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紅火!包頭這個地方上演原始冬捕場景,有人開車倆小時去看

冰雪覆蓋下,達茂旗西河鄉阿爾善湖看上去愈發神秘和純淨,當蒙古族小朋友在湖面上打起了冰球,蒙古族搏克用手摔跤的方式表演,靜謐的阿爾善湖沸騰了。

真紅火!包頭這個地方上演原始冬捕場景,有人開車倆小時去看

從高空俯瞰阿爾善湖冬捕盛況

數九隆冬,阿爾善湖被熱情的人們包圍著。“以前只在電視上看東北有冬捕的場景,這回聽說咱們包頭也有了,早晨8點多我們一家四口就從市區出發,開車兩個多小時,不僅為了讓孩子們體驗冬捕的樂趣,同時也抓一條肥美的大魚回家,圖個吉祥。”阿古達木激動地說。

記者在現場從小於冬捕隊員口中得知,凌晨3點他們就來到了湖面“祭湖”“”醒網”,隨著魚把頭一聲“上冰”的吆喝,捕魚的隊伍很快集合完畢,走向湖中央。

真紅火!包頭這個地方上演原始冬捕場景,有人開車倆小時去看

真紅火!包頭這個地方上演原始冬捕場景,有人開車倆小時去看

隊員們在整理漁網進行佈局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冬捕前,網具及其附屬工具的準備便是重要步驟之一。大家將網進行檢修,按技術要求,重新裝備——俗稱“裝網”。一趟網由幾十塊網和一肚兜(網肚)組成,其它工具也同時重新修理、製作。冬捕的過程其實十分艱辛。捕魚當天剛好遇到了降溫天氣,漁工們冒著零下20攝氏度低溫,在毫無遮擋的阿爾善湖冰面上作業。

魚把頭是捕魚人的主心骨,他是冬捕的領頭人,小於冬捕隊的隊長就是這個主心骨,每一位魚把頭都擁有過人本領,比如“聽冰聲”。透過水流聲,就能分辨出魚群的位置。

開始冬捕,需要魚把頭確定位置,俗稱“畫窩子”。網車到達網場後,魚把頭會根據湖的底貌及水深,確定位置後,開鑿第一個冰眼為下網眼,再由下網眼向兩邊各數百步確定翅旗位置,插上大旗(或燈),魚把頭再由翅旗位置向正前方走數百步,確定為圓灘旗,再由兩個圓灘旗位置去前方數百步處會合,確定出網眼,插上出網旗,這幾桿大旗所規劃的冰面,就是網窩。

真紅火!包頭這個地方上演原始冬捕場景,有人開車倆小時去看

真紅火!包頭這個地方上演原始冬捕場景,有人開車倆小時去看

出網,這也是漁工們最為忙碌的時刻,人工轉網輪,緩緩絞出大網。

此後,魚把頭插出翅旗後,由打鑹的沿下網眼向翅旗處每隔約15米鑿一冰眼進而穿杆,用走鉤將插入冰下的穿杆推向下一冰眼。穿杆後端系一水線繩水線繩後帶大絛,大絛後帶網,這些動作都是全憑几位隊員人工的通力合作。

接下來是出網,這也是漁工們最為忙碌的時刻,人工轉網輪,緩緩絞出大網。漁網“嘩啦啦”一陣聲響,魚兒隨著漁網緩緩地拉出隨潮而來。“哇,太神奇了,生態魚就這樣出來了,鯉魚躍龍門的現場,金黃色的魚鰭、黑黝黝的魚鱗被陽光照射的波光粼粼,真的是太美了。”市民馬先生一邊拿起手中的相機一邊激動地說。這樣的場景也吸引了我市的不少的攝影愛好者紛紛用鏡頭記錄。

出魚時,掛在網上的魚直接隨網被拉到冰面,浮在出網口的魚被用“撈子”撈出。於隊長告訴記者,阿爾善湖的魚有花鰱、胖頭魚、鯉魚,大家看上了哪一條魚,就可以現場買走,這次出現的頭魚有35斤重。

真紅火!包頭這個地方上演原始冬捕場景,有人開車倆小時去看

真紅火!包頭這個地方上演原始冬捕場景,有人開車倆小時去看

冬捕隊打上了第一框魚,市民懷抱著自己中意的魚拍照留念。

一次冬捕,需要執行一套非常繁複的作業流程,往往要動用的人力達幾十甚至上百,通常要連續勞作八九個小時。

歲月更迭,冬捕的神奇、神秘與神聖依舊。也正是這種原始的漁獵文化和冬日捕魚的壯觀景色,成為許多市民趕來觀看的動力。阿爾善湖人用自己的方式,演繹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共融的奇妙景觀。

(記者:李鴻瑤,王雪飛;編輯:劉澎)

版權宣告:

本文為包頭晚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你錯過的好新聞

TAG: 冬捕阿爾善把頭網眼漁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