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軹城|作者: 劉道敏

老家軹城|作者: 劉道敏

城南鄉的人有個習慣,當別人問老家是哪的,不管是不是軹城村的,大都會這麼回答,我老家是軹城的!而我的老家是真的在軹城。

據史書和清代《濟源縣誌》記載: 軹城春秋時期為軹國,秦置設軹縣。“軹”,是一個非常冷僻的漢字,據《現代漢語辭典》解釋,軹是指古代馬車上車軸的末端。這座古村為什麼會以“軹”命名呢?還有一段歷史故事。

故事發生在公元前635年,位於濟源市西南方向的承留曲陽一帶,就是古城陽樊的遺址。當時,因晉文公勤王有功,周天子便將濟源一帶的原國、陽樊分封給了晉文公。當晉文公率領軍隊準備接收城池時,性格剛烈的陽樊人堅閉城門,準備誓死抵抗。當時,陽樊太守蒼葛只願意交出土地,而不願意交出民眾,在這種情況下,晉文公答應了他的要求。

就這樣,蒼葛帶著陽樊的百姓,一直退出20裡以外,在今天的軹城駐紮下來。他們擔心晉文公會改變主意追來攻打,於是,想出了一個防禦的辦法:用戰車列衛,車與車相依,軹與軹相連,當作臨時的防護屏障,繼而築土為城,這就是老家軹城的由來。

老家,提筆寫下二字,眼眶瞬間溼潤。想起唐代邊塞詩人岑參所寫的親切質樸的思鄉名句“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心似乎一下子就飛回了故鄉。坐落在軹國之中,黃河北岸,一個有著2000多年曆史的村莊,古老而滄桑,這便是我的老家西軹城。村裡千年形成的自然佈局,美觀而和諧,縱橫交錯的街道東高西低,南北綿延數百米,鄉風純樸厚重,溫良雅緻。明朝末年建的望陽橋,連線軹城鎮政治經濟商業中心,歷經滄桑的古城牆依然屹立在村子周圍,站立南嶺俯視全村風貌,一眼盡收美景。

記得村子東南角,高高矗立數丈高的筆尖塔氣勢非凡,威武壯觀。小時候曾經和夥伴們一起來到塔下,驚詫它如此巨大的身圍,仰視它高聳入雲的雄姿,目睹那懸掛於頂層一週的塔鈴,耳聽那風吹鈴擺發出的美妙聲響,心裡美滋滋的。可惜筆尖塔在1969年那個瘋狂的年代被毀於一旦,假如筆尖塔不被損壞能保留到現在,那是什麼樣的價值。

印象中,我村的北閣更是兒童時代戲耍撒歡的天堂。走進北閣,迎面就看見高大的古牌樓,牌樓上方懸掛著“古軹國”的匾額。聽村裡上了年紀的人講,北閣就是當年古軹國北城門。跨過樓洞漸入佳境,十多米高的北閣氣勢雄偉,依水光殿,顯月華樓。城門下荷池曲徑,小橋流水叮咚,兒時的我們脫光了衣服,在溪水間戲水打鬧,陣陣歡聲笑語夾雜在叮咚的水聲之中,給我們的童年帶來無盡的歡樂。站立在高高的北閣城門樓臺上,俯看四周,青山綠水,如畫美景,盡收眼底,更是讓人心馳神往。而現在這一切,都成了塵封在心底的記憶。

從童年開始,我就喜歡到村東頭的泥土河邊玩耍。美麗的泥土河恰如一條閃爍的銀色綢帶,潺潺不息,嘩嘩流淌。橫跨在泥土河上的望陽橋秀美而堅固,古老而雄偉,連線東西,如巨龍威臥於河流之上,河水從橋下一瀉而過。說到望陽橋的來歷,聽村裡鄭用海老人講,望陽橋建於明朝末年。傳說當時西軹城一姓鄭的大戶人家,家境殷實,資產雄厚,在軹城村東北角五里處買了一兩千畝土地,有感於往來耕種不便,便岀資在泥土河上架起了一座橋,也算利己利家澤被鄉鄰吧。橋的東邊地面開闊,也沒有遮擋物,每天清晨第一縷陽光自然就照射在橋上,故人們將這座橋起名叫望陽橋。

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泥土河,波光粼粼,清澈見底。河水從望陽橋下穿流而過,拐道向東北方向流去。由於泥土河的滋潤,村北河兩岸盡是肥沃的農田。一年四季,望陽橋下不時飄來洗衣女子歡樂的笑聲。而孩子們則欣喜地看著河裡的小魚逆流而上,禁不住赤腳下河捕捉,嬉戲玩耍。

從村子岀來往南走不遠就是古軹國的城牆,城牆下是我們生產隊的耕地,也曾作為民兵打靶的場地。記憶中的古城牆八米多高,寬十米有餘,清晰可見的夯土層,是當時經過夯板壓制而成的,每個夯層兩三指厚,夯窩密密麻麻,觸控時感覺像石頭般堅硬。當時修這麼高大而又堅固的土城牆,那可是個偉大的工程啊。後來開展農業學大寨搞開山造田運動,村民們從城牆上取土造田,使古城牆遭到了嚴重損壞。前些年古城牆被列為國寶級文物,得到了保護和修繕,令人頗感欣慰。儘管古城牆經歷了2000多年的風雨侵蝕,還有一些農作物和樹木分散在城牆周圍,或多或少把古城牆覆蓋,但居高而望,城牆依舊清晰可辨。如今軹國故城內曾經恢宏的殿宇、喧鬧的街市早已煙消雲散,唯有這厚厚的土城牆仍固執地矗立著,勾勒著古城的輪廓和自己高大逶迤的剪影。

時代在發展,老家在變化,故鄉在騰飛。在黨的富民政策感召下,古軹國的遺址上瞬間崛起了一幢幢亮麗的高樓,一條條大街平坦寬廣,與市區連成了一片。村裡空閒餘地,街道兩旁綠樹成蔭,百花爭豔。風景秀麗的古軹公園猶如一面巨大的園林盆景鑲嵌在樓群綠樹中,成了人們茶餘飯後休閒娛樂的好去處。從村中穿過的東西大街,西接文昌路,東至沁園路,寬闊平直,暢通無阻。“沁園春天”對面的園林景觀,裝點了城市,又綠化了家鄉,把老家映襯得秀美典雅。氣勢如虹的二環路輕盈一躍盤上古軹大地,夜間路燈千盞,猶如給老家軹城的北邊戴上了一道閃亮的光環。

村東的泥土河沿岸生態景觀,雕欄玉砌,碧水清波,綠蔭成帶,令人心曠神怡,流連忘返。望陽橋頭兩隻雄獅鎮宅安邦,精雕細刻的六角石亭栩栩如生,古香古色。橋頭的文化廣場儼然成了鄉親們的“新聞中心”,上下五千年,東南西北中,總有聊不完的話題。

村裡新規劃的七縱八橫街道中規中矩,古色古香的西軹城黨群便民活動中心坐落在村子正中央,耀眼奪目。重回故里,映入眼簾的是一排排、一座座寬敞明亮的樓房,自來水進入千家萬戶,柏油路面整齊清潔鋪遍全村大街小巷,村容村貌煥然一新,鄉親們豐衣足食安居樂業。可那些令人懷念的古巷、古門樓、古祠堂,如今在村裡已蹤跡難覓。昔日清澈見底的淙淙小河也早已成為歷史。巍巍筆尖塔、雄偉壯觀北閣城門樓、高聳古老的疙瘩坡金鑾殿,雖已不存,但仍然留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記憶中。

故鄉日新月異,老家恍如隔世。在外四十餘年,老家,仍是我終生依戀的家園,無論時光過了多久,老家的情結根深蒂固,就像一粒種子植入了心底,生根發芽,常使我情牽桑梓,心繫故園。如今的老家,一個富裕而又美麗的軹城正在古軹大地上熠熠生輝。

老家軹城|作者: 劉道敏

作者簡介:劉道敏,筆名晚風。河南濟源退休幹部。業餘生喜歡旅遊、寫作、書法。

責編:王芳 遠岫 若谷 | 編輯:陳麗 | 圖片:網路

本文內容系原創,轉載請註明來源:“大河文學”(ID:daheliterature)

郵箱 : dahewenxue@126。com

TAG: 老家北閣陽樊古城牆望陽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