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本燦爛,何須假“三大地域文化”譽之

餘習中文,於中國歷史文化大致有所涉獵。1996年至2003年,餘先後任職休寧、歙縣和黃山市,深感山水人文為其資源和根本。訪古察今,集思廣益,選賢任能,興廢繼絕,弘揚徽州文化,亦為政之要也。餘曾主編《歙縣歷史文化叢書》、《徽州五千村》,為《徽州文化知識讀本》、《徽州古意》撰寫序言。太素宮、漁梁壩、鮑家花園、徽州古城……其時亦開始修復與重建。當下,歙縣與閬中、平遙、麗江一起,成為我國儲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

徽州本燦爛,何須假“三大地域文化”譽之

徽州本燦爛,何須假“三大地域文化”譽之

往哲高賢音宛轉,生民志士韻鏗鏘。今日之徽州,起皖風,流徽韻,既古色古香,又折射著時代光芒。遙想當年無數篳路藍縷的人們,餘感慨萬千,亦充滿深深敬意。徽州本燦爛,曾幾何時,一度卻不為世人所識。無奈之際,借敦煌學、藏學之名,將徽學、徽州文化與之並稱為“三大地域文化”,如“風起於青萍之末”,“浪成於微瀾之間”。

徽州本燦爛,何須假“三大地域文化”譽之

餘初入徽州,始聞“三大地域文化”之說,稍加思忖,即以為不妥。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地域文化何止三大哉!地域文化,乃其地域範圍形成之歷史遺存、文化形態、社會習俗、生產與生活方式。吾國大多地域文化命名,源於春秋戰國時諸侯國,如:巴、蜀、荊、楚、吳、越,等等。“開篇不談紅樓夢,讀遍詩書也枉然”,“紅學”一度曾為“顯學”。餘曾與“三大”始作俑者言之,諸君宣揚需要亦有功耳,何不效顯學之說,將其更名為“三大地域文化顯學”,一者相對準確,二者“三大”亦可勉強留也。

徽州本燦爛,何須假“三大地域文化”譽之

顯學之說由此登堂入室,並見諸嚴肅理論文獻。然而,令餘遺憾,“三大地域文化”濫觴以來,竟口口相傳,人云亦云,不時見諸媒體,一些網站還列為詞條,海內外推介徽州,亦以此為榮焉,令人殊感悲憫。徽文化底蘊豐厚,博大精深,於今天下皆知,何須再假“三大”之名譽也!君不見,一些著述,一些載體,雖涉及徽文化甚少,也以此裝點,以期套些概念,沾些徽味,引以為有底藉,博學,且時髦也。

徽州本燦爛,何須假“三大地域文化”譽之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我國地域文化源遠流長,獨具特色,大致包括荊楚、齊魯、燕趙、關東、巴蜀、滇雲、兩淮、西域、草原、八閩、豫章、吳越、三晉、三秦等文化。川康藏、海南瓊州一帶,臺灣、陳楚、黔桂、隴右、嶺南和八桂等,亦現區域文明。就安徽而言,大致可分淮河文化,包括禹會諸侯,老莊,管仲,建安風骨,尤如恆星高懸;皖江文化,包括蜚聲遐邇的桐城派;徽州文化,其光輝亦如行星。稱徽文化為“三大地域文化”,將置文明古國於何境地?中華民族文明博麗璀璨,莫非只有“三大地域文化”?徽州享有“東南鄒魯”美譽,“鄒魯”原指春秋孔孟誕生之鄒國和魯國,為文教興盛之地代稱。“東南鄒魯”尚且稱之“三大地域文化”,“鄒魯”如黃河改道乃至消失了否?

徽州本燦爛,何須假“三大地域文化”譽之

餘素聞,河南嵩山少林寺十三武僧助唐太宗有功,太宗賜於“僧兵”,並准許各地建立十座分寺。福建莆田九蓮山之林泉院,乃分寺之一。因其規模宏大、武風鼎盛,影響南中國,故稱之為南少林寺。此誠乃嵩山少林之餘脈也。休寧齊雲山為四大道教名山,又名“小武當”,不亦藉丹江口武當而播其聲名者乎?

徽州本燦爛,何須假“三大地域文化”譽之

眾所周知,徽州乃歷史地理名稱,元代為徽州路,明、清兩代改為徽州府。徽州傳統統領範圍為歙縣、黟縣、休寧、婺源、祁門、績溪六縣。舊石器時代,這裡就有先民生息。春秋時屬吳,戰國時屬越,越亡歸楚,屬於吳越和楚文化範疇。從考古出土的文物裡,從依然流傳的越歌中,依稀可見屈原九歌描述之情景。

徽州本燦爛,何須假“三大地域文化”譽之

翻閱史料,東晉初年士族南渡,中原文化亦隨之南漸。徽州地處皖南山區,連綿群山宛如天然屏障,王朝更替,烽火狼煙,這裡卻基本倖免兵燹,儼然世外桃源。歷代王公貴族來此躲避戰爭與內禍者多矣,開枝散葉,生生不息,目前徽州幾家大姓原籍亦多出自中原。隋末唐初,在越國公汪華治理下,中原文化與山越文化由並存、對抗向逐步融合。

徽州本燦爛,何須假“三大地域文化”譽之

唐宗佛道,儒學式微。宋朝,程朱理學紮根徽州,《四書集註》成為科舉標準。南宋定都臨安,徽州成為京畿腹地,經濟、文化更趨繁榮,“徽商”興起,“官商學一體”之經濟文化體系形成。明中葉,徽商足跡遍佈大半個中國,出現“無徽不成鎮”局面。鹽政開中制敗壞,徽州鹽商大發其財,遂在故里置產建宅、辦學刻書、資助文人墨客,追求儒雅生活。其繁盛局面,延續清代嘉、道年間。值此社會背景,新安理學、新安樸學、新安畫派、徽派篆刻、徽派書版、徽派四雕、徽派建築、徽派盆景、新安醫學、文房四寶、徽劇戲曲、徽州文書、新安科技、山珍徽菜……相繼出現,形成獨特之徽派亦稱徽州文化。

徽州本燦爛,何須假“三大地域文化”譽之

徽州文化於商業、教育、文化、藝術、醫學等諸多領域舉足輕重,雖非風華絕代,亦卓而不群,明明金玉其中,何須包上一層青銅,以“三大地域文化”譽之。新安畫派、新安醫學、徽派建築、徽墨歙硯以及徽菜,如奇葩開放於文化藝術之林。徽劇,因其成為國劇基本源頭享譽京華。統治中國思想近千年的理學源頭在徽州,中國版畫的最高成就在徽州,中國篆刻的主流在徽州……至於歷史文化名人,更如群星璀燦,英傑輩出。據查,載入《辭海》安徽名人百位,歙人即達三十多名。徽州科舉成就顯赫,明 清新科狀元數,徽州位列全國前茅,休寧向以狀元縣聞名於世。

徽州本燦爛,何須假“三大地域文化”譽之

最是一生痴絕處,依稀隨夢到徽州。我欲因之大風喚,山門洞開弄箜篌。餘深知,就其人文精神,徽州受傳統理學影響深矣,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封閉性、保守性:徽州文化以精緻見長,卻缺乏北方文化大氣;徽州風物宜人,容易使人忘情山水;徽州文化之豐厚,也養就徽人自我優越之感,成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枷鎖。誠然,徽州文化有別於一般傳統文化,如戴震、陶行知與時俱進之創新思想,亦曾深深感動徽州,吃苦耐勞、自強不息之徽駱駝精神,至今砥礪徽人負重前行。如何吸取精華、推陳出新、獨樹一幟,創造新時代徽州文化輝煌,使命光榮,又何必拘泥不忘“三大地域文化”!“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切莫“辜負新安大好山水”,造成徽州偉大新文化,待來者乎?

請給我好看

總 編:我是一隻魚

法律顧問:王亦文

TAG: 徽州文化三大地域徽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