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冷內熱”的冬奧會,和崇禮

“外冷內熱”的冬奧會,和崇禮

20日結束冬奧會報道工作的我,在從張家口返回北京的高鐵專列上,第一次好好看看崇禮。

眼中的崇禮山巒起伏、白雪皚皚,腦中對於崇禮的印象則一分為二——自己感受到的崇禮,和當地人口中的崇禮,都是一冷一熱,都飽含希望和憧憬。

說冷,崇禮零下二十多攝氏度是常態,作為一個南方人,頭一回來到這麼寒冷的地方,還一待就是18天。

作為本屆冬奧會的重要承辦方和50塊冬奧會金牌的產生地,崇禮必然成為僅次於北京的報道重鎮之一。過去,和時間賽跑、採寫到一手新聞,是對體育記者業務水準的最大考量,而冬奧會則多了一條,抗凍。

縱使記者同行們從腳底“武裝”到髮絲,也架不住在戶外露天的混合採訪區等候一兩個小時,往往採訪結束,大夥兒就開始用各種方法讓已經凍僵的手腳恢復到可以寫稿的狀態。

“外冷內熱”的冬奧會,和崇禮

而在當地人看來,在成功申辦冬奧會之前,崇禮更“冷”。“以前張家口崇禮屬於落後地區,基礎建設差,就業機會少,晚上不見人,交通不方便。”鄭曉龍這些年一直在張家口從事旅遊行業,他介紹,採礦業是崇禮過去的支柱產業,由於是露天開採,對山體的破壞很大,但就業崗位卻很單一。“年輕人即便考取了大學,也沒有相對口的專業,沒有機會回家鄉奮鬥。”

因為冬奧會,崇禮“熱”起來了。本屆冬奧會上,成為雪上專案爭金奪銀的“熱點”——過去兩週,我見證了徐夢桃、齊廣璞、谷愛凌三枚金牌的誕生,“以前中國隊在雪上專案幾乎沒有熱點,只有一個空中技巧能和世界諸強一爭高下,現在除了谷愛凌,我們雪上還有蘇翊鳴,單板、U型池、越野滑雪、冬季兩項都有值得關注的點,實現了突破,跑起來也有勁!”一位冬季專案資深“老記”的感慨,是許許多多中國冬奧記者“外冷內熱”的最好詮釋。

而當地人口中,因為冬奧會,崇禮更成了一片大有可為的“熱土”。

“外冷內熱”的冬奧會,和崇禮

借這股“冬風”,崇禮近年來迅速產業轉型,採礦業停了,如今開始依靠生態優勢以及戶外運動資源,發展旅遊與體育產業。“現在崇禮70%應該是體旅結合的產業,雪場數量也增多了,以前就1家雪場,現在有7家,都是投資比較大的雪場,配套的酒店和餐飲也非常不錯,可以增加許多就業機會。”鄭曉龍說。

如今乘坐高鐵,從北京二環到崇禮的太子城只需要47分鐘;還修了一條從延慶到崇禮的直線距離的高速公路——國家對奧運的支援,讓崇禮當地的交通網路、基礎設施有了跨越式發展。

因為冰雪運動的蓬勃發展,當地人的收入也在增長,“我以前在石家莊上學,然後回家就業,我之前就選擇旅遊行業,那時候生意不算很好,現在情況完全不一樣了。”

一個地方發展產業,目標就三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身體健康;國民綜合素質的提升。冬奧會給崇禮這一嚴寒之地帶去的“暖風”,無不緊扣這三點。

聽說崇禮區政府將發展目標定為“雪國崇禮,戶外天堂”,愜意坐在這輛以300多公里每小時行進的列車上,看著窗外的崇禮,我無比期待。

TAG: 崇禮冬奧會雪場張家口鄭曉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