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回憶錄:加碑巖情懷

我喜愛加碑巖,因為那裡曾留下了我們皋爾山青年創業隊知青奮鬥的足跡。

8月21日,為紀念下鄉40週年,75屆知青邀請各屆知青一同回綏中加碑巖,再上皋爾山,重溫知青夢。

知青回憶錄:加碑巖情懷

本文作者張弘

短短的兩天,令我感慨萬千,流連忘返。我們乘坐史大哥的車,一路上伴著悠揚悅耳的薩克斯小曲,行進在加碑巖鄉蜿蜒崎嶇的山路上。每一道蜿蜒處,都會有驚喜撲面而來,讓我心醉。群峰峻嶺拔地而起,千姿百態:有的高聳入雲,有的逶迤伸展,有的像騰飛的巨龍,有的像臥倒時的老牛,有的像兩個老兩口在悄悄私語……。山上的迎客松,可與黃山松媲美。遠處的山巒連綿不斷,天門山、大閘口……,一座挨著一座。讓我忍不住由衷讚歎:“這裡真美!”

知青回憶錄:加碑巖情懷

盤山的柏油公路剛剛修好,有的地方還可見到村民們正在修建道路兩側的排水渠。當年下鄉時流傳的“一進加碑巖,就得一雙鞋,過了大嶺溝,步步踩石頭。”的情景再也見不到了。

加碑巖鄉是遼西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是著名的革命老區,位於遼寧省綏中縣的西北部,是一個非常古樸的村落。加碑巖這個“巖”字,在當地讀:nie。

剛下鄉時,聽老知青講:山區裡很閉塞,老鄉們都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是什麼樣的。1968年第一批知青到這裡來時,鄉親們興高采烈地抱著茅草去喂汽車,還問知青:“它咋不吃呀?”

知青回答說:“汽車是喝汽油的”。

老鄉又問:“那這麼遠,你們是怎麼來的?”知青答道:“我們是坐火車來的”。

“那火車是怎麼跑哇?”老鄉一臉詫異,

“火車在鐵道上趴著跑。”知青調皮地回答,

老鄉認真地說:“那站起來跑,不是跑的更快嗎?”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知青回憶錄:加碑巖情懷

山區裡土地瘠薄,“盆兒一塊,碗一塊,草帽低下扣一塊。” “九溝十八岔,岔岔有人家,多則十幾戶,少則一兩家,家家幾眼井,每眼乾巴巴 。”由於特殊的地質構造,風化的火山岩,致使這裡長期缺水,雨季一過,河溝就乾枯。遇上乾旱,人畜飲水要靠鄉政府出資僱車拉,然後按人口分配著吃。

為了解決缺水問題,加碑巖鄉黨委和政府帶領全鄉幹部群眾戰嚴寒,鬥風雪,發揚愚公移山和螞蟻啃骨頭的精神,輪錘打眼,開山放炮,共建成儲水窖67座,自流引水工程35處,動用勞動積累工6。8萬個,動用土石方620萬立方米,總投資達870萬元(網上資料記載)。

如今,山區美麗的自然風光已經成了鄉親們發家致富的資源,他們辦起了畫家村,吸引了很多畫家來到這裡寫生。加碑巖鄉村民已開始擺脫貧窮,走上了富裕之路。

知青回憶錄:加碑巖情懷

加碑巖風光

走進皋爾山莊,鄉親們還是那樣質樸。他們那熟悉的身影,那濃濃的親切早已刻在了我的骨子中,滲入了我的血液裡。不論我走多遠,不論我做什麼,皋爾山始終是不變的記憶 ,不渝的牽掛。她那寬闊的臂膀,像母親的懷抱,讓人依戀,讓人依靠,讓人踏實。

加碑巖的山有雄壯的風采,也有樸素的品格。靜默坦然的性情,不近功利,不加雕飾,於人啟迪,發人深省。眼前的皋爾山,粗獷而冷峻,令人感到一種剛正不阿,力爭上游的質樸美。這裡沒有塵世的喧囂,沒有世俗的煩惱,只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寧靜,彷彿世外桃園,一切都是那麼愜意。

知青回憶錄:加碑巖情懷

皋爾山

加碑巖的風光,是我心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無論春夏秋冬,冰霜雨雪,它依然保持著蔥蘢的色彩,煥發著生命的氣息。皋爾山歷經數千年風霜,飽經憂患與滄桑,見證著歷史的變遷,時代的更替,始終不渝地屹立在天地之間,屹立在我們的身旁。

知青回憶錄:加碑巖情懷

加碑巖風光

我愛加碑巖的淳樸民風,愛這裡的自然風光,尤其依戀加碑巖秀麗的山峰。

知青回憶錄:加碑巖情懷

本文作者張弘

TAG: 加碑知青皋爾山巖鄉老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