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去蒲城,花了一天時間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

作為關中平原上為數不多的建築文物較多的古城,

蒲城的旅遊熱度一直很高。

前兩天,我發了篇關於如何尋找蒲城老城區的文章,裡面只籠統地介紹了蒲城古城老城區的大概位置,沒有提它的景區,評論裡就有很多網友提醒我,應該說一說楊虎城紀念館、林則徐紀念館、王鼎紀念館和清代考院才對……

一個人去蒲城,花了一天時間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

網友對蒲城的景點如數家珍,這說明蒲城的旅遊資源在陝西確實是已經家喻戶曉了。

所以我便不深入介紹大家已知的東西了,

今天就來聊聊蒲城老城區未作旅遊開發的區域是什麼樣子吧!

// 區域性的點和整體的城

大部分遊客到了蒲城縣城之後,

主要的旅遊點集中於3處

:一處是縣中心的蒲城縣博物館,這裡有六龍壁、蒲城文廟和崇壽寺塔;一處是縣中心偏西南處的東槐院巷,清代考院、楊虎城紀念館和王振東舊居在這裡;一處則是縣中心偏西北的達仁巷和杈把巷,這兩條相鄰的巷子裡有王鼎紀念館、林則徐紀念館和嶽西峰(嶽維峻)舊居。

這三處旅遊點相距不遠,彼此之間只有約幾百米距離,如果是開車去的話,只需要在縣中心找好地方停車,而旅遊景點的話,走路去看可以了。

一個人去蒲城,花了一天時間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

但我想說的是,也許你逛過蒲城縣城所有已對外開放的景點,但你不一定清楚蒲城古城到底是怎麼回事

,它有什麼樣的歷史,過去的古城曾經是什麼樣的,它有多大,現在又保留了什麼?

作為匆匆而過的遊客,我們只看到區域性的點,而無法弄清楚它的全貌。

對於在旅遊上喜歡探根究底的我來說,這很不夠,很不過癮。

所以,當我有機會自己一個人去蒲城時,我給了自己一天的時間在這座城裡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裡。

一個人去蒲城,花了一天時間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

這幾天,又一直在查詢與蒲城古城歷史相關的資料,還是挺有收穫的。比如說,前幾天發那篇“尋找蒲城老城區”的文章時,我還不清楚蒲城古城的古貌到底是什麼樣的,古城到底有多大。

在網上,我換了很多關鍵詞搜尋,但除了搜尋到一篇關於蒲城古城舊城改造的學術論文,裡面有一點點關於古城的資訊,其他一無所獲。當我以為老資料都藏在老縣誌裡,普通人無法檢視時,卻在搜尋“蒲城中學”的資訊時,無意中從校史中看到了非常豐富的關於老城的內容。

資料裡提到了蒲城古城的歷史:

蒲城設縣始於秦孝公時,初名“重泉縣”(因為蒲城當時的泉水很多),縣令由朝廷任命時稱“大嗇夫”,故城在縣東南22。5公里處的鈐鉺一帶。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設立南白水縣,治所即今蒲城。唐代因唐玄宗之父葬在蒲城橋陵,改稱“奉先縣”。西魏大統六年(540)改稱蒲城縣。

關於這段歷史,能查到的資料還是蠻多的,珍貴的是下面這一段,它比較詳細地記錄了蒲城舊城:

根據舊志記載,明初時縣城為一座土城,城牆周長4公里,城牆高約3米,壕深1。3米。明景泰元年(1450)加修後,城高近10米,壕深約5米,闊5米。正德、嘉靖、萬曆、崇禎年間,城邑幾經修葺。

至乾坤二十八年(1763)城周長5592米,其牆垣(yuan )東長1200米,西長1213米,南長1566米,北長1613米,城高12米,基厚6米,頂厚4。3米,磚堞高1。7米,厚0。7米。

城建四門:東曰“承恩”,西曰“慶成”,南曰“迎薰”,北曰“挹秀”。門扉皆以鐵頁包裹。每個城門均有甕城和高大的門樓。

關於乾隆以後就沒有詳細資料了。從城周長約5。6千米,東西長約2。2千米,南北長約3。2千米來看,

在清代,蒲城古城的面積應該在6平方公里以上,

比我在上篇文章裡說到的“蒲城受保護的歷史文化街區面積為2平方公里”要大得多。

不過這只是我一個業外人的分析,也許分析得不對,畢竟資料也不是我親眼從縣誌中看來的,只是在網路上搜索到的,來源也不是特別嚴謹。你們就看看,當旅遊參考好了。

關於蒲城古城的舊貌特點,有一首民謠概括得很全面,我也抄錄在這裡:

蒲城縣,九里三,個個城垛都是磚。

護城壕,三丈寬,荊刺棗刺長下邊。

周圍高,中間凹,一頭牛,臥裡面。

頭西北,尾南東,五嶽廟澇池是牛眼;

兩個塔,牛角尖,

南寺寶塔戳破天,北寺寶塔窩了尖。

五大廟,高又寬,七十二座牌坊在中間。

一條韁繩(大路)把牛牽,

曲裡拐彎上了山,

塔兒山上把牛栓。

從這首民謠能看出來幾點:

第一,蒲城古城的地形是四周高中間低的;

第二,如果有無人機航拍的話,從高空俯瞰,蒲城古城的形狀像一頭“臥牛”;

第三,崇壽寺塔(北塔)和慧徹寺塔(南塔)是城裡的地標建築;

第四,城裡曾有五大廟和七十二牌坊。

// 用勤勞的雙腳逛古城

接下來說說我在蒲城老城區的實地探訪。

2020年12月4日,我從西安花6。5元乘坐一趟慢火車到了蒲城西南角的“杜家火車站”,隨後乘坐104路公交到了縣城裡,恰好在

縣城中心的縣博物館

處下了車。這裡正是蒲城古城保護區和現代縣城共同的中心點。

一個人去蒲城,花了一天時間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

以這裡為遊覽起點,我先逛了作為縣博物館館址的蒲城文廟,期間欣賞了“六龍壁”,仰望了崇壽寺塔(北塔)。

一個人去蒲城,花了一天時間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

進蒲城文廟要買門票,10元,比較有收穫的是看到了蒲城歷代名人的介紹和收集了百來通曆代名碑的“

蒲城碑林

”。但美中不足的是,作為一個縣博物館,關於蒲城古城歷史的文字性介紹資料太少太簡略了。也有可能我去的那一天不是週末,所以很多展室沒開門,使我錯過了這些資料。

一個人去蒲城,花了一天時間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

隨後,我去了縣博物館所在的縣文化廣場之北的

堯山中學

,這所中學據說在原來的蒲城古城北門外。

我之所以去這裡,是因為聽說這所中學是楊虎城創辦的,學校裡還有紀念井勿幕的“勿幕圖書館”。但是校園重地,豈是遊客能隨便進去的地方。在校門口張望幾分鐘,我就離開了。

一個人去蒲城,花了一天時間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

接下來,我便像大多數遊客一樣,邁開雙腿直奔分佈著清代古建、名人故居的

達仁巷和杈把巷

,這裡有王鼎紀念館、林則徐紀念館。

一個人去蒲城,花了一天時間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

雖是舊地重遊,但仍然有新的收穫,我發現在達仁巷裡與王鼎紀念館隔著三四戶人家的一所宅院,

竟就是民國時期國民二軍將領嶽維峻的舊居。

聽說這房子也是清代的,是嶽維峻輝煌時期從別人手上購買的,氣派更甚王鼎故居。

一個人去蒲城,花了一天時間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

嶽維峻舊居的旁邊,有一處門樓矮一些的老宅,也很古舊,我冒失登門,又瞭解到這處舊宅比嶽宅歷史還早,也曾是官宦人家居所。

一個人去蒲城,花了一天時間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

林則徐紀念館原是王鼎族弟

王益謙舊宅

,落成於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因林則徐任陝西巡撫期間曾請假來這裡住了三個月為王鼎守心喪而聞名。這裡是蒲城一位文化老人耗盡家財保護開發的一處景點,收取門票。由於我之前已經逛過,這次便沒有再進去參觀。

一個人去蒲城,花了一天時間轉悠,轉到了一些遊客不會去的老巷子

離開達仁巷和杈把巷之後,我偏離一般遊客軌跡,開始徒步去尋找蒲城雙塔中的另一座——始建於唐代、號稱陝西最早唐塔的“慧徹寺塔”。便由此進入了蒲城古城的未開發區域——

“藥王廟巷”和“西府巷”

篇幅已經太長,感興趣請移步下一篇吧!

黃小黃走陝西:發現身邊的風景,一起遊歷那些山河與歲月!

TAG: 蒲城古城紀念館王鼎蒲城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