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媧部落在洛陽的足跡

伏羲女媧部落在洛陽的足跡

伏羲女媧部落在洛陽的足跡

億萬年來,中華文明的‘母親河’黃河,每年都會攜帶著十六億噸泥沙,滾滾向東直入大海。在黃河中游的河曲地帶洛陽孟津,這裡水勢平緩,淤積了大量的,平緩的,肥沃的土地。我們的祖先伏羲女媧部落看到這裡土地平整,有利於種植莊稼,就生活在這裡,伏羲女媧教人結網捕魚,開田種糧,過起了幸福生活。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洛陽孟津妯娌遺址、寨根遺址。妯娌遺址、寨根遺址其實就是緊鄰的兩個村。寨根和妯娌兩個村的人口加起來也不到300口。公元1996年,在小浪底水庫蓄水前的一次搶救性發掘中發現了妯娌遺址、寨根遺址。目前,這兩個遺址已經沉睡與小浪底水庫之下,再也看不到他的真面目。發掘《報告》稱:妯娌遺址的發掘面積3450平方米,寨根遺址的發掘面積1000餘平方米。兩個遺址內發掘的新石器文化、裴李崗文化、仰韶文化、龍山文化遺存,彼此的文化內涵層次清晰各不重複。出土的成品石噐以網墜居多,另有刀、鏟、斧、鑿、矛等。出土的陶器以夾砂灰陶和泥質灰陶居多,也有少量的黑陶和紅褐陶,紋飾除素面外,流行附加堆紋,另有籃紋、方格紋、弦紋、劃紋、繩紋等。噐類計有:鑿形足鼎、夾砂罐、泥質罐、帶嘴罐、高領甕、大口缸、壺、甑、盆、碗、豆、杯、器蓋等。妯娌遺址和寨根遺址的特點屬於山區新石器遺址,這類遺址在洛陽地區屬於首次發現。以妯娌遺址和寨根遺址為代表之文化距今約8000年左右,與伏羲女媧生活的年代相當。寨根遺址和妯娌遺址發掘出的器物中有鼎,證明妯娌遺址和寨根遺址在當時不是一般的部落聚居地。妯娌遺址和寨根遺址處於黃河夾峙的臺地上,這塊臺地附近有一處高聳的形如桃葉狀的臺地,面積約300平方米,實測海拔高度為481米。這就是伏羲女媧祭天的場所。王者和帝王選擇或建造天壇祭天,就是因為臺或壇高,更接近天庭,便於和天庭對話。

大洪水來臨,伏羲女媧部落被迫遷離黃河南岸河曲地帶的寨根遺址和妯娌遺址,來到了邙嶺上的圖河兩岸,圖河兩岸溝壑縱橫,河網交錯,水草豐盛,土地肥沃,鳥啼鶯囀,楊柳依依,猶如天上銀河。在圖河兩岸按北斗圖形分佈著卦溝村,負圖村,圖河村,馬莊村,雷河村,鄭河村,陳河村,李河村,鳳凰臺村等九個村莊。圖河沿地勢自然形成了‘向波潭”、“白龍潭”、“黑龍潭”、“仙人洞”等仙境。伏羲女媧發現了這個世外桃源,就決定定居在這裡,命先民沿河挖窯而居。教人們結網捕魚,捕捉野獸,製造農具,開田種糧。這個地方就是現在的卦溝遺址,伏圖遺址。一天黃河裡來了一隻如馬能飛的神獸,沿圖河而上,居住在圖河兩岸的伏羲女媧部落先民四散而逃。伏羲在“向波潭”、“白龍潭”、“黑龍潭”、“仙人洞”等處發現了神獸的蹤跡,無奈神獸有時在水中,有時在空中很難降服。伏羲想盡各種辦法最終降伏神獸,其獸龍身馬頭。伏羲騎在龍馬上看到圖河兩岸溝壑縱橫,把它當成了坐騎,在長時間的相處中,伏羲發現龍馬的鬃毛有規律的排列著,於是河圖出現了,伏羲據河圖苦苦冥想演繹出了八卦。八卦是中華文化的濫觴。

晉穆帝永和四年(公元348年),為感念“人文之祖”伏羲女媧的功績,在現在的洛陽市孟津縣會盟鎮雷河村,圖河故道上建起了第一座祭祀伏羲女媧的場所——-龍馬負圖寺。這裡,北臨黃河,南依邙山,寺前緊鄰圖河故道。距今已有1600餘年。因歷代戰亂,屢建屢廢。

伏羲女媧部落在洛陽的足跡

伏羲女媧部落在洛陽的足跡

伏羲女媧部落在洛陽的足跡

TAG: 遺址伏羲女媧妯娌圖河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