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橋-趙州橋

天下第一橋-趙州橋

北方人愛聽秧歌劇。秧歌劇中有一個傳統劇目叫《小放牛》,劇中唱道:“趙州橋來魯班爺修,玉石欄杆是聖人留。張果老騎驢橋上走,柴王爺推車軋了一道溝。”

趙州橋又稱“安濟橋”,在趙縣城南 2。5 公里處,它橫跨洨水南北兩岸,建於隋朝大業年間(605—608),距今已有 1300 多年的歷史。因橋體全部用石料建成,俗稱“大石橋”。

天下第一橋-趙州橋

趙州橋結構新奇,造型美觀,全長 50。82 米,寬 9。6 米,跨度為 37。37米,是一座由 28 道獨立拱券組成的單孔弧形大橋。在大橋洞頂左右兩邊拱肩裡,各砌有兩個圓形小拱,用以加速排洪,減少橋身重量,節省石料,這在建橋史上是個創舉。橋面兩邊的欄板望柱,雕有各種精美圖案,刀法蒼勁,造型生動。在結構上,弧形平拱和敞肩小拱給人一種巨身輕靈、躍躍欲飛的動感。線條剛勁之中見柔和,穩重之中顯輕靈,雄偉之中含雋永。在主拱頂上雕有龍頭的龍問石一塊,八瓣蓮花的仰天石點綴於橋側。這些雕像,寄寓著大橋不受水害,長存水安的願望。

天下第一橋-趙州橋

趙州橋在中外橋樑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我國後代的橋樑建築有著深遠的影響。其“敞肩拱”的遠用,為世界橋樑史上的首創,人們稱之為“天下第一橋”是當之無愧的。趙州橋的精巧可奪天工,舉世無雙,引來許多文人墨客的詠歎,把它比作“新月”、“玉環”、“長虹”、“蒼龍”等。他們頌揚大橋“力將岸爭,勢與空鬥”。唐朝的川穎說此橋“製造奇巧,人不知其所為”。宋人杜德源有“架石飛樑盡一虹,蒼龍驚蟄背魔空,坦平箭直千人過,驛馬馳驅萬國通,雲吐月輪高拱北,雨添新水去朝東”之句,堪稱頌橋的代表作,而前人的“水從碧玉環中過,人在蒼龍背上行”更集中地概括了大橋之奇。

天下第一橋-趙州橋

趙州橋(安濟橋)對我國橋樑建築影響深遠。座落在趙縣城西門外、與其相距不足 5 裡之遙的永通橋便是一例。永通橋又稱“小石橋”,橫跨清水河上。建於金代明昌年間(1190—1195),與安濟橋結構形式完全一樣,亦為單孔石拱橋,全長 32 米,跨度 26 米,寬 6。3 米,由 20 道並列的單拱構成。橋上欄板雕刻精美,當地老百姓中流傳著一種說法:“大石橋看功勞,小石橋看花草。”意思是說,大石橋看的是對世界橋樑史的貢獻,小石橋看的是精美的裝飾。現存的欄板多為明正德二年(公元 1507)的遺物,分為兩種型別:一是欄板兩端雕成鬥於蜀柱,上有優美的浮雕,雕著人物和奇禽異獸,畫面栩栩如生;二是以荷葉墩代斗子蜀柱,花板為兩幅鳥語花香圖,細觀之,如聞花香,如見烏飛,真乃精美絕倫!俗傳魯班修大石橋時,其妹魯姜修小石橋,兄妹爭勝,限一夜完工;魯姜技藝不如魯班,只得處處模仿大石橋,天將拂曉,工猶未竣,幸得天神暗中相助,妹競勝兄,且若干部分較大橋為優美。另有民間傳說,此橋為魯班的二徒弟永聰所造,因而小石橋名永聰橋,年代久了,人們叫溜了口,叫成了“永通橋”。

TAG: 趙州橋小石橋大石橋大橋欄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