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在桂城三山片區,

有一個兼具城市與農村、工業園區

三種形態的混合型社群。

它就是鳳鳴社群,

既有著現代的人居環境,

也保留了歷史漁村的氣息。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近年來,鳳鳴社群積極推進鄉村振興,圍繞“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主題,收集漁民生產生活用具,挖掘鹹水歌、婚嫁文化等文化資料,修建漁業文化展館。今年年初,鳳鳴社群在北區漁村設了3大主題浮雕和疍家文化故事展示廊,進一步講好北區漁村疍家奔小康的故事。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鳳鳴社群成立於2013年,由北區社群和東平社群合併而成。2019年,風鳴社群被列為桂城街道鄉村振興試點單位之一,圍繞北區漁業文化元素開展規劃設計,並落實居民自治公約推進建設美麗和諧新社群,推進“河湖五清”和“三清三拆三整治”工作。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鳳鳴社群黨員志願者帶頭開展三清三拆行動。

近年來,

鳳鳴社群持續開展環境整治,

清除避風塘的菜棚、雞棚,

並針對公共空間雜物亂堆放

和亂搭建現象進行整改,

人居環境越來越好。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驅車駛入鳳鳴社群北區漁村,

淡淡的漁港味撲面而來。

目前仍是禁漁期,

漁民們暫不能外出捕撈,

因此避風塘上有許多停泊的船隻。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北區有一排排獨棟房屋,

村民們大多喜歡在門前與鄰居閒聊;

公園旁、廠房邊

也有隨處可見的停車位和特色塗鴉。

漫步在乾淨舒適的環境中,

彷彿走進一處世外桃源。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幸福家園鳳鳴邨 攝/陳建軍

北區漁村

是南海最後一個純漁民的村落,

這裡的居民祖輩大多以捕魚為生。

20世紀70年代,

漁民響應國家號召,

在陸上落戶定居,

繼續以捕魚為業的居民越來越少。

然而,

由於缺乏必要的生存技能及觀念上的不適應,

不少漁民的生活比較困窘。

“年輕人在外面不願意說自己是‘疍家佬’,也就是漁民。他們對社群的歸宿感不強,缺乏回鄉發展的意識。”譚燦斌說。

面對這種情形,譚燦斌設計了“用文化留住鄉情”的道路。

鳳鳴社群黨委及駐點直聯團隊於2017年透過南海區駐點團隊直聯工作競爭專案獲得資金支援,將一間舊鞋廠改造成漁業文化展館,在傳承漁業文明、儲存漁業文化遺產的同時,也作為黨建教育示範基地。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漁業文化展館正門

呈現的是一艘傳統的漁船外形,

開啟“船艙門”走進其中,

便能感受到濃厚的漁鄉文化氣息。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該展館總面積350多平方米,主要以展板的形式展示在黨組織領導下北區村的變遷情況、各黨員對北區村的發展期盼、黨組織在北區村開展活動的情景、村民生活情況等,同時還擺放著紡繩車、船木鋸等歷史物件,讓更多人瞭解北區漁業歷史。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漁業文化展館。

展館建成開放後,前來參觀的不僅有當地村民,還有不少外地遊客。村民們紛紛感嘆:“原來我們的漁村這麼有魅力!”

2017年,鳳鳴社群將一舊廠房改建為黨建公園。黨建公園的建設目標是立足社群、輻射三山片區的黨建教育基地,將中央、省、市各級政策宣傳延伸到基層,營造濃厚的黨建氛圍。現在,這裡成了社群的文化陣地和黨建宣傳平臺,提供均等化服務,以黨建引領,黨員、幹部帶動,積極引導外來人口融入本地生活。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黨建公園。攝/方婷

三山“香港仔”公園、

漁業文化展館、漁港棧道、

漁業主題浮雕……

現在的北區,

隨處可見“漁業文化”的相關元素。

近年來,社群黨委積極挖掘和承傳漁家文化,去年更採用“微改觀”的方式,在入村口、市場口和居民樓外牆打造“乘風破浪”“滿載而歸”“疍家精神”等3大主題浮雕,植入漁民疍家文化主題元素,既對北區漁家風情、疍家文化進行保育,又為北區漁村打造成一個集休閒、旅遊、文化創意一體的文旅之地紮實基礎。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滿載而歸”主題浮雕就在漁村市場旁的舊建築外牆上,由牆繪、浮雕、雕塑有機組合而成。漁民抱著一籮筐的魚,臉上展露著純樸的笑容……整幅浮雕刻畫著漁民滿載而歸的滿足感。

村在河中,人在“畫”中!南海這個社群的漁村文化超迷人

鳳鳴社群市場口的“滿載而歸”主題浮雕。

村在河中,船在巷中,

樹在景中,人在畫中……

這是北區漁村獨有的魅力。

在漁港棧道上漫步,

可以一邊感受靜謐的漁家環境,

一邊看疍家歷史文化和故事。

疍家文化故事展示廊就位於漁村港灣棧道旁,每隔10米就有一塊展示牌,是鄉村振興工作中,文化植入及景觀提升的一項內容。而漁業文化館門前巷道兩旁也貼有特色浮雕,其中一邊是鹹水歌的歌詞。原來,社群巧妙利用剪紙形式的裝置,既彌補了牆體的缺陷,又強化了裝飾效果,更突顯了漁村的文化底蘊。

“昨日三山漁笛水映船,今朝鳳鳴漁村多新姿。”社群工作人員彭銘傑是土生土長的村民,看著近年來社群逐漸發生改變,感觸良多。“村容村貌真的變美了。”彭銘傑說,得益於鄉村振興工作,許多人開始注意到這個美麗的小漁村,不僅有許多攝影愛好者前來打卡、採風,還有很多外來遊客來購買河鮮。

這個美麗的小漁村,等你來撩~

待開漁後,

大家還能到北區漁村打卡遊玩,

吃河鮮、逛棧道,

探尋北區漁村的文化魅力,

感受淳樸的漁家風情。

整理:文明南海微信編輯小組

素材來源:珠江時報

TAG: 社群北區漁村鳳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