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白沙文化的三個紮紮實實記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

婺城白沙文化的三個紮紮實實記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

婺城白沙文化的三個紮紮實實記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

婺城白沙文化的三個紮紮實實記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

記者梁亞偉、範卓崢、唐豔霞、張苑

婺城白沙文化的挖掘和研究,從本世紀初被部分有識之士關注,至今已近20年,它從被少數人賞識,到被廣大民眾認可,經歷了一個由淺入深,由表及裡的過程,由此也達到了從數量到質量上的飛躍

近期,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在“婺城釋出”平臺持續更新。目前為止,全片共八集已全部完成推送。該系列片在婺城內外引起了較大反響,也由此引發了全社會對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持續不斷地關注和熱議。

年輕幹部頻頻點贊《白沙溪》,講述他們心中的『幸福河』

“我們會進一步做實‘水文章’,幫助全區中小學生深入瞭解白沙溪。”

——區科協辦公室主任程蕾

2020年,當白沙溪三十六堰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時,婺城區科協正在積極組織開展婺城水資源文化科普。經過實地調研,程蕾發現,婺城自然風景獨特、文化底蘊豐厚,在家門口就享有譽滿世界的人文風景線,讓她備感自豪。如今,在觀看了《白沙溪》後,更引發了她內心的強烈共鳴。

“白沙溪綿延千年,盡心護佑兩岸百姓安寧。作為婺城建設者,我也將繼續做好本職工作,讓腳下這片希望的熱土,透過自己的努力變得越來越好。”程蕾表示,2021年,區科協將與市級院士專家工作站進行科普合作,採用生動有趣的方式,進一步做實水文章,幫助全區中小學生們更加深入地瞭解身邊的白沙溪。

“要儘可能發掘兩岸風土人情,實現經濟效益與自然景緻的和諧共生。”——區衛健局科員張煜凱

“白沙溪沒有長江、黃河的波濤洶湧,也沒有小江、小溪的纏纏綿綿,它更像是霧,永遠在變化中。”區衛健局科員張煜凱曾在白龍橋鎮履職兩年,彼時,剛剛走出大學校園,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一度讓他難以適應。秋日裡的白沙溪,輕輕叩醒了他兒時的家鄉記憶,成為了新入職幹部的思鄉慰藉。

張煜凱說,水草豐沛時,白沙溪兩岸流水潺潺,偶有白鷺點綴。枯水期時,又會煥發出秋日獨有的含蓄與靜謐。伴隨著四季更替,白沙溪的觀賞性也變化分明,因為流經不少鄉鎮,在他的心目中,它更像是金華小範圍內的一條“水上絲綢之路”。張煜凱希望,白沙溪能在今後的保護與開發中,儘可能地展現兩岸的風土人情,實現經濟效益與自然景緻的和諧共生。

“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與希望,我看到幸福城的美好畫卷正徐徐鋪開。”——婺城區選調生謝超亞

“你看白沙溪水一路歡歌,恍若回到童年”,去年8月,謝超亞在《親愛的婺城親愛的你》歌謠中與白沙溪初遇。到底是怎樣一條溪流,竟能有如此大的能量與厚度孕育一切,生生不息?在觀看了《白沙溪》後,她漸漸找到了答案。

謝超亞說,在安地鎮,同樣有這樣一條富有靈氣的溪流——梅溪,這條溪流與安地人民血脈相連,每年十月桂花飄香,吸引市內外無數遊客前往觀賞。“有水的地方就有生命、活力與希望,在白沙溪與梅溪的溪水叮咚中,我看到的是百姓富庶、人民安居、民生和諧,一座幸福之城的美好畫卷正徐徐鋪開”。

書法藝術家深情揮毫添彩“白沙八景”

上世紀70年代初,在讓長中學參加金華縣教學改革小分隊時,陳老第一次遇見了白沙溪。課餘時間,陳老和朋友來到白龍橋的堰壩上游玩,看見清澈的白沙溪緩緩流淌,在堰壩上激起朵朵浪花,讓他覺得這裡山清水秀、詩情畫意。那時的堰壩和河流雖未經修飾,但古樸的風貌在陳老內心蕩漾開了。這之後很多年,陳老總是與白沙溪結緣,從始於她的“顏值”,到忠於她的“品質”,陳老一直在探尋一種形式去表達內心,歌頌白沙溪。書法,便成了他與白沙八景融合的開端。

如果說,書法是陳老表達情感的手段,那麼白沙溪則是陳老精神世界的歸宿之一。

在婺城區人大工作的時候,白沙溪第二次撥動了陳老的心絃。每一年人代會上,都會有議案涉及我們應珍惜水源,因為婺城山區人民為保護沙畈水庫水源做了很大的犧牲。他們種植樹木,停止圈養牲畜,只為全市人民都能喝上白沙溪那甘甜的“乳汁”。受議案啟發,陳老開始思考如何以自己的綿薄之力,報答養育婺城兒女乃至金華兒女的白沙母親河。

直到去年“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躋身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今年春節期間大型電視散文系列片《白沙溪》的播出,陳老感受到中國傳統的書畫藝術與白沙溪十分契合,所以他開始著筆以書法的形式為白沙八景題字。陳老揮毫的白沙八景以行草書為主調,運筆疾澀和諧、張弛有度、翰逸神飛、遒勁老辣,在飛白中表現澗道雄關似的驚險,在洇墨中留下鐵店遺韻似的厚重。

對於陳軼超老先生而言,我們與白沙溪,是一個雙向互動的關係。白沙溪養育我們成長,我們保護白沙溪,並在文化和精神層面賦予它新的生命。書法創作僅僅只是一個開端,下一步,陳老還準備以詩歌和繪畫的形式,多角度、多維度展現白沙八景的文化魅力,讓白沙溪這張婺城“金名片”更加熠熠生輝。

一泓白沙溪水穿越千年、激盪古今。文化能夠成為一種符號,在歷史大浪淘沙中依然被世人銘記,除了自身蘊含著的自然景觀與濃厚的人文精神,也離不開兩岸人們對其的解讀和傳頌。從養育兩岸兒女的母親河,到成為兩岸百姓因其富庶、為其歌頌的幸福河,再到當代婺城兒女創作靈感來源的人文河,具有1800多年曆史的白沙溪已成為文化的象徵。

《白沙溪》已成沿岸村民推介家鄉的“金名片”

看江山如畫,聽歲月如歌,品鄉情如酒。《白沙溪》以藝術的鏡頭展現白沙溪兩岸繁衍生息的農耕文化、治水文化、非遺文化等地方文化的起承轉合,用人文的視角解讀綠水青山下的幸福密碼。而對於沿岸的村民來說,系列片將他們的生活真實地展現在了影片裡,透過鏡頭,他們覺得自己置身其中。

“拍的都是我們平時能感受到的東西,很親切。”崔汝尚是白沙溪沿岸新昌橋村人,對於白沙溪有著特殊的感情,“我們都是喝著白沙溪水長大的,對於這條溪,我們都有著很深的感情。”由於在《白沙溪》系列片中找到了共鳴,新昌橋村裡有很多村民和崔汝尚一樣,從大年初一第一集播出後,就開始了每天“追劇”。

“農耕文化向來是我們農民的根,系列片講述了我們農民自己的文化。”從村民們的描述中可以看出系列片對於農耕文化的生動體現。“白沙三十有六堰,春水平分夜漲流,每歲田禾無旱日,此鄉農事有餘秋。”《白沙溪》第三集講述的是白沙古堰,在這些堰壩中,新昌橋村範圍內就佔了三個,至今仍發揮著灌溉農田的作用,其中,洞山堰更是“滋潤”了周邊三千多畝農田。“很美,我們說不出來的情感,短片裡都表現出來了。”新昌橋村民們認為,短片細緻地展現了農民對於白沙古堰的感情,體現了農民對農耕農作的特殊情感。

“山坡上,茂盛的植被把層層疊疊的窯器掩蓋得蹤影難覓。彷彿當年挑水和泥,爐火熊熊的勞作場景,只是出現在一場久遠的夢幻之中。”位於琅琊鎮的鐵店窯址,隨著《白沙溪》的熱播再一次活躍在大眾視野裡,也撥動了鐵店村村民的心。

在觀看了《白沙溪》第五集鐵店遺韻後,鐵店村村民在心裡種下了文化的根。“自豪感油然而生,《白沙溪》已經是我們向外界介紹我們村莊的‘金名片’了!”村民們紛紛表示,在短片中看到了熟悉的場景,熟悉的窯文化,並真真切切地覺得自己就是文化的創造者、傳播者,自豪之情不覺湧上心頭。

悠悠“白沙水”淌進“琅琅課堂”

婺城區羅店小學不斷挖掘白沙溪文化生命史、文化史、奮鬥史、創新史,將這些豐沛的精神給養以生動的形式呈現在孩子們面前,融入孩子們的校園生活,並以此促進白沙溪文化持續煥發生機與活力,繼續流淌美好與幸福。

該校老師章歡華說:“《白沙溪》這部片子深深吸引了我。白沙溪是自然界的溪流,更是人文的長河。影片裡表現出的溪兩岸人們社會生活的變遷,為我們教育孩子提供了非常鮮活的現實素材。”

該校老師範雅瑢說:“看完以後,我覺得白沙溪更是一種精神的力量。相信在對白沙溪的全方位保護利用之下,歷久彌新的白沙溪文化和白沙三十六堰將不斷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為婺城‘文化名城’建設添磚加瓦。”

在婺城區,各中小學校紛紛立足學生對應發展階段的特點,總結並提煉白沙溪文化中的亮點,藉此豐富孩子們的新學期課堂內容。

婺城小學白沙校區依白沙溪而建,取白沙得名。一汪澄澈的白沙水緩緩流淌,穿過村莊,淌過校園。新學期伊始,白沙溪水便流進了孩子們的科學課堂。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從白沙溪裡取來水樣,用PH試紙檢測溪水的酸鹼度,由此認識了生活中的酸和鹼,瞭解酸和鹼的特性。

走進金華實驗中學,一條蜿蜒的迴廊上,詳細地展陳了有關白沙三十六堰以及“文臺治水”的故事,將軍隱退,英雄復出,壘石鑄堰,滄海桑田……允公允能,工匠精神,創造諸如此類的精神無不激勵著該校這些即將成為現代工匠的學子們勵精圖強,成長成才。

白沙溪文化源遠流長,白沙溪水包羅永珍。鄉情因感動而生,一段鄉情鄉戀鼓舞著婺城人共同回望歷史,瞻仰先賢,瞭解白沙,走進白沙。如何讓白沙溪融入孩子們的課堂,將一段鄉情種進孩子們的心裡,將是婺城區各校老師們持續探討的話題。

TAG: 白沙婺城陳老文化系列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