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砥柱山,位於黃河河南省三門峽市湖濱區高廟鄉大安村段。“砥柱中流”意思是砥柱山屹立在黃河激流之中。比喻堅強獨立的人物或集體能在動盪艱難的環境中起支柱的作用。語本《晏子春秋·內篇諫下》:“吾嘗從君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中流。”

一、禹開三門的傳說

《水經注》記載:“砥柱,山名也。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意思是說,大禹給砥柱山開了三個口子,遠遠望去,就像黃河中間出現了三個大門。於是,人們習慣上也稱砥柱山為三門山(三門峽之名即由此而來)。

【水經注】:黃河中流有砥柱山,又稱三門山。禹貢導河,積石至於砥柱,即此。石形似柱,故名。山有三門,禹鑿以通,河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舟楫不通,惟人門可通筏木。

《天中記》【呂覽】砥柱: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疎分,指狀表日,亦謂之三門矣。其東千崤水注之,河水翼岸夾山,巍峰俊舉,群山疊秀,重嶺幹霄。

《圖書編》:砥柱【陝即禹貢雲:三門,禹鑿通,南曰鬼門,中曰神門,北曰人門。】

大禹鑿山的傳說流傳了很久,明人邵寶《三門行送劉學正赴陝州》中有:“君不見黃河之水從西來,東行萬里到陝郡,有石橫亙勢欲回。天教禹鑿三門開,百川風雨萬壑雷,下孰為之挽?上孰為之推?當時神禹何不一鑿去,留此險阻胡為哉!”對大禹鑿砥柱卻又留下幾座山丘橫亙在河中表示不滿。

明天順三年《重修大禹廟記》載:“禹則鑿之排之,決之淪之,分為三門。”據碑文所記,此大禹廟興建於唐代,歷代多有重修。可見,禹鑿三門的傳說流傳之久遠。從邏輯上講,鑿開之後,才有三門,未劈之前,三門一體,皆是砥柱的一部分。

由於處在黃河中,形成三門的幾座山頭,後來也被稱作島,近南岸者叫鬼門島,中間的是神門島,靠北邊那個叫人門島。人門島比較特殊,雖然突出河中,可原本與北岸是連為一體的,呈半島地形。

二、有關砥柱山的記載

唐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在陝州刺史李齊物主持下,開鑿了一條新河道,這才將人門島與北岸分開。三個島便可形成三門,但它們仍不是砥柱的全部。唐人趙冬曦《三門賦序》說:“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砥柱山實際上是由六個山頭組成的。除了上面所說的三島外,下游不遠處,還有三個小島,各有美名,唐人把它們分別叫做“天柱”“三堆”“金門”,後世改稱“砥柱石”“張公石”“梳妝檯”。

唐代的《砥柱銘》就鐫刻在梳妝檯上,由此也可以看出,唐人眼中的砥柱山並不僅僅限於今天所能見到的砥柱,而是把六座河中小島都看做砥柱山的一部分。別看這六座小島都被黃河水所環繞,但考古工作者卻在其中的鬼門島和張公島上發現了殷代以前人類活動的遺蹟。學者由此推測:在殷代以前,這兩個石島可能還與兩岸中至少一岸的陸地連線在一起,由於黃河急流不斷地衝刷侵蝕,後來才把它們和陸地切開,成為孤立在黃河中心的島嶼。

今天的人們已經看不到六座小島了。原先鬼門、神門、人門三島所在的位置被鋼筋混凝土築造的水電站所覆蓋,梳妝檯,因工程取土、拓寬河道而基本消失,只在水位很低時,才能顯露出原本屬於小島底部的一部分。剩下的唯有張公島、砥柱小山頭。雖然與大壩相比很不起眼,然而,它彷彿時刻在提示後人,請不要這麼快就忘記它們的過去。就在60多年前,它們還保持著兩三千年未變的基本面貌。在兩三千年中,它影響並書寫著民族以及自身的歷史,並留下了深刻而長久的印痕。

清黃河輿圖

《夏本紀》: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南河水中也。酈道元《水經注》曰:砥柱山在虢之西界,望之若柱,故曰砥柱。三川既決,水流防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成公綏《大河賦》曰:乘髙赴下,絶沒長奔,馳會五戶,分下三門。

鄭玄案《地說》:河水東流,貫砥柱觸閼流,今世所謂砥柱者,蓋乃閼流也。砥柱當在西河,未詳也。按自西河當無山以礙之,自砥柱以下,五戶以上,其間一百二十里,河水竦石桀出,勢連襄陸,蓋以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其山雖闢,尚梗湍流,激石雲洄,澴波怒溢,合有一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御定駢字類編:砥——-砥柱【書、禹貢作底,說文或從石作砥。水經:河水又東沙澗水注之又東過間注山名也,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 鑿砥柱【大禹鑿砥柱為三門】【厎柱史記作砥柱】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砥柱在陝州東五十里黃河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貢》謂導河東至於砥柱,即此。乙夘往遊砥柱,離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門,集津三門者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

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氾濫禹鑿之為三,今水行其間聲激如雷,而鬼門尤為險惡,舟筏一入鮮得脫者,名之曰鬼宜矣。三門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歩即砥柱,崇約三丈,週數丈。相傳上有唐太宗碑銘,今不存。蔡氏書傳以三門為砥柱,州志亦謂砥柱即三門山,皆未嘗親履其地,故謬誤若此。【砥柱山名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今陝州、河北、陝縣三縣界】三門九曲 。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戴進 (明):中流砥柱圖 立軸

《河圖》曰:河水九曲,長者入於渤海。唐《食貨志》曰:唐都闗中,土地狹,所出不足給京師,常漕東南之粟。髙祖、太宗用物有節,髙宗後歲用益多,開元二十一年裵耀卿請置東西倉,以避三門水險謂之水陸運。【《史記》正義:底柱山俗名三門山。】二十九年李齊物鑿砥柱以通漕,然水益湍悍,舟不能入。天寳三年韋堅代為水陸運使始漢有運。

【《山西通志》厎柱在平陽府平陸縣東界河,自河津西來,微析而南至平陸,東流五十里,至厎柱達於垣曲,髙不逾數尋,圍不及百丈,巋然中流,撐持地軸。】亦謂之三門山。【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其始特一巨石,平如砥,禹鑿之為三,水行其間,聲激若雷,鬼門尤為險惡。】愚按蔡傳本,《水經注》以三門山為厎柱,州志亦以砥柱即三門山,都穆謂底柱在陜州東五十里黃河之中,循河至三門,集津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為砥柱,崇約三丈,週數丈,蔡氏未嘗親歴其地,故誤據此則底柱又在三門之東。

砥柱: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踈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

《水經注》疏:砥柱,山名也。會貞按:《禹貢》作底,《史記·夏本紀》作砥。《禹貢》孔《傳》文。昔禹治洪水,山陵當水者鑿之,故破山以通河。《漢書·溝洫志》,昔大禹治水,山陵當路者毀之,故析底柱。)河水分流,包山而過,山見水中,若柱然,(會貞按:四語,孔《傳》文。)故曰砥柱也。三穿既決,水流疏分,指狀表目,亦謂之三門矣。守敬按:《左傳·僖二年》,入自顛令,伐冥三門勃氏既以顛令在大陽,而於砥柱之三門,不引《左傳》,下乃引黿銜左驂事,是其好奇處。都穆之說,本唐王翰《遊三門記》。)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虢城,大陽城並詳上。守敬按:《禹貢山水澤地》篇,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東河中。《隋志》,陝縣有砥柱,河北縣有砥柱山,分河南、河北之縣,言與此注同。

《括地誌》,底柱山,俗雲三門山,在陝石縣東北五十里黃河之中。今陝州東北四十里,平陸縣東南五十里。砥柱,山在虢城東北、大陽城東也。鄭玄案《地說》,河水東流,貫砥柱,觸閼流,今世所謂砥柱者,蓋乃閼流也。砥柱當在西河,未詳也。餘案,鄭玄所說非是,西河當無山以擬之。自砥柱以下,五戶已上,其間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勢連襄陸,蓋亦禹鑿以通河,疑此閼流也。其山雖闢,尚梗湍流,激石雲洄,澴波怒溢,合有十九灘,水流迅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漢鴻嘉四年,楊焉言從河上下,患砥柱隘,可鐫廣之。

《山西通志

·

山川》三門山,在縣東五十里黃河中。《史記》正義:禹鑿此山;三道河水,故曰三門也。司馬光《謁三門禹祠》:栢暎孤峰短,銘書絶壁髙。【詩注:木際孤峰甚細而髙,上有小栢,耆舊相傳不知防何年矣,而止長尺餘,人莫測其理。門東迤南黃河中,髙數仞,石形如柱。《禹貢》東至於砥柱,即此。《實用編》:底柱在平陸縣東五十里,大河自蒲津而來,至是微折而南,是柱正當轉曲之間,在三門山之陽,紫金駱駝二峰之西,其形如柱,植立中河。

【老君爐砥柱側黃河中,相傳老子煉丹於此,險不可升,上流有列石似川字,亦傳老子繇此渡河焉。】米堆山在砥柱東,閼流在砥柱東,上激六峰,下阻十九灘。孔安國書傳砥柱山:河水分流,包山而過,石見水中若柱然也。【尚書正義同】水經:河水又東過砥柱間。劉向敘《晏子春秋》稱古冶子曰:吾嘗濟於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從而殺之,視之乃黿也。考史遷記:景公十二年,公見晉平公,十八年復見晉昭公,旌軒所指路直斯津從黿砥柱事或在茲河,水翼岸夾,山巍峰岐,舉群山壘秀,重嶺幹霄。

葢康成所說非,自西河當無山以礙之……魏景初二年二月,帝遣都督沙兵部監運諫議大夫宼茲帥五千人,歲修治平河岨。晉泰始三年正月,武帝遣監運大中大夫趙國都匠中郎將河東樂世帥眾五千餘人,修治河灘,事見五戶祠銘,雖世代加功,水流漰渀,濤波尚屯,及其商舟是次,鮮不踟躕難濟,故有眾峽諸灘之言。五戸灘名也有神祠,通謂之五戶將軍,亦不知所以也。都穆遊砥柱記: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約三丈,週數丈。相傳上有唐太宗碑銘,今不存。蔡氏書傳:以三門為砥柱。州志亦謂砥柱即三門。皆謬誤。又隋書:大業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數十里,今砥柱屹然中流,上無土木,而河之廣僅如三門,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數十里之遠,葢距河兩岸皆山,意當時或崩,遂以為砥柱而書之也。

從以上文字記載中可以獲悉:

從西漢起,這裡就有了黃河漕運。

之前,砥柱山附近有三門禹祠、五戶將軍神祠。

相傳,老子由此渡河。

三、史料中有關砥柱銘的記載

宋張舜民畫墁録禹貢曰砥柱析城至王屋,陝府三門是也。絕河流過,若山石牆然,鑿為三門,河經其中,東洋如小城狀,即析城也。禹廟在西,潭有寺,下望砥柱,上百歩,屹然中流,髙數百丈,尺銘勒其上,但取稍平處或險處互坐一峰之間,其字方可尺餘,魏公撰文正字,薛純稷之子也每欲印搨,伺天氣晴明,先維舟砥柱下,梯而陞上,數日不可竟,俯視洪流足酸目,用是難得真本。元符中大水壞三門,一夕寺廟皆失,略無孑遺,銘亦失數十字。

唐太宗命書砥柱銘者,其筆法與純陀絕相類,疑即一人,蓋唐初時人名姓多如此爾。【金石録】辨法師碑:薛純陀書,昔歐陽公嘗評其不減率更,然所書不傳於後,永叔所得純陀書惟此,不知又有甚焉者也貞觀十二年,奉勅書銘砥柱,其字磊落,如山石自開,隱鱗而出,可以見方丈之勢矣,固無牽強以成也。當時如虞伯施禇登善號能書者,皆避而讓之,其後栁誠懸愛其書,恐失其次第,則又別書扵石,後世得純陀所書砥柱銘者,皆碎雜叢疊,必按此而序之砥柱銘薛純,而此碑為薛純陀,嘗為秘書省,正字本名純陀,後以純自別扵時,檢於類書,見之【廣川書跋】。

六藝之一錄考:

砥柱銘

唐魏徴撰,薛純書,在陝州【諸道石刻録】。在硤石縣,唐貞觀十二年,太宗東巡,臨幸於此,今有魏徴所制碑銘【寰宇記】。唐砥柱銘:貞觀十二年,特進魏徴撰,秘書正字薛純書,其字因山鑱鑿就其窪平隨多少置字,故不成行,序宛轉索於嶔間,以摹故石雖存而頗難得世知貴之,唐以書學相髙刻石之文,此其最大者也,筆力有餘,防畫不失,尚多隸體,氣象竒偉,猶有古人體法,其後栁公權書刻招提,今已譌缺不可讀,惟純所書在濁河間得完,蓋摹撃之工不至,雖濤浪射發風摧剝尚不廢也【廣川書跋】。

山谷別集考:

題魏鄭公砥柱銘後

宋黃庭堅撰 餘平生喜觀貞觀政要,見魏鄭公之事,太宗有愛君之仁,有責難之義,其智足以經世,其徳足以服物,平生欣慕焉,故觀砥柱銘,時為好學者書之,忘其文之工拙。所謂我但見其嫵媚者也。吾友楊明叔知經術,能詩,喜屬文,為吏,幹公家如巳事,持身潔清,不以夏畦之面事上官,不以得上官之面陵其下,可告以魏鄭公之事業者也,故書此銘遺之,置砥柱於座旁,亦自有味。劉禹錫雲:世道劇頽波,我心如砥柱。夫隨波上下若水中之鳬,既不可以為人師表,又不可以為人臣作則,砥柱之文在旁並得兩師焉。雖然持砥柱之節以事人,上官之所不恱,下官之所不附,明叔亦安能病此而改其節哉?建中靖國元年正月庚寅系船王市山谷老人燭下書瀘州史子山請鑱諸石砥柱銘

栁公權書西京【金石略】

薛純陀奉勅書砥柱銘,當時如虞伯施褚登善號能書者,皆避而讓之,其後栁誠懸愛其書,恐失其次第,則又別書於石【廣川書跋】。

通鑑地理通釋:砥柱,俗名三門山,在陜州硤石縣東北五十里黃河中。山有三門,河所經。唐太宗勒銘【硤石省入陜縣】:山在河中,形若柱,水經注謂禹所鑿。【《禹貢》導河積石,至於龍門,又東至於砥柱。李齊物鑿砥柱為門以通漕,李齊物天寳初為陝州刺史開砥柱之險堅石裴耀卿鑿漕渠以避三門之險。隋開皇十五年鑿砥柱。宋幹德元年鑿砥柱。】

四、歷史上有關砥柱山的詩文

遊砥柱記

都穆

砥柱在郟州東五十里黃河中,以其形似柱,故名。《禹貢》謂導河東至於砥柱,即此。乙夘往遊砥柱,離州二十里,午食又二十里,循河行十里至三門集津。三門者,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其始特一巨石而平如砥,想昔河水氾濫,禹鑿之為三,令水行其間,聲激如雷。而鬼門尤為險惡,舟筏一入,鮮得脫者,名之鬼,宜矣!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約三丈,週數丈,相傳上有唐太宗碑銘,今不存。蔡氏書傳:以三門為砥柱。州志亦謂:砥柱即三門。皆未嘗親履其地,故謬誣若此。又按隋書載:大業七年,砥柱山崩壅河,逆流數十里,砥柱今屹然中流,上無土木,而河之廣僅如三門,奚有崩摧而壅河逆流至數十里之逺,葢距河兩岸皆山,意者當時或崩,遂以為砥柱而書之也。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有以哉。

三門賦【並序】

趙冬曦

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蓋夏後之所開鑿。其最北有兩柱相對,距崖而立,卽所謂三門也。次於其南有孤峰揭起,峰頂平濶,夏禹之廟在焉。西有孤石數丈,圓如削成。複次其南有三峰,東曰金門,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湍水從黃老神前東流,湍激蹙於蝦石,折流而南,潄於三門,包於廟山,乃分為四流,淙於三峰之下,觝於曲限會流東注,加以兩崖夾水,壁立千仞,盤紆激射,天下罕比,時以內兄牛氏壯而遊焉,相顧賦之以紀竒跡。

大河瀰漫,上應天漢濬靈波於積石之西瀑懸流於崑崙之半,茫茫禹功茲焉。會通鑿連巖而瀉瀲羅崛島以攢空濶兮,若橫兩闕於江上岌兮,若稜三山於海中崇山嶔崟,呀水淙射,左右飛濤,起伏相擊,截奔湍兮,躋石臺目,霍濩兮心徘徊,三峰砥其卻立架崇門以洞開連嶂紆河以壁峭疊巘喬空而半頹洪流蹙折以盆湧潄湍崟窟而相磓苞巒秘隒砅其鼔作爂澎瀑漓以山摧奔濤迅澓紛其蕩駭蓬渤滑淈霍以雲回盤渦窙寥以谷施奔石砰磕以成雷抝怒未洩橫流逆折合如地轉散若天裂搖騰防嶼刷蕩穴硉巖腰而沫沸淙隘口而湍咽然後澡雲霽靄收濤巻瀨汩沄沄以無聲漫浩浩以東會惣四流而混合注三穴而滂沛泛洪漣於大磧之東薄餘怒於天池之外當其時也山獸驚躍水禽亂飛魚獺沉潭以不動獑猱拱樹以相依竄鮫人於洞壑帖舟子於漣漪莫不愁白鷺之初下嘆黃牛之暝歸若乃降望金門徜徉石觜窮巖萬仞,一曲千里,松歴歴而生涯草鬖鬖而覆水雲蓬茸兮歴地生風颼飀兮百籟驚猿惜暮而悲呌鳥辭春而不鳴阽嵲屼兮杪崢嶸飛客心兮動客情,憐石菌之冬茂,賞瑤芝之夜明。惟夏君兮永蟄,拜靈廟兮何及,榱梁古兮山鳥棲階壁蕪兮野鼯入感微禹之嘆深亢幽謌以佇立歌曰:申負石兮空自竒,客乘槎兮何遠為,君不見虛舟之泛泛,浩乘流而不羈。

砥柱賦

唐肅

黃河之流西來數千裡兮,貫長城而南馳。激龍門之險阨兮,霆奔電馳氣洶湧而莫支。歴華隂而徑趨兮,乃折流而東下。勢若萬騎銜枚而疾走兮,將悉鋒盡鋭鏖戰於平野。何砥柱之崒嵂兮,獨凝立乎中流。儼一夫之當闗兮,強兵悍卒睥睨不敢運其戈矛。惟崇伯子之敷土兮,導洚洞而平之。鑿此山以疏洩兮,剖三門之嶔,然後洪波巨浪,齟齬而不騁兮,分流析 間度以逶迤。過孟津而通洛汭兮,遂東極於大邳。茍非是以少梗兮,曷以殺天吳水伯之淫威。予嘗駕方州而求古蹟兮,誓將豁心胸於浩蕩。過黃老之神祠兮,遡蝦石之泱瀁盼,連天之修楹幹雲霄而直上。濁波汩汩包其下兮,顯神功於俯仰,使昔懷襄之莫救兮,滙四海為一區。上巢下窟之赤子兮,殆皆戢戢以為魚。覽斯險而慨嘆兮,雖天造而地設微元聖之大智兮,孰能成夫萬世之烈,彼蜀江之灔澦兮,羌地勢之所同,誦金聲於儋叟兮,信物理安危之所從噫,嗚呼,世道降兮,風移而俗媮波汗漫兮,忌剛而茹柔,魚蝦鼓舞兮,蛟龍鬱愁豈無吾人之砥柱兮,障百川之橫流。

砥柱山賦

杭濟

繄黃防之鳩噴兮,原萬里而自天。道陜東其焉如兮,卒埶抈而洄沿。方橫衝之無端兮,防焉逜此孤植。豈夏後防肯彄兮,□鄉景而猍□【葉蒲北反】。不敢縱其湠漫兮,□孰為之涯滸龍門呀于山防兮,走漓漓而就下。河中立而閱波兮,天畀之防其□羌舂撞之為鎮兮,異尋常之洲。淤【葉呼古反】嗟世道之瀾狂兮,槩古今而有之。惟君子之姱節兮,潛 挽於當峕。四兆讐之所樷兮,誠蹇蹇之不能捨【葉屍預反】。□放謫而不諱兮,亦人中之砥柱。五馬儵其行色兮,蹂釀暖之東風【葉浮金仄】應韶。訴餘以別兮, 餘以楚唫悵甲鼂之莫留兮,遵南陽之屬郡。披輿志而興褢兮,尚茲山之可問。自處之介犆兮,靡儃恃其嶔岑。計兩間之博大兮,卭風裁而心歆。拳建業之石城兮,凷朱陵于衡渚□何為乎漢川兮,堆何獻虖灔澦【葉當古反】芔防□於竒勝兮,多不滿於角功。雖□籍之贊紀兮,辨寰瀛而幾同。置橘以為像兮,靈均之有意也。餘茲託而敶詞兮,實先生襄之態也【態葉朁】。

三門砥柱 《聖祖仁皇帝御製文集》

四十二年西廵,過陜州觀三門砥柱。蓋砥柱一山屹立河中,禹鑿之三穿,使河出其間,有似門狀,故曰三門也。俗雲南為 門,中為神門,北為人門,三門之險, 門為最。唐開元時,陜郡太守李齊物更鑿砥柱以通漕,燒石沃醯,開山巔為挽路。代宗時調巴蜀,襄漢麻枲竹篠為綯,以挽上陜運舟,至今山上篾索深痕明顯如指,前人作為總非後人所能及也。

康熈四十二年癸未十二月辛卯

上諭大學士等曰,朕頃巡幸陜西,閱視汾渭,俱屬大河,直與黃河相通。河南等處米穀似可由黃河轉運,但聞三門砥柱水勢極溜,船不能上。朕欲親往閱視,因陜州知州奏無路徑斷,難行走,遂未果行。特命三貝勒允祉同近御侍衛徃視,據回奏言,伊等遣人乗騎涉河,一道閱有神、人、鬼三門,俱系鑿石開通,水從三門流出,其勢甚寛,其流甚急,古人于山上鑿有曵船眼孔,但未經以船試驗,不知可否行走,前總河靳輔亦曾奏,黃河通於汴河,但淤墊年乆,若行疏導,即可運糧,朕至河南,閱河南府居各省之中水路四達最為要之地,應於此處儲積米穀,每年田畝豈能必皆豐收,倘山陜等省間或收成歉薄,即可將此積貯米穀,修造船隻由黃河挽運。若到三門砥柱,船不能上,亦可於三門砥柱造船剝運以至山陜,誠使河路疏通,則商賈人民大有禆益。所宜於無事之時預為籌畫者也,豫省每年觧京漕糧二十萬石有奇,若將豫省三年漕糧截留備用,則陜西等省雖值歉收之年,將此米穀運至彼處賑濟,殊屬有益。俟明嵗,遣大臣徃視。

砥柱銘

元王惲撰

水之為力,無物不從津門之險,壯夫砥之為雄,洪濤西來,萬夫前攻,而戰而薄,我當其衝,狂瀾勢倒,安流而東,屹嵩華之隆崇也,吾儕小人,弱植淺中,衰俗外誘,群邪內訌,苟內省而不疚有碇心而直吾躬也。

三門津

王渥

層崖摩蒼穹,四月號隂風,大河三門險,神禹萬世功,他山亦崔嵬,砥柱獨尊雄,雷霆日鬭擊,悍暴愁天公,劉侯智有餘,始令舟楫通,仍餘石上穴,飛棧曾連空,遙瞻白玉枝,挺直丹灶中,仙公去不返,此事眞防蒙,夫人與鼓崖,怪幻尤難窮,獨喜兵火餘,巋然出新宮,當時疏鑿意,四海要會同,誰知千嵗後,築壘防嘯兇,詩成一大笑,浩浩洪波東。

三門砥柱

張保源

鑿開山骨過長河,水土方平敘九歌。舉世但傳神禹力,誰人知是帝功多。

砥柱

元 好問

南北爭教恨大江,吳家才了又陳亡。畫工只說三門險,不記茅津一葦航。

砥柱篇

焦源溥

洪河龍門來,奔崩華山趾,誰能系飛流,疾如 激矢,下流日以深,滔滔想莫已,有石一拳多,亭亭水中峙,憑來欲東歸,觸之還復止,老蛟且鬭爭,萬馬風聲起,沫塵散九天,轟陳吞九地,有石屹不驚,日夜焉能砥,黿鼉怯盡逃,行來波臣禮,俛首落石前,受約三門底,三門阿誰名,名之神人鬼,後人總傷魂,來往稀一葦,莫謂架山樑,五丁額亦泚,縱有漢唐人,堆崖紅生米,新開寳篆文,平陸黃炎址,四載大禹勤,元圭端在此,踏足望樓頭,歴歴見星嵬,一壁四削成,的的芙蓉蕊,風搖草青青,千年絕人履,傳聞周老 ,曾煉藥不死,人從函谷遊,賸有丹灶壘。

南樓見砥柱

陳廷敬

樓外砥柱山,几席浮青空,神禹所表置,高標天闕通,王屋連析城,秀色摩蒼穹,登樓遙見之,懷古心憂忡,二崤秦壘滅,三川晉國雄,蠻觸紛鬭爭,役役會有窮,渺然想開闢,元化觀無終。

從周八齊夜度砥柱

顔之推

俠客重艱辛,夜出小平津。馬色迷闗吏,雞鳴起戍人。露鮮華劍彩,月照寳刀新。問我將何去,北海就孫賓。

河流

徐夤

洪流盤砥柱,淮濟不同波。莫訝清時少,都縁曲處多。逺能通玉塞,髙復接銀河。大禹成門嶮,為龍始得過。

詠史二首

唐 劉禹錫

驃騎非無勢,少卿終不去。

世道劇頹波,我心如砥柱。

賈生明王道,衛綰工車戲。

同遇漢文時,何人居貴位。

小孤山

明 邵寳昔聞砥柱黃河中,萬古坐鎮狂瀾東,小狐乃是江砥柱,特起不與群山同。群山隨江挺奔馬,愛此石筍凌蒼穹,孤哉孤哉本天造,一任巨浪乘長風,節宣夙受神禹戒,滔滔不礙江朝宗。我來信宿彭澤下,咫尺仰望神妃宮,翠煙霏霏落杯酒,千帆閱盡澄潭空,舉杯酹江江日白,隔江縹緲留青峰,便當載筆賦東海,三山防破雲冥濛。

備忘集考

別集類五 明 徐元貞砥柱中流大丈夫,剛風清節古今無。赤心自矢天人與,白髪還將社稷扶。原是神龍翻瀚海,遙憐鳴鳳起高梧。旻天不為留元老,忍見防煢萬姓孤。

煉丹爐

王翰百丈標雲外,亭亭立不傾。晚霞飛鼎火,秋籟響雲笙。海眼黿鼉吼,峰頭鶴鸛鳴。異人如邂逅,再拜學長生。

三門砥柱

王翰中流一表立,千古獨崔巍。水激瀾裡,船危灔澦堆。隋書傷覆溺,唐史記崩摧。獨覺神功大,光芒日月垂。

開元新河

王翰開元乗大運,鑿石殺雲濤。欲斷千年續,何憂四海勞。水深堪泛梗,岸窄不容舠。上有豐碑在,年深臥草茅。

砥柱鳴瀾

王翰一柱亭亭似削成,巖深雲冷古苔青。洄波浮沬雙輪轉,鉅浪漂山萬鼓鳴。鬼鑿尚留神禹跡,龍圖髙拱帝虞靈。如今聖代當承瑞,直待何年始見清。

砥柱歌

明邵寳

黃河之水天上來,越數千裡龍門開。龍門南東有山出,是名砥柱千丈髙。崒嵂水來不敢衝,左右互洄潏。山石巖巖復齒齒,力有幾何能勝水。從來元氣植根深萬古,千秋此中止。君不見金焦兩山控海門,江水到此勢已分。不如此山當河,急流處驟如風馬方群奔,秋濤春漲暮撞朝擊巋獨存,又不見碣石遮海道九河播合今瀾倒不如此山為障早,柱哉柱哉立自天,功成神禹乘舟年,滄桑有變,此柱終無遷於嗟乎。滄桑有變,此柱終無遷。

砥柱歌上陳留

劉相國

黃河之源出崑崙,萬里震盪排中原。行雲翻空日月鬬,急雨倒海雷霆喧。下民諮嗟上帝怒,乃遣神禹清乾坤。手握巨斧開龍門,中標砥柱氣勢尊。白波一道永深穩,青山兩岸無崩奔。從此平成歌帝載,休氣榮光應清代。效靈已見出圗書,論功不用誇嵩岱。柱乎柱乎安無頗,狂風惡浪柰爾何。

唐趙冬曦《三門賦》序曰:砥柱山之六峰者,皆生河之中流,蓋夏後之所開鑿,其最北有兩柱相對,距崖而立,即所謂三門也。次於其南有孤峰揭起,峰頂平闊,夏禹之廟在焉。西有孤石數丈,圓如削成。複次其南有三峰,東曰金門,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河水從黃老祠前東流,湍激蹙於孤石,折流而南漱於三門,苞於廟山,乃分為四流,淙於三峰之下,抵於曲隈防流,東注加以兩崖,夾水盤紆激射,天下罕比。【都穆曰:砥柱在陜州東五十里黃河之中,循河至三門集津。

三門者,中曰神門,南曰鬼門,北曰人門,水行其間,聲激如雷,而鬼門尤為險惡,舟筏一入,鮮有得脫。三門之廣約二十丈,其東百五十步即砥柱。崇約三丈,週數丈。蔡氏書傳以三門為砥柱。州志亦謂砥柱即三門山。皆未嘗親履其地,故繆誤若此,按此説與趙賦小異要之諸峰,在當時總為一巨石。禹析之以通河三門,亦砥柱也,後人強生分別耳。】此河水東至厎柱之所經也。厎柱之險,不減於龍門,自古患之。漢武帝時,河東守番系言漕從山東西,歲百餘萬石,更厎柱之艱,敗亡甚多。成帝鴻嘉四年,使楊焉鐫廣之,而水益湍怒,為害甚於故。魏晉之世,兩經修治,功卒不集,隋開皇十五年詔鑿厎柱,大業七年,厎柱崩偃,河逆流數十里。

唐貞觀十一年,河溢,壊陜州河北縣二十年幸河北觀厎柱,令魏徵勒銘。是時自洛至陜皆運於陸,【行三百里】自陜至京乃運於水。顯慶中,大匠楊務廉鑿棧以挽漕,舟人以為苦。開元二十二年,從京兆尹裴耀卿言,開三門山北路十八里,謂之北運,【時於三門東西各置一倉東曰集津西曰鹽倉漕舟輸其東倉而陸運以輸西倉復以舟漕達關中】既避水險,而陸運庸錢亦省數十萬緡。二十九年陜州刺史李齊物鑿厎柱為門以通漕,開山顛為挽路燒石,沃醯而鑿之。天寶元年,上言三門運渠成,然棄石入河,激水益湍怒,舟不能入新門,水漲以人挽舟而上,歲漕經厎柱,覆者幾半。貞元二年,陜虢觀察使李泌益鑿集津倉山西逕為運道,屬於三門倉,遂罷南路陸運。

【見食貨志按李泌事新書撫杜氏通典而舊書無之或以為疑非也】五代建都於汴,漕不由厎柱,非其所急。宋幹徳初詔重鑿厎柱三門,慶厯中,陜西用兵,歐陽修請案裴耀卿舊跡以通漕運,而不果行自是,之後無復有以厎柱為言者,矣大抵三門之險非鐫鑿所能除,堯都平陽冀之島夷及兗、青、徐、 荊、豫之貢道必由厎柱,或疑其時亦參用陸運,以餘觀之,三門之險不專在厎柱,其下兼有閼流為之阻蓋,自厎柱以東,夾河群山之水,並注於河,禹功既逺,泥沙日積,河上激六峰,下阻十九灘,湍波倍加洶湧昔人計不及此,但欲鐫廣三門,一試於楊焉,再試於李齊物,不惟無益而害且滋,甚則以鐫石落水,河身愈淺,三門雖廣,不能勝百二十里之閼流故也,禹治河率自下始。孔傳雲或鑿山、或穿地度禹,當日必先浚閼流,而後析厎柱,析厎柱者鑿山也,浚閼流者穿地也,二險並去,則貢舟直達帝都,不必參用陸運矣,嗟乎!世患無神禹耳,豈患厎柱之不可漕哉。

砥柱銘【唐書太宗幸河北觀砥柱因勒銘扵上以陳功德】

宋唐譽之昨夢錄雲,白馬之西即砥柱也,水常高柱數尺,方河怒為柱,所抳力與石鬬,晝夜有聲如雷震,議者欲鑿柱以殺河之怒,石堅終不能就,山谷詩河從天來。

大清一統志:砥柱山【在州東北四十里黃河中,《禹貢》底柱析城注:砥柱石在大河中流,其形如柱,今陜州陜縣三門山是也,《漢書溝洫志》武帝時,河東守畨系言漕從山東西嵗百餘萬石,更砥柱之艱,敗亡甚多,鴻嘉四年,河水決溢,楊焉上言河從上下砥柱,險隘可鐫之,使廣從之,石裁沒水中,而水溢湍怒,為害彌甚。隋大業七年,砥柱山崩偃河,逆流數十里。唐貞觀十二年,幸河北,觀砥柱,令魏徴勒銘。《唐書食貨志》髙宗時,江淮漕自東都,率陸運至陝,以避三門砥柱之險。

顯慶元年,苑西監禇明議鑿三門山為梁通陸運功,不成,後大匠楊務亷又鑿棧道以挽漕,舟人以為苦。開元二十一年,轉運使裴耀卿請於三門東西各置一倉,水險則止,水通則下,無復留滯,省費鉅萬,從之。趙冬曦《三門賦》序:砥柱山六峰皆生河之中流,其最北有兩柱相對,距崖而立,即所謂三門也。次南有孤峰掲起,峰頂平濶,西有孤石數丈,圓如削成。複次南有三峰,東曰金門,中曰三堆,西曰天柱,河水從黃老神前東流,湍激蹙於蝦石,折流而南,潄於三門,苞於廟山,乃分為四流,淙於三峰之下,抵於曲隈防流東注。

禹砥柱銘

宋祝穆撰

《砥柱銘》上說禹掛冠莫顧,過門不入,掛冠是有個文字上說禹治水時掛冠著樹,急於治水,今記不得是甚文字。【語録】

山堂肆考:砥柱三門

砥柱銘

子略

魏徵有《砥柱銘》,其壯語僅曰,傍臨砥柱,北眺龍門,茫茫舊跡,浩浩長源。黃太史曰:吾愛魏公之為人,故其作砥柱銘,時為好事者書之,忘其文之工拙,然九成宮、醴泉銘亦魏公之文也,其曰:東越青齊,南踰丹徼,獻琛奉贄,重譯來王,西暨輪臺,北拒玄圃,地列州縣,人充編戶。又曰:雲氏龍官,龜圖鳳紀,日含五色,鳥呈三距,頌不輟書,筆無停史,亦壯語也。

五、歷代文人在六峰上留下摩崖石刻文化

目前,能見到的六峰石刻103幅,特選數幅如下: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黃河文化的精髓——砥柱中流

(尚柏仁 牛佔亞 朱家昊)

策劃:尚柏仁

責編:曹安月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電話:13839836271 15890250728

TAG: 砥柱三門黃河河水閼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