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解讀】怪事:明明往東走,卻要走北路——說說涉縣人的方位感

涉縣人的方位感

——兼說涉縣歷代行政區劃

涉縣城的方向不正。

涉縣人以縣城為基準,心理上的東西南北與羅盤上的東西南北差距相當的大。

外地人到了涉縣城(包括老城、新城),聽當地人說,“順龍山大街往南走”或“沿清泉路向西走”,就會納悶,那真的是南、是西嗎?!

【文化解讀】怪事:明明往東走,卻要走北路——說說涉縣人的方位感

嘿嘿,從來都是這麼說的。宋代,龍山鄉、乘雲鄉、玉泉鄉。明嘉靖年(1558)後,又闢出仙裡、符山兩鄉(社),清代因之。嘉慶志,鄉約,上分四路,下轄村莊,東西南北與鄉村約所對應性關聯,“東路”、“西路”、“南路”、“北路”等極具本地特色的方位詞彙約定而俗成。至今,老輩子人仍說,上河郊西路,下河郊東路,神頭是南路,井店方向系北路。多少年來,沒有人對此懷疑過。甚至到了民國年間(1928),(不包括偏城地區)分七個區,也是城中區、玉泉區、匯漳區、漳南區、乘雲區、龍山區、符山區,仍有以城中為基點,以本地方位為標準的意味。

看一下最新涉縣政區圖,明顯地可看出,涉縣本地方位基本是以羅盤“四維”(東南、西北、西南、東北)為東西南北的,羅盤四正(東、西、南、北)反倒成了涉縣城的“四維”!

造成這種局勢的原因是,涉縣老城,“龍山迤邐北來”,“城南一里,清漳”,龍山艮山坤向(東北西南向),清漳乾山巽向(西北東南向),從來,山水大勢如此,以致邯長古道不得不與龍山平行西進,上下河郊從來跋涉不易,難成大道通衢。所有這一些造就了涉縣本地特有的方位實質:南實為西南,北實為東北,東實為東南,西實為西北。也因此,從來,去山西,走的是西路、南路;去“東邊(邯鄲、大名、魏縣)”,一般是走北路。

涉縣就這麼怪,好在,涉縣人多適應性指稱方位,慣用上下和前後,如上下清涼、上下溫村、上下偏涼、前後寨、前後巖、前後寬嶂等。東西達、南北崗,純而又純涉縣特有的“東西南北”。就連古代的“東村(寨上)”,也分岀了曾經的“上下東村”。

涉縣人的方位感,以山水方物為參照,極具地方特色,形成獨有的“涉縣方位文化”,連羅盤都管不了!!!

山雨 辛丑冬月下浣 於古沙安樂窩

作者簡介:張海旺,河北神威律師事務所執業律師,家事團隊團隊長,研究生學歷(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學士、法律碩士)。學術論文主要有《謝方樽人格論》。業餘喜愛地方文化研究,精考據,善長聯詞賦,頗有古風。

TAG: 涉縣東西南北方位龍山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