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矗雲霄,山西牌樓

在“走鄉村、查古建、看實情”的調研活動中,山西省古建築保護研究所調查組考察了山西境內明、清時期68座牌樓,其中明代牌樓17座,清代牌樓51座。這些牌樓分佈在山西境內9個地市中的35個縣區中,覆蓋了山西省近1/3的縣區。各地市調查的牌樓數量為:臨汾20座、運城13座、晉城11座、忻州8座、晉中6座、呂梁4座、長治3座、陽泉2座,太原1座。從以上調查資料顯示,山西境內南部區域現存牌樓數量多於北部區域。在縣區中,調查了沁水縣的8座牌樓,沁水現存牌樓數居山西省縣區首位。

牌樓和牌坊,常被人們通用一體,但嚴格地說,牌樓與牌坊是有區別的。牌樓是在單排立柱上加設額枋、斗拱等構件,並且施用屋頂的建築,這種屋頂俗稱為“樓”。牌坊是在單排立柱上加額枋等構件,不設屋頂的建築,這與古代常用坊門表彰人或事有密切的關係。

這次考察的17座山西境內明代鄉村牌樓,均加設屋頂,是名副其實的牌樓。但是其中仍有 7 座牌樓,在文物普查的資料中把“樓”稱為“坊”。像翼城縣的石四牌坊、翼城縣的木四牌坊、和順縣城中和北街的石牌坊、和順縣城中和北街的木牌坊、永濟市的東姚溫張氏節孝坊、洪洞縣的龍章世顯牌坊、交城縣的寵承三錫石牌坊等,即此種情況。在實地調查山西境內清代鄉村牌樓的工作中,發現有關資料中記載清代牌樓,多數仍以“牌坊”作為稱謂。所以本文在引用例項介紹和對比分析的表述中,依舊尊重原始資料的記錄,不做改動。

一、山西牌樓的分類

從牌樓的功能和用途去考察它的類別,可以清晰地比較出山西境內明、清兩個不同時期,牌樓發展的趨向性和代表性。

功德牌樓

功德牌樓,是一種表彰性的建築,以此表現被表彰者生前的業績,對其功德進行稱頌,突出體現紀念意義,山西境內明、清時期均有功德牌樓出現,但時代特徵與表現手法略有不同。

高矗雲霄,山西牌樓

修復前沁水縣的丹桂傳芳牌樓、青雲接武牌(明)

山西明代鄉村的功德牌樓,數量佔據主導地位。筆者考察的17座明代牌樓,其中有10座牌樓屬於功德牌樓型別,例如沁水縣的丹桂傳芳牌樓、青雲接武牌樓、曲提牌樓、下韓五牌樓、武安秋闈高捷牌樓等,都是功德牌樓的代表性例項。均分佈在沁水縣,地域性受到限制。這些牌樓均為石結構建築,適宜長久留存。山西清代鄉村的功德牌樓,筆者在考察中看到11座,佔據51座清代鄉村牌樓約1/5,雖然數量不多,但是分佈縣區廣泛,運城市的夏縣、新絳,臨汾市的翼城、襄汾、洪洞,呂梁市的汾陽、交口,晉城市的沁水等均有例項可見,具有一定的區域代表性。山西清代鄉村功德牌樓,頌揚的內容有:功德者為民捐糧、送藥治病、鄉人中榜提名、在朝為官者懲惡揚善、讚頌祖輩高貴品質等。為此,清代鄉村功德牌樓大多在石柱上雕刻楹聯,用以頌揚功德者生前的業績與品質,這是清代功德牌樓與明代功德牌樓最明顯的區別。

過街牌樓

高矗雲霄,山西牌樓

和順縣中和北街石牌坊(明)

高矗雲霄,山西牌樓

和順縣中和北街木牌坊(明)

過街牌樓是一種標誌性的建築。這類牌樓在山西鄉村比較多見,它建立於大路起點、十字路口、橋樑的兩端,商鋪的對面。尤其是跨街而立的牌樓,起到了豐富街景、裝飾景觀、標明位置的作用,大多以仿木結構的形式出現。山西明代鄉村的過街牌樓,多喜用三間四柱三樓和三間四柱五樓這兩種結構形式的牌樓,這些牌樓佈列在街道上,顯得外觀比例勻稱,造型莊重大方。像和順縣的石牌樓和木牌樓,均設置於和順縣城中和北街,構成了一道亮麗的街景。山西明代鄉村有的功德牌樓,也設置於十字街口上,兼具了過街牌樓的功能,例如翼城縣的石四牌樓,就採用了這種處理方式。山西清代鄉村的過街牌樓,仍然延續了明代的風格,採用三間四柱三樓式的過街樓。清代的過街牌樓,大多設立在鄉村的十字街道上,像五寨縣的三岔牌樓、河曲縣的南元牌樓就是典型例項。清代的過街牌樓也有的設定在小巷之中,為一間二柱一樓式,呈現出小型化的建築,這是清代過街牌樓的一個特點。

節孝牌樓

節孝牌樓也稱節烈牌樓和貞節牌樓,因為許多此類牌樓是“奉旨”而建,所以又稱為“聖旨”牌樓,這是一種紀念性的牌樓。在山西明代鄉村就有例項,到了清代廣為盛行。

山西明代鄉村的節孝牌樓,到目前為止,考察的明代牌樓中,僅看到1座為節孝牌樓,所以不能反映山西明代鄉村節孝牌樓實際情況。這座節孝牌樓,是永濟市的張氏節孝坊,為三間四柱三樓式的結構,牌樓上有“車馬出行”“行龍飛鳳”“婦女半掩門”等雕刻題材,圖案分佈勻稱、石雕藝術精湛,蘊含著深厚的封建“節”“孝”思想。

山西清代鄉村的節孝牌樓,是清代牌樓的重要型別之一,它具備了以下特點。第一是現存數量較多,調查的51座清代牌樓,其中節孝牌樓就有32座,佔調查總數的63%,可見山西清代鄉村修建節孝牌樓相當盛行;第二是結構型別呈現多樣化,有一間二柱一樓式、三間四柱三樓式、三間四柱五樓式、磚券門洞式、六柱七樓式、三間四柱無樓式等6種形式,由此顯現出山西清代鄉村牌樓的輝煌;第三是分佈區域廣泛,透過初步統計山西現有25縣區存在節孝牌樓,這是清代其它型別的牌樓難以相比的。

宅院牌樓

宅院牌樓,是一種具有象徵性意義的建築,這種形制的牌樓現存數量較少,作為一種個例,具有獨特的代表性。

山西明代鄉村的宅院牌樓,陽城縣的郭峪村張好古宅院牌樓(也稱為牌樓門),是山西明代鄉村宅院牌樓的一種典例,這種牌樓兼具大門的功能,採用一間二柱一樓式的結構,牌樓上方設定屋頂,細部裝飾的閃耀點表現在前後屋簷下構築的垂蓮柱,突出了牌樓外觀裝飾華麗的效果。

高矗雲霄,山西牌樓

偏關縣張氏節孝坊

山西清代鄉村的宅院牌樓,偏關縣的張氏節孝坊,即為宅院牌樓,這座牌樓長11米,寬4米,為磚券門洞式的型別,單簷歇山頂,簷下仿木結構磚雕額枋、斗拱,這種宅院牌樓在山西清代鄉村雖然十分少見,但其形制特殊,實為珍貴。

寺廟牌樓

牌樓建於寺觀、廟宇等大型建築組群的入口處,用於控制寺廟建築空間,它是建築組群的前奏,形成莊嚴、肅穆、幽深的氛圍,對主體建築起著陪襯作用,同時具有導向性的功能。山西明代鄉村的寺廟牌樓,目前調查的17座牌樓,未見有寺廟牌樓的例項,需要進一步調查和補充有關資料。

高矗雲霄,山西牌樓

高矗雲霄,山西牌樓

介休市義安鎮的太和巖牌樓(清)

山西清代鄉村的寺廟牌樓,實地調查中,看到例項2座,一座是沁縣的關帝廟牌樓,現廟宇已毀,僅存牌樓1座,三間四柱三樓式,歇山頂,為木結構建築。另外一座是介休市義安鎮的太和巖牌樓,是真武廟門前的牌樓,現廟毀僅存牌樓1座,三間四柱三樓式,歇山頂,這座牌樓的建築特色是用黃、綠、藍琉璃構件搭套安裝而成,它在材料使用與雕飾手法上有著鮮明的地方風格。

二、山西牌樓的構成

山西境內無論何種型別的牌樓,都是由臺基、柱子、夾杆石、抱鼓石、戧柱、額枋、斗拱、屋頂等若干構件組成。

牌樓臺基砌築

明代牌樓的臺基砌築,臺基是牌樓構成的基本要素,山西明代鄉村牌樓用砂石砌築臺基,一般使用兩種方式。第一種方式是露明的臺基,多數牌樓採用這種方式。像翼城縣的石四牌樓和木四牌樓,就是典型例項。具體做法是牌樓建在4個石砌的五邊形臺基上,高達0。5至1米。翼城縣石四牌樓的臺基製作比較講究,在臺基之上又用石條壘砌臺座,基座顯得十分高大穩固。

高矗雲霄,山西牌樓

翼城縣石四牌樓(明)

高矗雲霄,山西牌樓

翼城縣木四牌樓(明)

另外一種臺基是採取隱蔽的處理方式,嚴格地說是基礎砌築,不是臺基砌築。這種砌築方式是在地表之下進行的,在山西明代鄉村的牌樓中,這種例項是十分少見。和順縣中和北街的石牌坊,就是一個典型個案,它採用地表之下基礎砌築,使得地面平坦通暢,便於車輛和行人來往。

高矗雲霄,山西牌樓

侯馬賈氏節孝坊(清)

清代牌樓的臺基砌築,與明代牌樓比較,清代牌樓臺基砌築的方式有了新的改進。山西清代鄉村牌樓一般都設定石砌臺基,高度為1米左右,像侯馬市的賈氏節孝坊,四根柱子分立於長2米,寬2米,高1米的石砌臺基上。清代牌樓的臺基形式也比較考究,例如介休市的太和巖牌樓、原平市的朱氏牌樓採用的是石砌束腰須彌座,在束腰的部位雕刻了各種人物故事圖案。實地調查發現清代磚砌門洞式的牌樓是很少出現臺基的,像洪洞縣的張氏節孝坊,僅在牌樓下部有石砌的底座,高1米,可見石料作為牌樓底座,增強了牌樓防水防腐的功能。

高矗雲霄,山西牌樓

原平市的朱氏牌樓(清)

牌樓柱網排列

牌樓是透過柱網排列,形成各種不同結構型別的建築,可以組合成一間二柱一樓、一間二柱式、三間四柱三樓、三間四柱五樓、三間四柱式、三間四柱一樓、單間券洞式、五間六柱七樓、五間六柱五樓等多種形式。牌樓中所謂的間,是指柱子之間的通道,一般是中間的一間較為寬敞,以方便車馬的通行。

明代牌樓的柱網排列,明代牌樓呈現出多種柱網排列形式。其中一字形排列的方式,在山西明代鄉村的牌樓最為常見。例如陽城縣的郭峪村張好古宅院牌樓,是一間二柱式的牌樓,柱為圓形木柱;交城縣的寵承三錫石牌樓,為一間二柱一樓式的牌樓,石柱方形,四角抹邊。這兩個牌樓例項,均採用一字型排列的柱網方式。

山西明代鄉村牌樓,在柱網排列的形式上有許多新穎成功的例項,是值得關注的。例如翼城的石四牌樓:平面呈方形,面闊、進深均為8米,平面設八根柱子,內圈的四根通柱支撐主樓,石柱為方形抹角,置於臺座之上,形成四柱三樓式的牌樓結構。

翼城的木四牌樓,同樣表現出獨特的結構特色,它的八根柱子,分為四組設立在四個平面五邊形的基座上,其中四根金柱直達頂層支撐主體構架,四根金柱的四角向外各立一柱,組成了八柱五樓式的牌樓結構。

清代牌樓的柱網排列,與明代牌樓相比,清代牌樓柱網排列形式沒有明顯的變化。它多以一間二柱一樓式的形制出現,這種一字型排列是清代牌樓平面佈局的主流形式。例如昔陽縣的東寨節烈坊,為一間兩柱磚砌牌坊,平面長方形,柱底石質;翼城縣的感軍牌坊和古暑牌坊,這兩座牌坊都是一字形佈局,兩根方形石柱立於條石砌築的基座上。

山西清代鄉村牌樓的柱網排列,除一字型佈列方式外,也有其它巧妙的組合形式,像翼城縣的感軍四明牌坊,牌坊平面方形,四根角柱支撐“井”字形樑架,其上承託抹角梁,坊內頂部形成“八卦藻井”,這樣的巧妙構造形成了面闊一間,進深四椽,十字歇山頂的牌樓。

聞喜縣的郭家莊節孝坊,平面佈置別具特色,它是在牌坊次間上發生了變化,平面呈八字形,是明間兩根柱子正、背面斜向45°出枋,與兩側次間的各兩根邊柱組合而成的。

牌樓柱子固定

為了保證牌樓整體的穩固與安全,山西明、清鄉村牌樓在柱子底部採取一些固定結構的措施,為此出現了夾杆石、抱鼓石、戧柱石等穩定牌樓的加固構件。

明代牌樓柱子的固定,從調查的11個牌樓例項可以看出,明代牌樓通常採用了3種構件穩固柱子,以此確保牌樓柱子底部的穩定。這些構件既可以單件使用,也可以多件共用,根據實際需求,選擇實施。

第一種情況是採用夾杆石固定牌樓柱子,沁水縣的西文興丹桂傳芳牌樓、西文興青雲接武牌樓、下韓王牌樓、湘峪牌樓、武安秋闈高捷牌樓等,均是採用夾杆石穩固牌樓柱子,這些牌樓形制為一間二柱一樓式,結構簡潔,夾杆石的裝飾也十分簡略,只是在夾杆石上方立一隻蹲坐的獅子,具有明顯的地域性特點。

第二種情況是採用抱鼓石穩定牌樓柱子,這種穩固措施使用在規模較大的牌樓建築上,例如三間四柱三樓式、三間四柱五樓式等,翼城縣的石四牌坊、沁水縣的坪上牌樓、和順縣的石牌坊等,就是在柱腳前後設定抱鼓石,用於固定牌樓。

第三種情況是多種構件並用,共同固定牌樓柱子,這種措施使用在體型高大的牌樓建築上,例如和順縣的木牌坊,三間四柱木結構牌坊,這座建築高達10米,所以在柱子前後施用了戧柱支撐並加設抱鼓石;陽城縣的郭峪村陳氏牌樓,在牌樓門內側設定夾杆石與抱鼓石,抱鼓上雕刻小石獅,牌樓外側設定1米高的石質須彌座,其上雕刻石蹲獅。

清代牌樓柱子的固定,這個時期牌樓依然施用夾杆石、抱鼓石和戧柱固定,三種構件的使用方式靈活多變,不拘一格,都對牌樓柱子的穩定發揮著重要作用。清代牌樓更加註重抱鼓石與夾杆石外觀的雕飾。這是清代與明代牌樓的一個顯著區別。

第一種方式是採取夾杆石固定柱底,戧柱石支撐柱頭,這種方式多運用於清代木結構的牌樓當中,像原平市的朱氏牌樓、河曲縣南元村的牌樓、沁縣的關帝廟牌樓等就是在柱子前後設戧柱支撐,柱底附設夾杆石,組成上下一體的加固措施。

第二種方式是僅用抱鼓石固定柱子,這種方式在清代牌樓中普遍使用,像聞喜縣的下峪口節孝坊、五寨縣的李氏牌坊、翼城縣的感軍牌坊、永濟市的東陽朝黃氏節孝坊、祁縣的白圭村王氏節孝坊等均採用此類方法固定柱子,這些牌樓柱子在前後施用抱鼓石的基礎上,同時要在抱鼓石的上方雕刻蹲獅,這樣做不僅能以壯其觀,也可使抱鼓石自重加強,牌樓得以更加穩固。

第三種方式是採用夾杆石固定柱子,這是清代牌樓柱子固定最為常用的一種形式,它與抱鼓石比較,相對而言較少雕刻圖案,做工簡略,這是牌樓施用夾杆石的特點所在。調查中所見例項有洪洞縣的筆架莊牌坊、翼城縣的北梁牌坊、襄汾縣的毛氏節孝坊、汾西縣的薛家莊貞節牌坊、翼城縣的下石門牌坊、昔陽縣的張氏貞節坊、清徐縣的貞節牌坊、寧武縣的吳家灣王氏節孝坊、這些牌樓形制分別為一間二柱一樓式、四柱三樓式、四柱五樓式、三間四柱五樓式的牌樓,多數牌樓的夾杆石上雕做坐獅。

第四種方式是牌樓柱子加固於須彌座內,柱子頂部有戧柱石支撐。例如洪洞縣的萬安功德坊,為四柱五樓式石牌坊,高約10米。夾杆石為兩重須彌座,上設鼓石與石獅,結構形制看上去十分壯觀。

原標題:常亞平 劉建昭||山西明清時期鄉村牌樓的對比分析

TAG: 牌樓鄉村清代山西四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