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資中重龍閣,於1992年在原隋唐企仙閣(又曰蓬萊閣)舊址上重建,重龍閣建於四川資中縣重龍山風景區二龍山山頂,二龍山與重龍山相接,又稱重龍後山,重龍閣呈騎龍騰飛之勢。重龍閣前有詩曰:

懷古登高重龍閣,俯瞰沱江悵繆闊。

四方名山收眼底,勝似蓬萊氣滂沱。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重龍閣於1989年11月10日奠基,1991年11月基本竣工,重龍閣建成高30。19米,佔地面積666平方米,閣面寬18米,通高27米。當年在修建挖地基時,曾出土了4尊佛像和綠色彩軸鰲魚翹角等文物。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登重龍閣,要先爬上這道“

百步雲梯

”,達到重龍閣下。重龍閣的設計以

“重”、“龍”

為主題,底層面積18×18米,二層及以上9×9米,全閣共有9900條龍,形態各異,均取重九之數。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重龍閣仿隋唐建築風格,五層重簷,十字歇山屋頂,飛簷翹角,迴廊環繞。由於高大雄偉,外形頗象武漢黃鶴樓,因而人稱“

川中黃鶴樓

”。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重龍閣建成又與石龍二百歲誕辰巧合,各層以詩書畫形式再現名城資中2千多年的歷史文化,從下到上依次為:“龍的傳說”、“秀麗山川”、“名人薈萃”、“民俗風情”、“古往今來”、“雲天極目”。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底層還有兩間接待室,東名晨曦館,清晨可觀日出,西名龍吟居。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底樓“

龍的傳說

”,大廳中有八根石柱,中間的四根大型石刻龍柱極其珍貴,它們是從金帶鄉萬壽宮移來,每根重15000斤,鐫刻於清乾隆辛亥年(1791)至道光二年(1822),與民間的“

刻了兩代人

”的傳說相符。是兩代人,用了30多年功夫,精雕細刻而成,至今儲存完好,實屬不易。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龍宮大堂內龍王面南而坐,龍王背後牆上有一長8米、高5米的龍紋照壁。四根清代石龍柱上龍盤雲繞,呼之慾飛,石龍雕刻精湛,精美華麗,四條盤龍石柱藝術水平相當高。我在想,金帶鄉幾十裡之外,每根重達七噸半的長石柱,是如何運到這山上來的?不怕磕碰損壞雕刻的龍嗎?我有很多不解,可惜沒有看見當年施工現場,不知道他們採用了什麼辦法。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從龍宮右側迴旋樓梯盤旋而上,二樓四周有走廊,正面較寬,四角有四個小配亭。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重龍閣二樓為“

秀麗山川

”館,在頂面和迴廊壁上,繪有資中一些著名的景點,其中包括資中八景。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抬頭仰望,各層的迴廊頂上和牆壁上,都有彩繪,包括資中山水,和歷史人物故事等等。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中間大廳“

人文薈萃

”,陳列有本地歷代名人、名賢影象。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在重龍閣的第二層迴廊上觀山望景,可以看到重龍山、西蜀名剎永慶寺、沱江、倉頡塔、三元塔、東皋山、東元寺、二龍山、碉堡、醮壇山……(其實很多景已藏在樹林中看不見,但位置在那裡。)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重龍閣三樓為“

名人薈萃

”館,自周秦以來,資中文風鼎盛,英才輩出,宋元明清,全縣中進士221人(其中武進士7人),考中舉人196人,考中狀元2人。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出生於資中的歷代名人有:西漢辭賦家王褒、唐朝秘閣學士著作郎李鼎祚、宋狀元趙逵、清狀元駱成驤等,壁畫中有他們的身影。壁上的敲銅壁畫有孔子老師萇弘、西漢水利專家王延世、撰著《

周易集解

》的唐代秘閣學士李鼎祚、南宋狀元趙逵、宰相趙雄、明代鐵面御史周冕、清代狀元駱成驤、辛亥革命刺殺袁世凱“

三烈士

”之一的楊禹昌等,都是名垂青史的資中人。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重龍閣四樓為“

民俗風情

”館,繪有各種禮儀、服飾、民俗、民間傳說以及人們的生活習性等,觀壁畫對了解資中社會變革頗有歷史價值。五樓為“

古往今來

”館,從古至今,或見之史傳,或民間傳聞,如鑽木取火,精衛填海、愚公移山、曲高和寡等現於畫中。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頂樓六樓為“

雲天極目

”,站在最高層,可近看資中古城全景,遠望城南新區高樓林立,沱江河水穿流於新城與老城之間。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重龍閣正面,可以看見南邊的重龍山,和山下的城區,遠處的新城區。鬱鬱蔥蔥的重龍山,只看得見羅漢堂的房頂,其它的,永慶寺,北岩石刻等都藏在密林之中了。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東邊有人民醫院,遠去的沱江和沱江二橋(資州大橋)。高樓是大東門外羅漢洞附近新建的樓盤,樓那邊二橋附近就是有名的資中東岩石刻羅漢洞。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西邊,沱江上游方向,近處的通訊塔是建在重龍山上的,遠處的是建在醮壇山上的,醮壇山地處古城西門外,有百步雲梯傳說,“

醮壇雲梯

”為古資中八景之一。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北邊可以遠遠望見高鐵資中北站,就在交叉公路的山後面。原來那一片區域是谷田壩,資中城北門外的十里大平壩,稻穀成熟季節,一片金黃,風吹稻田,波濤翻滾,水足田肥,稻穀豐收,為古資中八景之一的“

北田秋豐

”。

原來只知道資中重龍閣中有9900條龍,卻不知道四根清代龍柱的來源

山下這條街,是資中原來的北門外,現在叫狀元街。為什麼資中別稱“

船城

”?因為資中古城空中俯瞰形似一條船,從西門到東門形成船身,而北門外這條向北單獨延伸出去長近一公里的一條街,極像一支槳。兩公里外就是谷田壩,現在的高鐵車站。

歲月更迭,歷史變遷,船城已不再那麼像船了,幸好新區主要發展在城南,古城在城北,城內房屋街道變了,重龍山和狀元街的原貌還儲存得比較好,老城外部輪廓變化不大。

TAG: 資中重龍閣狀元龍山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