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村落在於建築形態,更在於文化活態

牧青旅論

本文提到“傳統由三個層面組成:傳統鄉紳治理體系;傳統民俗文化信仰;傳統空間場景。傳統鄉村居落建築系統只是傳統的其中一部分。當下傳統村落的保護,本質上是文保模式的物件擴大化,形式上是傳統建築固態保護”。

我認同以上說法。傳統村落是鄉村旅遊的重要承載空間,建立在保護基礎上的利用開發才更有價值和意義。與之相關,單純建築風貌在同一個區域基本流於同質化,不足以形成獨特景觀吸引力,融入古代風貌的風俗、風情、風物、風味才是外來旅遊者所追逐的。與建築風貌相比,我更欣賞對於傳統生活場景和生產場景的保護,傳統鄉紳治理體系和民俗文化信仰則是基於和融入傳統生活和生產場景之中的文化精神層面的東西。總之,固態的建築風貌與活態的文化習俗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共同構成傳統村落保護核心。(馬牧青:《古村落保護要遺存,更要遺風》)

傳統村落在於建築形態,更在於文化活態

一害是部門之間的指導衝突,讓鄉村無所適從;二害是傳統審美的缺失,讓傳統村落喪失活態保護利用的根基;三害是保護性破壞和發展性破壞,讓鄉村發展難辨真偽。

傳統由三個層面組成:傳統鄉紳治理體系;傳統民俗文化信仰;傳統空間場景(生活場景和生產場景)。傳統鄉村居落建築系統只是傳統的其中一部分。當下傳統村落的保護,本質上是文保模式的物件擴大化,形式上是傳統建築固態保護。

傳統村落在於建築形態,更在於文化活態

傳統村落保護的初衷是好的,但現代化程序中,傳統文化審美的活態缺失,決定了很難整體上維持鄉村的傳統狀態。個別特殊的聚落雖然保留了靜態的傳統空間,但也逐步在經營化、表演化和景區化開發中喪失活性。

主要流於“三害”:一害是部門之間的指導衝突,讓鄉村無所適從;二害是傳統審美的缺失,讓傳統村落喪失活態保護利用的根基;三害是保護性破壞和發展性破壞,讓鄉村發展難辨真偽。

以發展的眼光看,傳統的維繫首先要有傳統的觀念和生活習慣做積澱,以傳統審美價值做基礎。如此即便在現代程序中也能感受到傳統。遺憾的是我們現代觀念更新得太徹底了。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還有在傳統節日穿傳統服裝的習慣嗎?傳統節日前幾年都消失殆盡,傳統的禮俗失去了傳承。日本也推進現代化,很好的解決了傳承與發展的問題。保留和維繫民族傳統文化習俗的精華。所以說搞不清現代時尚和傳統美學如何傳承與發展融合,所有的嘗試都只能停留在表面。

住建部推廣傳統村落保護,使得一部分具有特色的建築群落進入公眾視野。但這階段主要是圍繞建築修復、修建。大多數建築形制已經殘缺不全。要麼配建恢復,要麼就維繫現狀。特別是基本沒有涉及到與之一體的傳統生產和傳統生活層面,傳統習俗層面。這期間一個突出的後果是保護性破壞和發展性破壞並存。出現兩個高光的詞,固態化保護和打造式開發。

保護物件的狹隘,停留在靜態建築空間保護,基本的方式是止損。修復過後基本都是空置的。這有兩方面的原因。第一。為保護而保護,沒有考慮後續的活化利用。出現空間結構不適合後續的使用。第二。整個修復方案沒有分級分功能。統一按原建築的格局空間維護修繕。沒有從文物傳承價值,民俗記憶價值,活化利用價值、遺態展示等功能價值分級區分,導致雞肋現象。

傳統村落在於建築形態,更在於文化活態

近日住建部提出以縣為單位進行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試點示範。固然是對單一固體建築修復保護工作的活態保護利用的觀念轉變。但如何集中連片保護利用?

首先傳統是一個集生活生產生態為一體的社會體系。包含文化習俗信仰生產。尤其以生產性地域特色景觀和生活性地域風俗場景為活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進行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中這種活態動態的傳統如何呈現和維護?

其次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還涉及到業態定位和風貌維繫之間的衝突。例如郟縣,按照河南省的縣域功能定位,是透過產業叢集加工產業,以工業化帶動農業現代化的發展方式。住建部要搞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這種工業化的現代農業功能縣域發展定位如何與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縣域業態定位融合?

當下鄉村發展迫切需要破除的是部門工作思維和部門指導壁壘。這種部門式習慣,對上位系統定位戰略的統籌規劃,形成機制性執行障礙。

由中央和地市形成橫向系統統籌。各行業部門縱向條塊的工作重心是執行,並且是創造性執行和創新性執行。而不是各行其是,各搞一套,相互打架。

一提到傳統村落髮展就是鄉村旅遊。一說到鄉村旅遊就是花海採摘和民宿。鄉村景區化,景觀園林化,建築統一化,生活表演化四化之風盛行。本質上是所謂專家缺乏深入系統的調研研判耐心和時間投入,模板化開發設計的快捷套路,利益化設計的建設型思路作祟。

鄉村的問題本質上不是錢的問題,而是動機目的和思維緯度,戰略定力問題和深入群眾瞭解結合,發掘特色變現的耐心問題。

原題:傳統村落保護利用缺失了什麼

圖片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授權

TAG: 傳統保護村落鄉村活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