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雲:湖南慈利風雅頌

再偏遠窮塞之地,只要翻開歷史,總會得見風雅。

家鄉慈利,湘西門戶,算是偏遠閉塞之地了。但秦時即設慈姑縣,屬黔中郡所轄,那時縣域廣大,轄今澧水流域各縣。所以,張家界一帶自古就是一家。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罷黔中郡,升武陵縣為武陵郡,慈姑縣分析為零陽縣、充縣(今永定桑植一域),均劃歸武陵郡管轄。所以,很久以前,張家界一帶就已融入洞庭湖文化圈。

張家界建市之初,我參與籌備組工作,看到有些人挑起區域矛盾,搞湘西、常德之分,我覺得十分可笑。

慈利山川形勝,但偏處一隅,以前覺得鮮有名人勝蹟,多少有點江山寂寥。後來翻閱縣誌,才發現歲月掩埋了許多風雅。

吳友雲:湖南慈利風雅頌

單說說這山。

去縣二里,有“燕巖”二字,中有燕子洞。有知縣詩云“燕去留空魄,雲還鎖翠陰”。

縣西北二十里,最高險,有澧陽坡,坡頂為和尚崖。我曾登此山,一覽四方遼闊。

東北有紫霞山,宋時即建清溪書院。紫霞山前,白雲覆蓋,故有白雲山。

西北有飯甑山,臨漊澧之合,嘉靖年間建月川書院。

縣東三十里有蘭山、月山。

西三十里,有金岡山、七姑山。

我父母就住在金岡山下。

慈利還稱過慈陽。

吳友雲:湖南慈利風雅頌

明萬曆縣誌稱慈利“溪山縈帶”,用詞切美。此志還記有慈陽八景。

天門曉色

星子晴輝

羊適樵歸

鴛洲漁唱

官家煙樹

秀峰霞樓

兔座松泉

燕巖蘿月

現在這些地方,雖經歲月消磨,有的已面目全非,但有的依舊是美麗的風景。

鴛鴦洲,與瑟琶洲隔水相望,現在仍美麗如畫。

我在這本縣誌查到了天門山的來歷。“263年(三國時),零陽山裂,有巖壁立如門,高三百丈。後置天門郡。”

萬曆慈利縣誌是部很重要的志書,因為這以前的縣誌我沒見過。很多我熟悉而親切的地名,在這部書裡就有記載。比如

戴(靆)雲山

烏龍山

蕖蓉山

崇山

道人山

星子山

和尚崖

澧陽坡

茅花嶺

還有溪,比如界溪(且註明與石門分界)

九溪

團巖溪

古洞溪

宜衝溪

仙人溪

索溪(可見索溪峪不是後人的取名)

甚至記錄了很多橋,

零溪橋

鯉魚橋

觀音橋

永安橋

團溪橋

象兒橋

這些地名延用至今,它們是世間滄桑的見證者,每經過這些地方,我常常泛起思古的幽情。

這部志書還記載了很多有意思的事情。比如芹菜,說“《爾雅》謂之楚葵,生水中者不宜食”。這說明芹菜可能原產於楚地,另外現在人們喜歡吃的水芹菜,古人認為不宜食。

還是蘭,縣誌引用了黃山谷(黃庭堅)的話,

“一干一花而香有餘者為蘭,一干七八花而香不足者為蕙。”

還說茄子,又名落蘇。

清康熙縣誌稱慈利

“山有騎龍道人之崒嵂,

川有漊溪澧水之浩漾,

洲有芙蓉鴛鴦之佳麗。”

錄李白詩云,“山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

李白此詩應該是寫黟縣風物的,原詩為“地多靈草木,人尚古衣冠。”似乎與慈利無關。

嘉慶縣誌錄有漢時馬援的文字,“滔滔武溪一何深,鳥飛不渡,獸不敢臨。”是否寫的慈利,也當存疑。後來的縣誌就刪去了。

但嘉慶志有很多有趣的記載,比如疆域,詳記慈利“南至省城620裡,北至湖廣武昌一千餘里,東北至京師三千一百一十五里。”

嘉慶志首次在地圖中標註琵琶洲地名,並將五雷山排在山川之首,且詳記百丈峽,稱其“石高千仞,真天下奇觀也。”

那時的文人已經看到了今武陵源景區的旅遊價值。

此志還解釋了慈利縣名的來由,“秦置郡縣,始名慈姑。”

吳友雲:湖南慈利風雅頌

何以名慈姑?錄元稹詩“小片慈姑白白香“,原來慈姑是一種植物,以此為縣名,”猶沅州以芷名縣,黃州以梅名縣之意云爾。“

然則後來又為何改為慈利?因盛產金礦,據嶽州舊志雲,稱之為”銀澧金慈“,所謂山川之利也。

同治縣誌,始載宸翰為卷首。記載歷朝皇帝關於慈利的批示。我看大多與慈利關聯也不大。

同治志與前志比,內容更為詳盡。

光緒縣誌,更是詳盡得有些過於。但大量的圖表,明顯看出已受西學影響,很有價值。

從光緒志看出,慈利出現了大量的新式學校。主編吳恭享還洋洋自得記述了自己講學的事蹟,其中還提到了近代名人杜心五,吳在記述中稱其為門人。(待續)

TAG: 慈利縣誌慈姑張家界武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