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去坐地鐵7號線,保你有不一樣的感覺……

12月28日,京城開通兩條軌道交通線路,即7號線東延和八通線南延。其中7號線東延西起焦化廠站,東至環球度假區站,全長16。6公里,共有9座新車站(環球度假區站暫緩開通),且每一座車站的命名及所在地各有歷史淵源……

1、黃廠站|因清代火藥廠而得名

看完這篇,去坐地鐵7號線,保你有不一樣的感覺……

黃廠站位於朝陽區南部,黃廠路東側,因黃廠村得站名。該村東與孟家屯毗連,西鄰孛羅營,南隔蕭太后河與水牛房相望,北界白鹿司,為豆各莊鄉所轄村。

據《北京市朝陽區地名志》載:“該村周圍原為鹽鹼、低窪的荒地。村民從鹽鹼中提煉硝加工火藥,形成生產作坊,又因火藥為黃色,故作坊名為黃廠,村名亦沿用。”

據傳清代此地已有生產火藥的作坊,稱“火藥廠”,也稱“黃藥廠”,簡稱“黃廠”。民國時當局嚴禁私人加工火藥,火藥廠相繼關閉,村民另謀生路,但“黃廠”作為地名被沿用下來。村域為雜湊狀,曾有77個姓氏,楊、李姓居多。因地處平原地帶,地下水源豐沛,村域經濟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該村於2009年拆遷。

2、萬盛西站|緊鄰大稿村“稿”為稻麥稈之意

萬盛西站位於通州區西部,萬盛南街與通馬路交會處,此站緊鄰梨園鎮大稿村。

據《北京市通縣地名志》載:“大稿明代已成村,張、王、李、趙、邢五姓相繼至此定居,在乾枯的草地開荒種地,故曾名槁村;後因土地肥沃,精心耕作,所種稻麥稈粗苗壯,由於稻麥稈子謂之稿,故稱稿村。清初圈地至此,先後在村子周圍設南、北場院和投充人(失去土地的漢人)居住地。1946年撤銷警區建鄉時,東南一部分形成單獨聚落,且小,而名小稿村,此村為大,改稱今名。”

明代村民企盼富裕發財且講究鄰里義氣,故於原村東口建關帝廟。清代重修,為坐南朝北二進院落。清末民初,此處曾為天主教活動場所。1941年部分殿宇曾闢作本村初級小學(一到四年級)校舍,1949年以後發展為完全小學(一到六年級),遂拆改古代建築,到1983年僅餘前殿等。多年前舊村改造中,該廟得以修葺。

3、群芳站|明代曾有馬王廟

看完這篇,去坐地鐵7號線,保你有不一樣的感覺……

群芳站位於通州區西部,群芳南街與規劃將軍府東一路交叉口處,緊鄰梨園鎮東小馬莊村。

小馬莊也稱東小馬莊,東鄰樓子莊,西鄰大馬莊,村落呈矩形,主街兩條呈十字狀。明代已成村,明景泰年間,官府規定順天府農民代官養馬,因繫馬戶居此,形成聚落後,故曾名“馬家莊”。清代因聚落較小,為別於村西馬家莊而名“小馬家莊”,1936年前後改稱“東小馬莊”,與西小馬家莊相對應。

歷史上該村有一座馬神廟,是明代在此養馬者為保佑馬匹平安健壯而建。馬神即傳說中的馬王,是大牲畜的保護神。據傳該廟只有三小間,並設有院牆,建於景泰年間,廟的正中有泥塑坐姿馬神一尊,兩側為泥塑水神和草神,馬神前塑兩侍衛。牆壁上繪有“拋線圖,賜草醫病圖,曬袍圖,降龍伏波圖,飼馬和牧馬圖,天馬行空,龍馬馱書”等壁畫。廟前為山門,左右各置飲馬槽一個。明末該廟廢棄,如今已無蹤跡可尋。

多年前城市建設時,於此建成東西走向街道,西起九德路,東至張採路,因地處群芳園住宅區南側而稱“群芳南街”。

4、高樓金站|取三村之名各一字得名

看完這篇,去坐地鐵7號線,保你有不一樣的感覺……

高樓金站位於通州區中部偏西,群芳南街與頤瑞中一路交會處。

據《北京市通縣地名志》載:“高樓金清代已成村,村民由高麗莊遷此,形成東、西兩個小聚落,因西南近高麗莊,而名小高麗莊,習稱東小高麗莊、西小高麗莊;高麗莊則改稱大高麗莊;1946年撤銷建鄉時,村公所設此,轄花莊、金莊、樓子莊、小高麗莊4個自然村,簡稱高樓金,成為村名,而小高麗莊之名被取代。”

該村東南鄰花莊,西北近金莊,北臨樓子莊,聚落由兩部分組成。1983年7月設高樓金村委會,屬梨園鎮。這一地帶緊鄰蕭太后河,地勢平坦,水源豐沛,歷史上以蔬菜種植為主,兼有糧食作物和果木生產。2011年舊村拆遷後,村民遷入新建的高樓金第小區。

5、郎辛莊站|因寓意先輩艱辛開創得名

郎辛莊站位於朝陽區南部,萬通路西段,緊鄰郎辛莊。

據《朝陽文史》載:郎辛莊東鄰黑莊戶,西臨孟家屯,北接東馬各莊,成村於明天啟二年(1622年),原為郎各莊的一部分,後因人口繁衍聚落擴大,單獨成村,1957年至1958年曾與郎各莊合併,稱“二郎莊”,後又分開,村名以先輩篳路藍縷,開啟山林的艱辛開創為寓意,故名“辛莊”,逐變成“郎辛莊”。清末歸直隸省順天府通州管轄,1946年劃歸河北省通縣,1957年劃歸北京市朝陽區。

該村呈集團型,略顯“凸”字形佈局。早有代、王、薛三姓在此地定居,後有山東難民、山西鹽商落戶在此。村域地勢平坦,四周溝渠密佈,水源豐沛,歷史上稻麥輪作,以種植水稻為主,曾為京城東南部水稻主產區。

6、黑莊戶站|曾為慈禧太后養殖金魚

黑莊戶站位於朝陽區東南部,萬通路與雙橋西路交會處。該村東界四合莊,西鄰郎各莊,西南連小魯店,北接萬子營,明代天啟年間成村,因最初在此定居者所建居室為低矮的窩棚,一半在地上,一半在地下,裡面黑乎乎的,俗稱“黑窩”,形成聚落後稱“黑莊窩”,1989年定名為“黑莊戶”。

該村清代屬直隸省通州,民國時屬河北省通縣,1958年9月歸北京市朝陽區雙橋公社。村落為集團型,主街呈東西向,有118個姓氏,以王、張、郭、陳、趙姓氏居多,有漢、回、滿、蒙等民族。村域地勢低窪,自清朝以來當地有養殖池魚的傳統。據傳光緒年間村裡有兩戶人家專為宮廷養殖金魚,慈禧太后每年要在頤和園排雲殿前臨湖碼頭放生,而所放生之魚,便來自京東黑莊戶。

7、萬盛東站|鄰大馬莊村 明代養馬為業

看完這篇,去坐地鐵7號線,保你有不一樣的感覺……

萬盛東站位於通州區萬盛南街與九棵樹中路交叉路口,緊鄰梨園鎮大馬莊村。

據《北京市通縣地名志》載:“大馬莊明代已成村,明景泰年間,官府規定順天府農民代官養馬,時稱馬戶,先後在此地東西形成大小三個聚落,為官府養馬,此位於中,時稱馬家莊。清代因其聚落較大而稱大馬莊,以示與東、西馬家莊相別。1949年後簡稱今名。另一說,為馬姓首居於此而名。”

此地北鄰北運河,歷史上牧草豐盛,宜於牲畜飼養。明代實行馬政,養馬即成為百姓的重要義務,故有來自通州的人家在此設馬廄,為官府飼養馬匹,俗稱馬戶。他們不僅要保證馬的健壯,而且要完成“孳息之額”。明末馬政制度廢棄,遂成聚落,民國時成為較大的村落,東與魏家墳隔路相望,北臨公莊,村域呈矩形,主街兩條呈十字形。

8、花莊站|臨近花莊村 因“花”姓得名

看完這篇,去坐地鐵7號線,保你有不一樣的感覺……

花莊站位於通州區中部偏西,東六環路西側,與八通線換乘站。車站緊鄰梨園鎮花莊村。

據《北京市通縣地名志》載:花莊“在蕭太后河北側,張(家灣)鳳(河營)公路之西。東與張家灣鎮周莊相鄰,聚落呈矩形,東西主街一條與張鳳公路相通。清代已成村。花姓首至此地定居建村,因姓而名花家村,1936年前後簡稱今名。”

據《百家姓》注:花姓“系出華氏,古無花字,通作華,後專用花為花草之花,故華姓亦有改為花姓者。”清代《說文解字·華注》:花字“起於北朝前此書中花字,出於後人所改。”唐朝以前,有華姓人以其與花字通用,自改為花姓。

花莊村地處京城東南部,地勢平坦,水源豐沛,歷史上以農業生產為主。

9、環球度假區站|曾為大高力莊 唐代東征高麗得名

環球度假區站位於通州區中西部,京哈高速和東六環路交會處西北部。此地實名大高力莊,其得名與唐代東征高麗(今朝鮮)有關。

據《通州史話》載:唐貞觀十九年(645年)四月,太宗李世民為保境安邊,在幽州城南誓師後,東征處於戰亂的高麗。在戰爭中,生俘高麗民眾一萬四千口,先於十月帶回幽州城中,然後分散幽州各地居住,建村耕織。今張家灣鎮西部一望平川,且有河道穿流,適於開墾屯居,所以一些被俘的高麗人指令到這裡居住耕墾,並以民族之名稱“高麗莊”,明代成化年間諧音為“高力莊”。清代初期實行“圈地”政策,在本莊之北另立一莊,傭人耕種,漸成一村,與原村同名,為有所區別,以村落大小而稱“大高力莊”和“小高力莊”。2012年大高力莊實施拆遷,規劃為通州旅遊區用地。

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 白繼開作者 戶力平

編輯:周文麗 白杏珏

流程編輯:吳越

TAG: 高麗莊聚落黃廠該村萬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