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貴 : 一次別開生面旅遊

張永貴 : 一次別開生面旅遊

一次別開生面旅遊

作者 | 張永貴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旅遊剛剛起步,我雖年近半百,卻從不知道旅遊是個啥滋味。

改革開放後,教育納入正規。臨朐縣營子初級中學張立興校長是個教育行家,他帶領全體教師認真工作,努力提高教育質量,連續幾年學校的各項成績在全縣名列前茅。1984年,四個初三班,中專考取25名,升入臨朐一中近70名,升學率全縣排名第一。那時的中專生,畢業就是國家幹部,比今天的大學本科生還吃香。

經受十幾年的思想禁錮、文革動亂,“旅遊’”一詞早已被人們遺忘。改革開放剛剛開啟,人們的思想還沒有從禁錮中解脫出來,學校領導率先一步,大膽做出決定,帶領抓畢業班的教師進行一次旅遊,以開闊視野,增加知識,當時在臨朐縣這是個極大的創舉。

那時交通落後,車輛稀少,學校領導跑東跑西,也沒有找到旅行的大巴車。不得已,最後找了竇家窪村一輛拉沙的大貨車。當時的公路多半是土沙路,路上車少,行人也少。為了防止交警查車,司機準備了一塊很大的蓋車篷布,假如白天行車,就用篷布把車廂蓋起來。

1984年7月18日下午4點我們出發了,車內鋪上一領席子,16個人“席地”而坐。大貨車行駛在凹凸不平的沙土路上,像個搖籃,又像個蹦床,大家前俯後仰,左右晃動還不時上下顛簸,儘管每個人把兩腳分開,和屁股組成三角形以保持穩定,但仍免不了頭碰頭,肩碰肩。看著十幾個人像不倒翁的樣子,車廂裡不時發出一陣陣歡快的笑聲。

風從身邊吹過,塵土從頭頂上掠過,未到萊蕪,一個個已灰頭土臉,像是燒窯扒屋的民工。其時,太陽已經落山,眺望遠處,一簇簇,一片片零落的燈光在穹廬下閃爍,那可能是學校,也可能是工廠——把靜謐的黑夜裝扮得更深邃,更美麗。乘著夜色,一路前行,到達泰安已是燈火闌珊。住進旅店,我們每人買了一根柺杖,做好爬山的準備,第二天我們開始爬山。

遊客很少,我們盡情地遊覽參觀,一路無限風光。晚上住進了泰山頂上的旅店裡。雖是三伏炎熱天,泰山頂上夜裡還是冷颼颼的,每人花5角錢租了一件大衣,準備早上看日出。

張校長安排好我們睡覺,第二天早上4點多鐘,他又喊我們起床去看日出。大家披著大衣,迎著清爽的晨風,來到玉皇頂下邊的日觀峰上,每人找一處平整的石頭坐下,等待日出。這天觀看日出的遊客大約三四十人,大家靜靜地散坐在高高低低的岩石上。

可惜那天是個陰雲密佈的天氣,一團團黑雲,有的像移動的小山頭,有的像賓士的野馬,在茫茫的雲海上翻騰。這時我想起李白的《登泰山》:“平明登日觀,舉手開雲關,精神四飛揚,如出天地間。”我們沒有“開雲關”的本領,只能堅持著,等待著,等待奇蹟出現。一會兒,雲海低處顯出了乳白色的亮光,亮光漸漸擴大,慢慢地變成了橘紅色。太陽像是瞭解遊客的心情,努力擺脫雲層的遮擋,把日出時瞬間靚麗的面孔呈獻給大家。霎那間,東邊出現了火燒雲,像一座火焰山,紅紅的烈火燒紅了半邊天。

那時,泰山索道執行不久,我們每人花2元錢乘索道下山,前去曲阜旅遊。

曲阜是孔子的故鄉,歷經十年文革動亂,砸爛孔家店,後又“批林批孔”,孔子在人們心中的形象已是黯然失色。批林批孔的餘音還繚繞於心,張立興校長選擇曲阜參觀,是高瞻遠矚,不懼風險的精神。他心裡裝著孔孟之道,裝著傳統教育,帶領教師前來參拜至聖先師,寄託我們對教育事業的忠誠和熱愛。偌大的孔府、孔廟、孔林前,來旅遊參觀的只有我們十幾個人。解放後十幾年不重視古蹟的保護,不重視旅遊,加上十年浩劫的破壞,“三孔”已是破敗不堪,到處是殘碑斷碣,雜草叢生。沒有導遊,任憑我們自己觀看。

張永貴 : 一次別開生面旅遊

午飯後,我們乘車去濟南。司機怕違反交通法規被查,就用帶來的大篷布把車罩起來,四周牢牢地拴住。我們十幾個同事被蓋在裡面,只能從車廂縫隙中看到一線外面的世界。車輛行駛在公路上,迎面吹來的風,一下子把篷布吹起來,鼓得老高,像個大鍋蓋。一下子又壓下來,蓋在我們的頭上,我們只好低頭彎腰,擠在一起,又是一陣快樂的笑聲。當篷布再次壓下來時,我們把手中的柺杖豎起來,篷布再也壓不到頭頂上了。車速時快時慢,風力時大時小,篷布鼓起落下,像個大手風琴,十幾根手杖成了手風琴的鍵盤,發出“砰砰”、“啪啪”的響聲,有高有低,有長有短。林老師風趣地說:“矇在鼓裡是什麼滋味,今天你們體會到了沒有?”引得大家鬨堂大笑。

司機在駕駛室裡,大聲提示我們:“快到濟南了,請不要再說話!”車廂內頓時鴉雀無聲,我們只能從車廂縫隙中望著外面瞬間消失的景緻,走過一個個紅綠燈。交警站在那裡打量我們的大貨車,沒有任何反應,可能以為大貨車裡裝著怕淋怕曬的貨物呢!就這樣一路綠燈,開進旅店,大家才從篷布里鑽出來。感到沒有被交警查到,真是僥倖,我們這才體會到林老師說的蒙在“鼓裡”的滋味,大家不約而同又一次歡快地笑起來。

這是我有生以來第一次旅遊,雖然乘坐的是一輛大敞車,可這在當時已是十分高階的交通工具了。一路上發生了那麼多令人難忘的事情。退休後,我曾多次旅遊,乘坐的不是飛機、高鐵,就是大巴,可是哪一次也沒有這次讓人如此心情激動,回味不已。

夜深沉,路漫漫,星斗滿天,我仰望天空,想起38年前一同乘坐大敞車旅遊的老同事,心情激動難平。時光似白駒過隙,我已進入耄耋之年。歲月無情,朝夕相處的同事,有幾人已經作古,健在的同事們,不知你們是否還常常記起這次別開生面的旅遊。

2022年4月修改於青州

張永貴 : 一次別開生面旅遊

張永貴

,字子勤。1936年2月生於龍崗張家辛興村。大專學歷,從教40年,中學高階教師。退休後,關心公益事業。2016年,榮獲“濰坊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名錄”《張興馬燈》的市級代表性傳承人榮譽證書。以及“臨朐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頒發的榮譽證書。2012年10月10日,同青州高傳廣老師一起創辦“彌水文化學會”,創刊《彌水》雜誌。2015年11月,在家鄉倡導張興村、吳興村、小莊村三村聯合設立農村集市,繁榮農村經濟,方便了廣大群眾。2020年,85歲高齡主持第七次修續《張氏族譜》。張氏:清康熙年間老譜本,連同新修訂的《張氏族譜》交由臨朐檔案館儲存。

TAG: 篷布旅遊我們日出車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