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名勝 俗稱“八卦樓”威鎮閣雄風鎮東南

漳州名勝 俗稱“八卦樓”威鎮閣雄風鎮東南

漳州的威鎮閣,當地人視為鎮邪保護一方平安的聖物,實際是一處風光旖旎的人文景觀。

威鎮閣,俗稱“八卦樓”,原建在東南城隅牆上。閣上都用寬長同樣的長方石系,鋪成八角形狀,每角的石繫上刻著方正大字的八卦紀形字:如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因此又名“八卦樓”。

相傳始建於宋朝,朱文公蒞漳時,以威鎮閣,與芝山巔峰的威鎮亭遙相對峙,勢若華表撐立,威鎮薌城,驅邪扶正,形成一方風水。明朝萬曆六年(公元1578年)知府羅青霄再予修建,鑑於城東南巽位地勢低窿,於是撤掉城牆上的舊樓,加上一層,依舊制取象八卦,八窗玲瓏,登上斯樓,丹山薌水盡收眼底,歷史風雲皆湧胸頭,為郡治增勝。其規制皆出於同知羅拱宸所策劃,當時有聯雲:

五名山二秀水,城外風煙連海嶠;

真七儒三及第,漳南文獻甲閩甌。

薌城名山,府志有載:

“天寶、紫芝奠於後,丹霞、名第拱於前,鶴峰踞其左,圓山聳其右。”

估計其中有一小山,未被入列。

“二秀水”,當然是指西溪與北溪了。

“三及第”是指長泰的狀元及第——林震;漳浦的探花及第——林士章;薌城的另一探花及第——謝璉。

至於“七真儒”應以在漳州開學院講學的為準。唐代陳珦,周匡業、周匡物兄弟;宋代陳淳(北溪),高登;明代黃道周、蔡烈。

威鎮閣到了清初順治九年被焚燬,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知府魏荔彤相度形勢,捐俸倡議重修,因他升任不果。迨至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知府劉良璧重修,砌石為基,高與城齊,建樓三層,依舊制啟窗八面,漳南形勝又能一覽在目矣!

近年威鎮閣又毀於“文革”武鬥,為此薌城父老耿耿於懷。1998年,漳州市政府為了卻各界人士的心願,籌巨資重建威鎮閣,僅用五個月時間,就完成主體工程,按“高、闊、古、雅”的設計目標,立面高度近52米,三層結構,顯得氣勢磅礴,雄偉壯觀,於1999年春節,為薌城新添一景觀,供海內外遊客觀光。

TAG: 薌城威鎮閣及第八卦樓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