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北大廟底的民樂活動

張北大廟底的民樂活動

◎鄭銘 (張北)

張北老城區的北大街路西有一座集釋、 道、儒文化為一體的萬佛寺,肇建於元至順四年(公元1333年) 三月, 歷經元、明、清、民國以及新中國五個不同的歷史時期。在六百多年的風雨滄桑中,由於兵燹戰事或自然水火的磨洗, 寺院受損,清光緒五年又作修葺,1966年“文化大革命”被拆毀,2009 年遷址重建於張北縣城南山公園。

張北大廟底的民樂活動

萬佛寺, 俗稱 “大廟”。生活在張北的老百姓提及萬佛寺稱謂的知者甚少,而提及“大廟”時卻十有九知。萬佛寺正南處是一個可容納萬人的廣場,平坦如鏡。廣場正南建有一樂樓(戲樓),相對於寺院山門的 “金剛殿”。自古以來,這一廣場,人們都又叫作大廟底。

張北大廟底的民樂活動

舊中國時期,凡有寺觀廟宇的地方,必然會形成展示文化的集中場所。緊依萬佛寺的大廟底也不例外,在那諾大的廣場以及周邊地區,常年有著豐富多彩的民間娛樂活動。

張北大廟底的民樂活動

首先是萬佛寺的廟事帶動了當地民間的文化活動。廟事的主要內容就是頻繁的廟會。在我年幼時,常常聽到母親的叨唸,並讓我記住:四月十八是泰山廟會;四月廿八是奶奶廟會, 又叫花兒會,以酬“送子奶奶”;五月十三、 廿三是雨戲,領神謝龍;六月廿四是騾馬大會,以酬“馬王爺”,保六畜平安;八月中秋是酬神戲,豐收戲,秋後還有“謝茬會”,以謝蒼天給予老百姓一個風調雨順的好年景。這些活動都與萬佛寺有關,奶奶廟會是城鄉百姓的傳統盛會,會期一般為六天。

張北大廟底的民樂活動

過去舉辦廟會大都是由社首主持。清末民初,張北縣有名有響的社首是楊時雨先生。民國版《張北縣誌》 有言:“經理人楊時雨於光緒五年(公元1878年)發起募款重修萬佛寺。每年的四月廿八奶奶廟會與六月廿四騾馬大會,均在此廟演戲。”住持人依賴全年香火、佈施維持生活。楊時雨,本縣人士,壽到八旬,平生好善喜交,舉辦地方公益事業不遺餘力。光緒年間, 他首先倡辦興和城(今張北)文武義學,配合當地士紳劉楚才、 王廷輔、李運壬、趙金熬等人,為本縣培養造成了一批文武人才。特別是,每年發起縣鄉地方民間社團開展與廟會相匹配的文化娛樂活動,動員本地晉劇、二人臺屆時演出。邀請外地馬戲、雜技、魔術行當在大廟底設圍設攤賣藝。還在廣場周邊定點設建說書場館,為外來藝人耍猴的、 拉洋片的、演木偶皮影戲的提供方便。就當時而言,一個小小縣城竟能容納如此規模的文化活動,就已滿足了城鄉百姓的渴望與需求。上述活動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後的上世紀五十年代和上世紀六十年代中期。

張北大廟底的民樂活動

在我撰寫 《話說張北》 一書實地採訪時,老人們回憶告訴我,早在清光緒年間,隨著晉商入駐張北,外地的晉劇班社開始流入本縣。其中李老班上壩最早,李老是赤城縣老幼屯人,生於 1852 年。班上主要演員有東路九歲紅、玉珍紅(藝名蓋天紅,1957 年病故於張北)二魚子、福翠、咬牙黑等。在外地戲班的影響下,本縣晉劇班社也相繼出山,諸如, 白城子的魏家班、大囫圇的馬喜班、廟灘的劉廷獻班。1943 年過廟會,羅長青為晉劇班的班主, 他竟一人主持三臺戲, 同時在大廟底演出,每臺都有名角挑臺,這在張北戲劇史上曾極一時之盛。

張北大廟底的民樂活動

在我年幼的記憶中,每逢廟會, 母親總要領著我走進大廟底。先是給我買個彩色的泥娃娃抱在懷裡, 然後步入萬佛寺叩拜她所敬服的神像。當時我還年幼, 對 “大廟” 的真諦和建築物只有印象,不通內理。我多次被那些蹲在高臺上千姿百怪的泥塑神像驚嚇害怕, 只拽著母親的衣襟低頭不語……當步出山門來到廣場時,戲臺下觀眾早已坐得滿滿的, 水洩不通, 孃兒倆只好站在邊緣地角處,遠眺戲樓, 聆聽著清脆的山西梆子。其實我並不想看戲而悄悄地溜了出來, 跑到外圍去看熱鬧。這時, 廣場上人頭攢動, 看到一排排搭著蓆棚的商鋪和各種彩篷的馬車圍在廣場四邊,熙熙攘攘的人群擠來擠去, 看戲的、 購物的、飯棚裡飲酒吃飯的應有盡有, 戲臺上的鑼鼓聲、梆子聲與商販的叫賣聲、嘈雜的喧嘯聲交織在一起, 整個大廟底沸騰了。

曲藝是大廟底民樂活動中的一朵奇葩。當年,廣場周邊有兩處說書場,一處是藝人們自設攤位於西南角, 說唱評書,就地籌錢,觀眾甚多。另一處是在萬佛寺山門前東南側, 有三間掏空房,是藝人柴瑞峰辦的書館。柴瑞峰生於 1916 年,從小受鼓曲家傳,後拜師張福臣,1934年獨自開壇說書,長篇西河大鼓《雙鏢記》(施公案)《呼家將》《岳飛傳》《康熙私訪》等,都是他出類拔萃的節目。柴瑞峰胞弟柴天放、胞妹柴瑞芸都是幼年學藝,受父親口傳心授,隨兄長在此說唱。經常到柴瑞峰書館表演的藝人有崔正俠、張鐵嘴、李秀才和“王大煙鬼”(姓名不詳), 張鐵嘴的評書口齒流利,妙語連珠,堪稱一絕,老百姓叫好。

大廟底多彩的民樂文化活動促進了這一帶的經濟發展與繁華。一年四季, 廣場周邊商賈雲集,買賣人接踵而至。“二十四間房”糧食交易市場的早市熱鬧非凡, 糧店“賣樣子”的人與商鋪、面鋪購糧的人親切交談,和氣生財;廣場東北大街的榮春堂、恆興永、恆巨德、天和元、志成永商家的顧客絡繹不絕;燒餅鋪、鐵匠爐門板相連,夜半爐火通紅, 白日門庭若市;三和德、大德泉、集裕隆、萬順德老缸房陳年老酒的醇香飄溢在大廟底廣場上空。

此時此刻, 民間文化、商家文化與宗教文化相互交融, 互為支撐,在這裡呈現出一片和諧自由的天地。

作者:鄭銘

TAG: 萬佛寺大廟廣場張北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