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明之“目”四窗巖

四明之“目”四窗巖

四窗巖,以奇洞絕壁和幽谷的完美組合而聞名古今。古稱石窗、四望山和四明山,地處四明山脈中段大俞山上,位於餘姚大嵐鎮華山村,是四明山脈名稱的由來。

四窗巖作為山脈名最早的歷史記載,為東晉孫綽在永嘉太守任上作的《遊天台山賦》,“涉海則有方丈蓬萊,登陸則有四明天台”。題中把四明歸到天台,文中又分列。孫綽與許詢是會稽同鄉好友,又同為玄言詩的代表人物,今在四明山區仍有許詢的傳說。東晉至劉宋時期,大臣謝靈運作的《山居賦》,是一部地方誌,將天台山與四明山區分開來,又指四窗巖,“四明,方石四面自然開窗也”。

唐李白的《早望海霞邊》“四明三千里,朝起赤城霞”,赤城山在天台縣,屬天台山。他把天台歸到四明,說明那時的四明山名氣大過天台山。

738年,唐王朝析越州東,另建明州,得名源於四明山。由此可見,四窗巖與四明山的聯絡,有歷史傳承和群眾基礎。官方對於四明山名稱的正式釋出,時間肯定更早。今四窗巖的一些介紹中,強調劉長卿及其詩的推介作用,實為誤傳。劉長卿是安徽人,曾出任蘇州下長洲縣尉,官至隨州刺史,作有《遊四窗巖》詩,“玲瓏開戶牖,落落明四目”。但比前三者時間晚,社會地位低,只是起到錦上添花與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明之“目”四窗巖

四窗景色美,名人佳詩多。昔有四明山九題詩,詠吟“石窗、過雲、雲南、雲北、鹿亭、樊榭、潺湲洞、青欞子、鞠侯”等四明山九個景點,四窗巖列首位。作者有唐代陸龜蒙、皮日休,至清代的黃宗羲、高士奇等眾多詩人。其中唐皮日休《石窗》詩:“窗開自真宰,四繞見蒼崖。苔染渾成綺,雲漫便當紗。欞中空吐月,扉際不扃霞。來會通何處,應連玉女家”,向我們展示的四窗巖,地處懸崖絕壁,天生四洞似窗戶,晝見陽光,夜透月光,清新幽靜,還連著桃花源裡仙女家。他的描寫虛實相間、空靈縹緲,詩風夢幻逼真、活潑浪漫。同時還有單寫四窗巖的古詩,也不乏經典佳作,如明代進士、漕運總督張瓚《四明山》的詩:“七十峰巒起碧空,巍然石頂四窗通。光分日月玲瓏處,氣吐煙雲遠近中”,遠景宏偉,近景壯麗,氣勢磅礴,一氣呵成。

四明之“目”四窗巖

今天四窗巖,雖無古詩文中那樣宏偉、壯麗,但仍覺得恬靜、險峻。它位於半山腰,登攀處坡度較陡,上有一塊未知多長、高五六十米的巨型大絕壁,朝西南方外撲突兀。下有四洞,東側單洞較小,西側三洞相連,其中第二個較高大,人可站可行;在那望遠景,山如眉峰聚,披翠比肩行,逶迤起伏,寂寞高遠;觀近處,高聳險要,似乎伸手觸白雲,仰頭吻陽光;俯瞰谷底,林竹茂盛,不見溪流,顯得幽深神秘。在洞裡上不見天,下不察地,徒望空谷曠野。

四窗巖位於大俞山上,古時與其西側的丹山赤水相映生輝。史記大巖下村西溪北,有一二百米長的紅色巖壁,平板直立,在陽光照射與紅巖的輝映下,溪水泛起了紅光,似殺羊血濺巖壁而染紅,山民俗稱“殺羊巖”, 文人稚稱 “丹山赤水”。考察為紅砂岩,屬沉積岩。因劈山取石作建材,巨幅紅巖與其“赤水”,隨之消失了。

四窗巖的出名,也許與傳說和故事有關。相傳東漢明帝永平五年間,有剡縣(今嵊州市)劉晨、阮肇東入天台山採藥,在深山老林遇二美女,結為夫妻。悠閒生活半年後,想家心切,辭別回鄉,見子孫已傳七代,熟悉的親人已過世,欲再回桃源仙窟,不想迷路難遂。此傳說,古詩文有留述。唐朝曹唐《劉阮洞中遇仙子》詩云:“天和樹色靄蒼蒼,霞重嵐深路渺茫,雲實滿山無鳥雀,水聲沿澗有笙簧。碧紗洞裡乾坤坦,紅樹枝前日月長,願得花間有人出,不令仙犬吠劉郎”。北宋李昉等編輯的《太平廣記》、南宋劉慶義的《幽明錄》和黃宗羲《四明山志》“靈蹟篇”中均有記載。明朝張瓚也雲,“自從劉阮遊仙後,溪上桃花幾度紅”。

四明之“目”四窗巖

四窗巖的出名,還與地形位置有關。其地處海拔五百米左右的大嵐臺地與海抜六七百米的羅成山臺地之間,東臨四明山區最長的大溪,西連四明山脈的主脊,四周懸崖峭壁、峽谷碧溪,山頂開闊,起伏不大。而四明山與寧紹平原相擁,兩者的海拔差,導致不同的自然景觀,“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是它的寫照。同時經濟發達與人文繁華的寧紹平原,促進了四明山區開發和四窗巖美景傳播。

四窗巖的出名,源於巖性及其組合。其上下層不同,上為沉積岩的砂礫岩,下為火成岩中的一種岩石,是上層砂礫巨巖橫臥在下層基岩上。砂礫岩受到外力作用,形成了絕壁與洞穴,為丹霞地貌景觀之一。當地傳說:“過去第二洞高又深,可容40餘人,洞內可聚會,可煮食。”而今估計第二洞高2米左右,深約3米,寬約20米,可容10餘人。前後對比,原來的上層岩石,應外撲懸挑點,下層支撐的岩石,也應寬厚些。大巖下自然村的得名,與四窗巖外撲的巨巖有關。據黃宗羲《四明山志》“四窗巖”雲“石室中界三石,分一室而為四”。故推斷清初前,四洞相通,如一堵牆上開了四扇窗,相信那時仍處壯年期。現在看到的是一個老年的洞穴,但仍不失險峻幽美。

四窗巖是四明之目,天地之作,那裡有自然之謎、人文之美,可在“洞中問日月,何人能成仙”,值得去登遊尋幽、去發現分享。(照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四明之“目”四窗巖

(一審:顧瑋 二審:龔紅雅 三審:湯丹文 終審:王存政)

TAG: 窗巖四明山四明天台山四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