點領域投融資機制鼓勵社會投資的指導意見》,已經在把一部分航天業務向民營轉移了。

這也是全世界的趨勢,把企業家引入航天領域裡來,具體專業的東西我也不太懂,不過大家看看馬斯克就能看出點端倪,這人現在作為首富,爭議非常大,同時頂著一堆帽子,鋼鐵俠,夢想家,吹牛逼的,騙子等等,不過不得不承認的是,他確實搞定了NASA在很長時間裡都沒搞定的事,spacex本身就是個奇蹟,發展太快了。

究其原因,他作為企業家,和NASA官僚們完全不一樣,官僚本能地求穩,因為全世界官僚的考核機制差不多: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千萬不能出問題。所以官僚們對應的策略都是首先求穩,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然後再想想怎麼搞點突破,這也是為啥美國要把NASA的一部分業務給外包出去,他們也知道需要兩條腿走路。

企業家又是另一回事,他們最關鍵的策略就是“不走尋常路”,得去冒險,得用優先資源拼命突圍,資源不足的情況下,有時候甚至不擇手段,比如先撒謊,騙到錢後再去把事搞定,這個能力在馬斯克那裡非常明顯,所以大家都在罵這人,又有無數人在讚美他。

此外,他不是一直說要去火星嘛,現在正在研發可回收火箭的SpaceX,造電動汽車的特斯拉,和利用太陽能發電的SolarCity。SpaceX負責送人去火星,SolarCity負責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而特斯拉承擔著在火星出行和運輸功能。

到現在為止,這幾項做得還都不錯,尤其是電動車,我前段時間看了很多相關研報,一個公認的事實是,關於新能源,之前業界普遍看好的是氫能源那種方案,日本人早期的判斷沒啥問題,後來被特斯拉給攪了局,到現在為止,搞電動車基本成了共識,幾大車企也都轉向,氫能源方案反倒成了備用方案。

而SpaceX員工的收入比NASA高的多,打一開始就大量從NASA招人,不僅從NASA招,我國和印度也是SpaceX重要的人才提供地。

更關鍵的是,美國人這種玩法還有個明顯作用,類似吸心大法,比如馬斯克公司股價漲了那麼高,想想就知道是天量資金給推上去的,其中很多錢是外國投資者和機構投資的,包括我國和俄羅斯,也就是美國航天事業的一部分研究經費是我國機構和個人提供的,這要是擱以前,簡直匪夷所思,現在大家也覺得稀鬆平常。

我國從2017年開始也在走這條路,也開始商業化航天公司,後續也要上市,到那個時候,就可以吸收老百姓的閒錢搞航天,到時候也能讓老百姓分享到發展的紅利,甚至可以像某咖啡公司似的,去割美國人的韭菜。

2017年有不少大牛帶隊離職去了商業航天公司之後,為了防範流失,航天院的工資整體上升了一波,這樣也有個好處,願意走的走了,留下來的漲工資之後幹得更舒服了,再加上我上文說的,航天業在國人心中本身就是一個有光環的行業,所以這幾年整體勢頭好了很多。

文末還是需要說一句,我國航天領域和美國依舊有一定的距離,主要也是研究時長和投入經費沒法比,美國登月那會兒,我國還在鬧騰大革命,所以這些年的進步已經非常可觀了,只是還需要更多的時間。下圖可以看出,美國一個國家佔到全世界近一半,中國也很多,30%了。由於美國那邊經費充足,還可以透過股市融資,所以科研人員的收入也高的多,導致全世界的人才向他們那邊匯聚,中國還好點,最慘的是俄羅斯,不僅在輸出油氣,還在輸出美女和人才,基本上所有可以變現的資源都在輸出,很難翻身了。

鳥哥在看|為什麼航空航天待遇不好,但國家在航空航天技術上依然取得飛速發展?

說到這裡我是很感慨的,曾經我們也有異常艱苦的時候,那時候還是有太多的人本來可以透過奔往西方獲得遠超國內的待遇和收入,我在《18萬買一次偷渡機會,華人海外移民往事》,甚至直到90年代,一個普通的體力勞動者,西方動不動是我們十幾倍的收入,那些做火箭的頂級人才,能衝到幾十倍國內收入,可他們還是堅定地留在國內繼續耕耘繼續奉獻,比如我上文說到的,航天院以前有句話,“跟著鐘山幹,都是窮光蛋;就是窮光蛋,也要拼命幹”,這裡邊的鐘山,就是我國紅旗七號導彈的總設計師,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讚美這些人了,他們真的是我們民族的脊樑。

全文完,如果覺得寫得不錯,那就點個贊或者“在看”吧,多謝閱讀。

如果轉載本文,文末務必註明:“轉自微信公眾號:九邊”。

TAG: 航天NASA外行女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