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大名(11)——村落之龍王廟鎮

話說大名(11)——村落之龍王廟鎮

天神曰靈,地神曰祇(qí)。

龍王,是道教神祇之一。大龍王有四位,掌管四方之海,稱四海龍王。小的龍王可以存在於一切水域中。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人們認為龍王可以掌管人間雨水,因此,在水旱災害較多的地區常被建廟供奉。

我們縣的龍王廟鎮是什麼來頭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龍王廟鎮位於大名縣偏東南部,鎮政府駐龍王廟三村,距縣城9。6千米。南與河南省南樂縣接壤,東與埝頭鄉、縣林場、孫甘店鎮為鄰,北與金灘鎮相接,西北與大街鎮、正西與舊治鄉毗鄰,成為冀豫兩省交界的黃金帶。轄區面積58平方千米,2010年轄27個行政村,13267戶55065人,耕地54655畝。據《大名縣誌》記載:“城東南18裡處有一個三角潭,方圓百畝,久而不涸,以為龍湫,建龍王廟於其上,後人定居,故名‘龍王廟’。”此地古為水陸碼頭,商賈雲集之地,群眾具有濃厚的經商意識,為大名早期集市名鎮,1984年4月改為建制鎮。1996年2月,趙站鄉併入龍王廟鎮。該鎮地處黃河故道,土壤以沙土、沙壤土為主,故道多、沙丘多,宜林地面積大。全鎮有林地9580畝,改善了生態環境,昔日沙隨風走的現象一去不復返。

東木堤,相傳古時黃河在此決口,人們運來木樁、門板堵住決口,形成一段木堤。後有人遷於此地定居,故取村名木堤。後分東、西兩村。因該村在東,故稱東木堤。西木堤,村名來歷同東木堤村。

雙廟村,明代初期有一戶人家從山東小興州遷於木堤村南,時稱前木堤。明中期,該村張崇公在朝居二品官,因村東有兩座大廟,將村名改為雙廟村。

北張村,村名來歷不詳。與河南省南樂縣南張村僅一路之隔,該村在路北,屬河北省,當地有“一路隔兩省”之說。

西範堤,早年因村址坐落於舊黃河殘堤上,老戶人家多姓範,故取村名為範勝堤,簡化為範堤。後分為東、中、西三個村。該村在西部,故稱西範堤。中範堤、東範堤,村名來歷同西範堤。

西高村,相傳明代有高姓遷於此地定居,後漸成村落,取名為高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村中心的玉皇廟為界,分為東、西兩村。該村在西部,故稱西高村。東高村,村名來歷同西高村。

石槽坊,相傳漢代村東有一座廟,廟前有一口井,井兩邊各有一個大石槽。劉秀被王莽兵所追路過此地時,曾用井水和石槽飲馬。劉秀稱帝后,村民引以為榮,取村名為石槽坊。

三角店,村名來歷有二。一說村裡有一處古蓮花池,池內常年積水,形若一個大三角,舊名三角澱,後“澱”演變為“店”。一說歷史上該村曾有三家人分別在東、西、南三處開設飯店,故有三角店之稱。

鄭村,村名來歷不詳。

龍王廟一村,據民國23年(1934)《大名縣誌》記載:“城東南18裡處有一個三角潭,方圓百畝,久而不涸,以為龍湫,建龍王廟於其上,後人定居,故名龍王廟。”後因村大人多,按自南至北順序,分為一、二、三、四村。該村在最南部,為龍王廟一村。龍王廟二村、三村、四村,村名來歷同龍王廟一村。

甘莊,相傳甘姓遷於此地定居最早,故名甘莊。

東曹口,明代嘉靖年間,此地開有官渠,時稱飲牛口。因歷史上曹姓為該村大戶,又臨近大道口,故改村名為曹道口,後簡化為曹口。1948年分為東、西兩村,因該村在東部,故稱東曹口。西曹口,村名來歷同東曹口村。

花二莊,相傳早年村民多姓霍,時稱“霍兒莊”,後演變為花二莊。

趙站前街,因該村緊靠衛河東岸,歷史上為水路交通的一個站點,加上村民多姓趙,故名趙站後因村大,分為趙站前街、冀家拐、寨裡三個村。

冀拐村,因此處原為趙站一條小街,村民多姓冀,故稱冀家拐,簡稱為冀拐。

寨裡村,因地處趙站東部和北部,故稱寨裡。

小王莊,因歷史上村小,村民多姓王,故稱小王莊,也稱王莊。

東苑灣,因歷史上村民苑姓較多,又位於衛河東岸拐彎處,故稱苑灣。後分為東、西兩個村,該村在東部,故稱東苑灣村。西苑灣,村名來歷同東苑灣村。新苑灣,1979年衛河開挖時,西苑灣部分村民遷移至衛河以西建村,取名為新苑灣。

TAG: 村名龍王廟該村故稱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