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阿育王》有感

觀《阿育王》有感

「阿育王」

古印度摩揭陀國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國王。

關於阿育王

Foreword

他早年好戰殺戮,統一了除南亞次大陸的整個印度,晚年篤信佛教,放下屠刀。又被稱為“無憂王”。他統治時期是古印度史上空前強盛的時代,他也是印度歷史上最偉大的國王。

THE END

《阿育王》

之我的電影觀感

大概在十年前,我知道了佛教這種信仰,也在這之後兩年,我的全部親戚都陸續開始虔誠信仰佛教,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我接觸到了一些經書,以及一些人物,當然,少不了“阿育王”這個名字。

那個時候,我還不知道他生活在具體的哪個年代,也不知道他的王朝是孔雀王朝,更不知道他有“無憂王”“滾輪聖王”“阿輸迦”的別稱,我只知道,他是印度的一個國王,他把佛教定為國教,並弘揚了佛教,而那時候,我知道弘揚佛教,讓更多人淨心慈悲,是功德一件,值得讓人欽佩。

觀《阿育王》有感

觀《阿育王》有感

阿育王像

image

根據佛教的說法,阿育王的一生分為黑阿育王和白阿育王,而促使他從黑阿育王轉變成白阿育王的緣由是他的善根的存在。

後來,我瞭解到他的兩個故事,關於他人性的轉變。一個是關於他的前身與佛結緣,另一個是關於他建立“人間地獄”。

神話中說,阿育王的前世是有結佛緣的。有一回釋迦牟尼看見一個孩童在捏泥巴,該孩童揉了一團泥巴當做食物恭敬的捧在手上獻給佛陀。釋迦牟尼對徒弟啊南說:佛滅百年後,此小兒當做轉輪聖王。就是說,該小孩與佛結有緣,他的後世會大範圍傳播佛教。而該孩童便是阿育王的前身。

至於“人間地獄”這個傳說,則出自玄奘的《大唐西域記》。據說,他由殘暴無情轉變到體恤民情與“人間地獄”的取消有關。阿育王聽說殺一萬個能助他永存,於是他聽信後建了一個“祭堂”,該“祭堂”外表華麗,裡面卻裝備著各種刑具,任何人進入該地都會遭受酷刑,沒有人能活著出來。此外,阿育王在印度境內搜尋到一個叫闍梨的人,據說這個人很歹毒,其父母不同意他當獄長,他便殺了自己的父母。有一次,一位僧人誤入“祭堂”,那個叫闍梨的獄長想要對他施加酷刑。僧人和獄長商量要一個月的時間禮拜佛陀,希望一個月後再殘害他。而獄長不同意,最終給僧人七天時間。到了第七天,獄長便煮了一鍋沸騰滾燙的油,想要油炸了僧人。不料,僧人竟然毫髮無損,還悠然得在油鍋裡游泳,彷彿滾燙的油是池子裡的水。一會兒,油鍋裡便長出了一朵聖潔的蓮花,將僧人捧起呵護著。獄長見該奇僧甚是驚訝,不知所措,便報告給了阿育王,阿育王來到“人間地獄”,見到了該奇僧,便一下子喚醒了他內心深處的善,徹底醒悟了。阿育王命獄長放了奇僧,然後準備離開。這時,獄長拉住了阿育王說:大王,您說過凡是進入該地的,都不能活著離開,那麼,你也不例外。阿育王一聽,回答到:我是下過這個命令,可你比我早進入該地,該先死。於是命人殺了獄長,毀了“人間地獄”。此外,阿育王還立了一根巨大的柱子,刻有佛經,供世人參閱,共同培育善的種子,而世人將這根柱子命名為“阿育王柱”。

觀《阿育王》有感

觀《阿育王》有感

阿育王柱

POLE

當我看完《阿育王》時,我發現,電影中關於阿育王人性的改變竟然離不開的是“情”字。他的母親逼他離開宮廷,遠離宮廷鬥爭,他出於對母親的愛,也就是這份親情,讓他放棄權利,選擇苦行的方式,遊離在外。在森林裡,阿育王遇到了讓他想廝守終生的美麗姑娘“瓦爾”,這讓他墜入愛河,沉迷於愛情,同時也堅定了想過世俗人的生活。而當阿育王得知瓦爾的死後,他痛不欲生。在被敵人暗傷之後,他沒有了生的意願,一度想逃離現實,追尋瓦爾的身影。在他母親被殺死後,他的仇恨真正矇蔽了善,他開始不惜一切,追求勝利。他開始成為黑阿育王,開始變得殘暴,開始殺害同父異母的兄弟,開始爭奪王位,征服他國。這對權利的慾望一直蔓延,直到阿育王在征服羯陵伽國時親眼目睹了屠殺後的戰場屍堆血湧和婦人皆啼,深感悔悟,在看到自己愛人瓦爾也在這場戰爭中受傷,他更是追悔莫及,於是承諾要停止武力擴張。

我去過一次火葬場,深知那種陰森森的感覺會讓人明白生命的脆弱和該對生命抱有敬畏之情,更知道,那種感覺會讓你不自覺的思考該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所以,我不懷疑阿育王在看到戰爭後的慘狀時他心有觸動。電影演繹出來的感覺是,瓦爾才是揭掉阿育王被貪慾矇蔽的最後一層紗。且不去談一個女人對一個男人有怎麼樣的影響力,單就從這件事來折射一個事實:有多少戰爭是在傷害到自己愛的人身上時,才懂得去抵抗。這時,我想起了日本的一副很有名的畫:拿著手槍對著別人,而搶是彎的,槍口最終對準的是自己。戰爭,無疑是害人害己的。發動戰爭去傷害別人和別人愛的人,自己愛的人也難逃災禍的降臨。

有多少戰爭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如就算阿育王不爭,也難逃被其兄長殺軾,但是,有多少不必要的征服是可以透過愛去喚醒的。

觀《阿育王》有感

跳出電影,我們聯絡過去二戰的歷史,我們不難發覺兩點事實:

一、自己愛的人可以成為一個勇士的弱點:二戰中有很多正直的漢子不屈服於酷刑,卻敗給了受不得自己愛的人被敵方折磨,而選擇妥協,選擇背叛。所以,我們知道,對軍人家屬資訊的保護很重要。

二、失去自己愛的人可以激發一個人的鬥志:二戰中,有許多人不爭不抗,冷眼旁觀,直到自己愛的人被無辜傷害,才想起要拿起武器,守護家園。

很多人不解,為什麼我信奉佛教,我都一個回答:因為佛說得很對:人的一生因情所困,因情所擾,但同時因情有所畏,因情而懂得愛。

如果說一個沒有信仰的人會因無所畏而很自私殘酷,那麼,也可以說,一個沒有情能去牽掛的人同樣值得讓人恐懼,就好像,”我只這條命,我很輸得起”一樣充滿挑釁。如此,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因為情,而有信仰,又因為信仰,而有所畏,從而慈悲,從而不敢自私妄為。所以,我們不難理解,這場殘酷之戰,這個再次與瓦爾相遇,讓阿育王明善從良進而信奉佛教。

觀《阿育王》有感

觀《阿育王》有感

愛情

LOVE

有人說,其實阿育王感興趣的只是佛教中有利於世俗統治的部分,對於教義中的一切皆苦的厭世思想,涅槃的最高目的,對於思辯性的抽象教理,絲毫沒有他關心的跡象。對於這個觀點我不敢苟同。在世界古代史的課上,學習阿育王相關內容時,我印象很深的一句話是:阿育王信奉並推行佛教是為了鞏固中央集權。我也明白書本上支援這句話的論點:百姓不爭,故不會與他人爭,不會與王爭,如此社會安定,王權穩固。

觀《阿育王》有感

據瞭解,阿育王從小就特別崇敬佛教始祖釋迦牟尼,喜歡聽佛祖如何經過許多肉體和內心的痛苦終於成佛的故事。他對他的兄弟們說:佛教可以教人消滅個人慾望,使人安分守已,這對治理國家很有用處。如此,我們不能否認這一舉措的政治目的。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宗教信仰跟信仰者的年紀和經歷有關。

沒有了血氣方剛的年紀和衝動,阿育王當然有可能信奉宗教;目睹了戰後血腥的場面,阿育王當然有可能有悔過的衝動。

觀《阿育王》有感

如此,我們從佛教的教義這一層次上,可以理解阿育王為什麼信奉佛教:

1。佛教提倡我佛慈悲,回頭是岸。它接納那些想悔過的人,給予想悔過的人以寬容。所以電影中阿育王出家了的弟弟對阿育王有所規勸。

2。佛教給想悔過的人一個悔過補錯的機會:弘揚佛教。佛教裡,弘揚佛教,普渡眾生是件功德無量的事。

3。佛教中有超度他人的內容。若說阿育王是對業報輪迴有所認同而選擇皈依佛門,私以為,這是對人性的善的褻瀆。阿育王可以透過虔誠信仰佛教和弘揚佛教來達到自己涅槃的願望,同時,他也可以在這一過程中超度眾生,讓那些魂魄有所歸依,也讓世人精神有所寄託。而且,我們從電影中知道,阿育王很愛自己的母親。而從我所知道的一些佛教信徒中,有些人是想超度自己的親人而虔誠信仰佛教,禮拜佛陀。所以,阿育王信仰佛教不全是因為他自己,也可能是心懷他人。

4。佛教尚清淨,迎合了中年人及以上的人的需要。如果按照百度百科的資訊去推算阿育王皈依佛門時的年紀的話,那一年,他42歲。這個年紀已經是個需要參悟人生的年紀了。

與其說看完《阿育王》後,我對阿育王有更深的瞭解,不如說,看完《阿育王》後,帶給我更多的是對阿育王能有所改變的原因的揣測以及對戰爭和佛教的感悟。

END

TAG: 阿育王佛教獄長人間地獄瓦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