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有“魚”好風光

年年有“魚”好風光

年年有“魚”好風光

“虎年越來越好!”

“大家多來小河咀村吃魚啊!”

1月19日,記者來到益陽沅江市瓊湖街道小河咀村,湖畔的樹下,上岸漁民高喊著,拋起寫著新年祝福的紅綢帶,劃出一道道美麗的弧線。

小河咀村是一個位於南洞庭湖的傳統漁村,全村90%的人曾靠打魚為生。2019年,隨著長江十年禁漁計劃實施,漁民逐漸上岸成為村民。

水風習習,船歌聲聲。昔日落後的小漁村,漁家樂生意興隆,“漁文化”豐富多彩,是年年有“魚”的好風光。

漁民當老闆,大頭魚火鍋飄香

年年有“魚”好風光

“咕嚕咕嚕”,柴火灶上燉著的魚湯翻滾著奶白色的泡兒,香氣四溢。

“沅江本地大頭魚,不鮮不要錢。”高愛民舀了點魚湯,神情頗有些得意。

2020年初,52歲的高愛民和妻子張小連從漁船回到岸上,洞庭湖畔漁家樂開業了。一年多時間,已小有名氣:常有長沙、益陽及周邊的遊客前來一探“漁”味。

漁家樂緊鄰洞庭湖,記者轉了轉,房屋乾淨又敞亮,牆上掛著高愛民在漁船上撒網捕魚的老照片。

前來放置碗筷的張小連瞧見,“吶,這就是我們以前那條小漁船。”

高愛民在漁船上出生長大,祖祖輩輩都以打魚為生。張小連卻是在婚後,才從岸上到了船上。

從陸地到水面,自然是不習慣。

“一條六七米長的舊漁船,船頭放漁具,船尾當廚房,船中央搭個棚子放兩條棉被。”剛上船的張小連看到這情景傻了眼。

夏季悶熱,只能拿溼毛巾搭在頭上,擋擋暑氣;冬季嚴寒,船泡在冰水裡,棉被溼答答,感覺像睡在冰窖裡。

正說著話,高愛民端著熱氣騰騰的大頭魚火鍋上桌了。

即便是打魚數十載的高愛民,談起漁民生活也深深嘆口氣,“苦咧!”划槳、放魚鉤、撒網、收網、磨魚鉤……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卻仍舊只能靠天吃飯。“一年收入最多三四萬元。”

漁家樂開業後,每逢週末,人來車往,一天接待十幾桌客人。高愛民算了算賬,一年下來,收入能有20來萬元,比以前翻了幾番。

張小連露出滿足的笑容:“不用風裡來雨裡去,腳踩在岸上,心裡踏實。”

遊湖賞冬捕,旅遊飯越吃越香

年年有“魚”好風光

“起魚嘍!”“魚把頭”喊的這一嗓子,響徹浩江湖面。

吊機起魚,漁網從水下緩緩拉起,在幾十名漁工的吆喝聲中,成千上萬肥美的鰱魚、雄魚歡騰跳躍於水面上,場面壯觀,震撼人心。當天,第一網魚就有4萬多公斤。

記者湊到船上水箱旁,國營沅江市瓊湖漁場場長何文勝正在挑選“頭魚”。不一會兒,他抱起一條近1米長的大雄魚稱重,高聲宣佈:“今年的頭魚21。8公斤!”周圍頓時響起熱烈的歡呼聲。

頭魚披紅掛綵,進入網路直播間,僅10分鐘,便被網友以10500元的價格拍下。

年年有“魚”好風光

不遠處,十幾輛活水車正在“待機”,新鮮的魚兒即將裝車,運往長沙、廣州、深圳、重慶等地。“浩江湖是沅江市區內湖,可以捕魚。這兒水質好,魚肉嫩,好多地方搶著要。”何文勝說。

乘著小船朝小河咀村行駛,穿過浩江湖的濛濛霧氣,記者看到兩名頭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漁夫,各駕一葉扁舟緩緩而來。船幫上,十幾只黑色大鳥瀟灑站定,神氣得意。近了一看,原來是鸕鷀。

鸕鷀捕魚是我國傳承千年的古老技藝,年過六十的肖廣明、肖廣洲兩兄弟是小河咀村僅剩的鸕鷀捕魚人。

一聲吆喝,肖廣洲用竹竿擊打水面,鸕鷀“哧溜”一聲潛入水中,不一會兒就銜著魚兒回到船邊。他利索地用竹竿將鸕鷀挑上船,卸下“戰利品”,迴圈往復。

“以前鸕鷀是咱們捕魚的好幫手,以後可能就是登臺表演的‘明星’咯。”肖廣洲笑聲爽朗。

小河咀村黨支部書記吳勇告訴記者,他正和何文勝謀劃著,以小河咀村為主體,打造小河咀——浩江湖旅遊路線。“遊客可以在小河咀村看鸕鷀捕魚表演,到浩江湖賞冬捕、捕大魚。”

未來,還將輻射帶動小河咀村周邊村子協同發展,形成“泛小河咀村”地方文旅新格局,帶動當地旅遊,助力鄉村振興。

老物件集合,感受“漁文化”浪潮

年年有“魚”好風光

傍晚的小河咀村,湖畔的篝火熊熊燃起,樹上的紅燈籠格外喜慶。

新修建的小河咀村中心公園,村民三三兩兩沿湖散步,親水平臺上,孩子們抓著小石子打水漂,一幅美麗鄉村畫卷徐徐展開。

“漁村以前可不長這樣。”吳勇回憶,以前村裡大多數漁民吃住在船上,岸上的房屋老舊,村組路面泥濘不堪,出行深一腳淺一腳。

漁民“洗腳上岸”,小河咀村大力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瀝青路鋪了起來,空置的破舊房屋“變身”民宿,還辟出了多塊風景優美的寫生基地。

“接下來,我們要以嶄新的形式見證‘漁文化’歷史,讓遊客沉浸式感受‘漁文化’浪潮。”吳勇說。

69歲的老漁民陳臘雲忙個不停,新屋在建,他卻在舊屋翻箱倒櫃,尋找漁民時期的老物件。“你看,我的馬燈和蓑衣,陪了我好多年。”

吳勇計劃著,收集到更多漁獵文化老物件後,在小河咀村中心公園附近,改造一座老房子當漁家文化民俗博物館及研學基地,展示小河咀村豐富的漁風漁俗,讓來研學、寫生的學生們,感受原生態漁獵文化。

陳臘雲興致高昂:“博物館建起來以後,我可以當義務講解員,給他們講講打魚的老故事。”

“這主意好啊!”吳勇一拍大腿,漁家文化民俗博物館的模樣在他腦海中越來越清晰。

“漁文化”的名片越擦越亮,鄉村旅遊越來越紅火,吳勇信心滿滿:“小河咀村享福的日子還長遠著呢。”

TAG: 咀村小河鸕鷀吳勇愛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