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平老故事】二十八景攬勝 作者:王甸葆

【康平老故事】二十八景攬勝 作者:王甸葆

吾鄉康平,乃遼蒙交界之境域。古邊外荒野,蒙古王旗,無邊草原,青翠接天而際。牛羊遍野,風吹草低,歷千載好陽遂成畫幅美麗。有清一朝,光緒六年,時年陽曆1880封土建縣,以“康泰平安”賦朝廷期許之意。人民勤勞,漢滿蒙齊聚。繡江山,開業績,徒雙手建家園,柳條邊外開天闢地。清末時期,縣域之內知名秀才,遴選康平八景,入志以記。歷百年風雨,舊時八景已成荒冢陳跡。逢改革開放,革故鼎新,盛世之年萬眾同心戮力,建設新康平,藍圖變美景堪稱奇蹟:臥龍湖美,遼河風光一帶旖旎……吾輩再次遴選,集有28景,景景脫於自然,人工輔就遂生美景靚麗。為鮮饗讀者、旅友,付諸筆墨,逐一以敘。

1

、雙遼相匯

東遼河與西遼河雙向長途跋涉迤邐婉轉,終於在康平境內山東屯福德店相匯,一雙姊妹河歡呼雀躍,相擁相抱至此融成一水。這是一個極具典型意義的水文地理位置,國家水利部設立的遼河零公里標樁在這裡豎起,這裡是遼河干流的真正伊始。在東西遼河相夾地帶,早年有一康平屬地小村——創業隊,田野土質肥沃,糧產豐盈,小村富裕無比,被喻為遼河灘上的一顆明珠。1985年夏秋之際,東西遼河大雨滂沱,特大洪水夾逼創業隊,由於組織得力,村民乘船安全撤出堤外,村子隨即被洪水毀滅。為紀念小村的歷史存在和往昔的輝煌,人們把該屯遺址追認為明珠屯,留有小村房屋牆框遺址,成為供人們參觀懷舊的地方。站在這裡高臺之上近觀遠眺,視野開闊,雙遼相會的情形極為分明。目視之內,平原開闊,墨綠森森的田疇沃野被兩條河道進行“丫”形分割,兩支勁流於小村左右夾進前行,滔滔相喚,再激流行進幾許,便歡歡然相擁在一起,喜極相泣的樣子,就地渦旋流轉,盤桓數度便直流南下了。此情此景,讓你一下想到了它那遙遠的目的地——恢弘闊大的渤海,生出有關人類生靈與大自然的無限想象……

2、

老樹神威

在遼河西岸腰寬背厚的國堤大壩上,一棵老柳樹傲然的矗立在壩頂之上。它以神聖不可侵犯的姿態俯視著遼河水平穩流過,彷彿這是它的職責,矚目、靜觀、察看,不怒自威的樣子,令人肅然起敬。這就是在遼北人人稱道的大神樹。

大神樹有許多傳說。史上遼河洪災頻發,每每在危急時刻,人們跪地求拜,大神樹都顯過靈,使啃咬遼河堤岸的洪水平穩退卻,保住了遼河兩岸太平無事。傳說中發洪水鬧災荒全是河妖水怪造的孽,老樹矗立年久發顯神威,震懾大河上下,功德無量,至今人們年年拜謁燒香,敬仰不跌。

東西遼河匯合後,主幹遼河經福德店下洩南流無多遠即為大神樹河段。這裡遼河兩岸視野開闊,北可望上游遼河源處河水歡暢下洩,南可目送大河寬敞,河道平穩經流。大堤內芳草萋萋夾水相生,一直向遠方延展、瀰漫開去;大堤岸側,稻田成方,林木成網,農家屋舍白牆紅瓦,景象十分誘人。踏上高高的堤岸壩頂,仰觀神樹之威嚴相貌,順望大堤內外旖旎風光,遊人飽嘗之餘,還可親耳聆聽河套人家那富有傳奇色彩的神秘傳說……

3、遼河津渡

遼河康平段渡口眾多,民間擺渡由來已久。古時清一色小木船,搖櫓、撐篙或繩索牽拉以渡;隨著時代變遷,擺渡船只逐漸擴大,現已改用特大型鋼鑄平面鐵板船,安裝馬達機動行駛,除行人外,小型轎車、中等廂貨車完全可以船載橫渡。特別是郝官屯鎮的孟家船口、兩家子鄉劉家油坊渡口、北四家子鄉泗河汀、沙坑李等,皆為擺渡最為有名的古渡口。滄桑鉅變,雖有高速公路大橋通途暢達,然入口偏遠,收費昂貴,捨近求遠多為不便,咫尺之遙何求他途?古渡口終不被近岸人家所捨棄,今渡仍很繁忙。渡口多為民間兩岸往來,早晨渡河的人稍多,正午時分人員稀少,而一到了傍晚,夕陽西下,一整天陸續過河的人們回家心切歸途正急,渡口上經常擠滿了車輛人群,大舸往返,平穩如床,擺渡漢子,脫光上衣,顯出紫紅色的肌肉塊壘,雙膀叫勁全力撐杆,以助力船體調整轉向,馬達轟鳴,穩穩前行,一旦靠岸擺好踏板,人群、機動車輛離船登岸,又一撥反向津渡者一起湧入。有時嫌平板大船緩慢,快櫓急舟也紛紛下水往來穿梭,晚渡顯得極為繁忙熱鬧。夕陽的紫暉灑滿河岸水道,波光流金耀眼,景象十分誘人。

4、青龍險灣

東西遼河發源流經上千裡,一路平原淺灘,都平平順順,沒有遇到任何險阻,不料進入康平郝官屯鎮界內,接連遇有山頭迎面阻遏。其中最險要最好看的位置要數青龍山崖頂。

青龍山遠遠橫下腰身直奔遼河,探出頭來將巨流水道拒擋,迫使遼河軀體在山頭之下打彎迴旋,形成大幅度河道彎流,就在山岩腳下。不僅如此,康平內陸三河之水匯聚一處強行在這裡入遼,山崖險峻,水汊縱橫,水草溼地更為開闊。綠草如茵圍堵山腳,萋萋艾艾無休無止。站在高高昂起的龍頭之上,俯視河道經流,猶如大腸小腸,迴環流淌,寬寬窄窄,頭緒一時梳理不清。溼地草蕩綠毯一樣在河川內鋪展開來;河道水面亮白,綢緞一般甩彎作秀,在綠毯上亮出精美的身段,主道支流銜接分明。山上涼風習習,頤神爽眼。匾石醒目,涼亭、石階、草樹野花皆風光怡人。駐足青龍山頭俯望,賞遼河美景,淋漓盡致……

5、臨濤古城

遼河古道一瀉千里。郝官屯鎮小塔子村東頭,一巨大城牆遺址清晰可見,恰如方角模框一般於遼河岸邊圈起,人工夯築痕跡顯著,經考證為遼代祺州城遺址。資料顯示,祺州城為遼國投下州城,據守遼河水道,水路交通暢達,貨物週轉便利,屬商業貿易繁榮之地。現今城牆舊址圈圍在河濱高臺之上,仍有巍然之勢,背有古塔映襯,下臨悠悠遼河之水,濤聲滾滾,悠遠綿長。遊人來此,觀古城遺蹟

6、古塔夕陽

在郝官屯鎮遼河邊上,一座遼代古塔聳立水濱西側,人稱遼河小塔子。這是遼北地上遺存最為完整的遼代建築之一,遼水之濱,青磚古塔守候岸邊,轉眼就是千年。其旁邊有一遼代州城遺址,互鑑幽古長河 。可以想見,當年州城與古塔相映對照,大遼的繁榮勝境多麼輝煌。州城譭棄,古塔猶存。每當夕陽晚照,小村炊煙四起,紫霞氤氳,塔影斜長,圓圓的紅日吻著西山脊頂,逆光而視,溫和的落日恰在塔的肩背一側,瞬間抓拍,千古一照。

7、八虎嘯天

八虎山,屬王陵山脈,為這條短小山脈的最高峰,在現今康平、法庫兩縣交界一帶,海拔447。2米,為瀋陽市最高峰。早年蒙古王爺多葬於此,風水之說在蒙漢民間早已瘋傳開來。按直線距離,此山北距博王府吉爾嘎朗150華里,南距瀋陽150華里,清初建都盛京(瀋陽),蒙古王公貴族入京進貢常走這條線路,中途在山間陵園臨時祭拜打間歇息,人們又叫它歇馬山。從地理形勢上看,出了內蒙古草原接連又是遼河平原,一馬平川當中,只有中間這一短小山脈凸顯於柳條邊外,蒙古貴族看好了這一處風水之地,在此山坳背風向陽之處建陵修墓,更有清廷大員僧格林沁疆場戰死之後,葬于山南坳中,此山名氣大顯。陵山主峰八虎山,在山脈最西端,獨立挺秀,峰高路險,盤地柱天而凌空挺舉,猶如一隻猛虎昂頭嘯對長天,陡峭峻拔,令人望而生畏。傳說陵山一帶有八隻虎,各自居守一山頭,而那隻頭領就佔據在主峰之巔,發號施令,呼風喚雨。還是僧王爺年輕的時候,領蒙古親兵,消除虎患,進山一路追趕,所有的八隻虎最後都聚守在最西面的主峰之上,眾兵登上山頂,刀劍揮舞,鐵銃齊發,可一隻虎也沒打著,八隻虎都跳入山澗摔死了,後來人們稱此峰為八虎山。有文人收入典籍,亦稱為巴爾虎山。

8、蓮山疊翠

東昇鄉善友屯村的蓮花崗,早在清代已有景點名勝之號,當時全縣八大秀才評頭品足為其取名“陵山晴雪”,躋身康平八景之一,名噪一時。因其崗嵐端挺,周圍有五座小山包,像花瓣一樣圍掩四周,形如蓮花,雪霽晴好之時,登頂瞭望,一覽雪後盛景分外妖嬈,故此有所稱謂。當今蓮花崗,陵園墓葬早已被譭棄,只有陵墓遺址留存在山巔。但山間形勝氣韻猶在,一年四季,風景曼妙無比。特別是夏初季節,周圍峰包相疊,莊田裡禾苗尚幼,一派新綠,微風襲來,綠浪浮動,恰似蓮花搖曳,翠色迷人。不僅如此,於此山顛頂位置前瞻王陵山脈,成為不可多得的最佳之點。前面平川幅遠,低窪平漫,直至山根基座之上陡然隆起大山,整個王陵山脈幽藍幽藍的盡收眼底,兩山對望,底細真切,有景中觀景之絕妙。

9、紅牆松影

柳樹屯鄉添壽莊東頭的山坡上,有一清代陵園,即那爾蘇陵園,至今儲存較為完好。陵園高牆紅漆粉刷,從坡腳正門向山坡圈圍過來,面南背北,視野開闊。紅牆內外,百多年的美人松高大俊美,亭亭玉立,遮陽映日,美觀漂亮。車從此過,奪眾人眼目,顧盼不忍移出視野。墓主人那爾蘇原為清宮廷一等侍衛,為蓮花崗陵主博彥諾謨祜之子,死後被追授“誠慎親王”諡號,傳說他因與慈禧太后有染,為家族風險所迫吞金而死,一段風流豔史被瘋傳至今,更增加了遊人的興味;弔古追思者留戀往返,百般查證,破解當年宮廷豔史之謎,遂使人文意蘊更加濃厚。

10、風車搖雲

風車一轉,金銀百萬。風力發電建設,遍及康平的山山嶺嶺,在為全縣帶來環保電能和財富的同時,也為康平大地架設了一道靚麗的景觀。風車電塔高大耀眼、柱地摩天,專選高地嶺端建設。人們不經意間抬頭便可望到這些通體玉白、美觀高大的傢伙。全縣尤以方家、西關、東昇一帶丘陵上的風車景象最為壯觀。此處丘陵高顯,風車電塔不時佔據嶺端,遠遠看去便有玉白林立之感。更兼縣境南面,有一帶山脈橫亙開去,遠看遮幕一樣的青黛峰巒,近視大地青翠如毯,這些無疑為風電高塔搭設了優美的景襯,地處山地溝壑之間,高低不同的白色塔林,一直架設到山根乃至山脈的腰間。天方晴好,豔陽高照,它悠悠的轉動起來,勻而不慌,悠閒自在,於高天白雲之下作業,養人眼目,妙趣橫生。那巨大的葉輪彷彿搖動了碧藍的天空上悠閒的白雲。

11、晚來秋楓

秋楓如火,姍姍來遲,景色如夢如幻。抵近十月中下旬,康平西域的沙金臺鄉迎來遍山紅葉,尤以張家窯一帶的楓林顏色最為赤烈。晚來秋楓紅勝火。火焰一樣的葉子把整個山鄉的林子都燒紅了。景區位處張家窯林場,每到深秋,重霜突然降臨,一夜之間整個山場驟然魔幻一般變為色彩斑斕的嶄新畫面:山地油松的綠凝重未改,在大地秋黃的對比之下,底色更加森然醒目;楓林失火一樣殷紅赤烈,燃遍山間溝谷;白楊葉子更加弱不禁霜,變得嬌嫩淺黃,成片或一叢一株點染在山林各處,增色添彩,就此畫幅完滿了。驅車遠路,直奔山場,隨即走入畫幅,此行無憾!

12、金沙逐浪

久久渴望,夢中的金沙灘就在這裡。在二牛所口、小城子兩鎮與內蒙古交界的地方,流沙堆疊峰起,形成浪峰疊湧之勢。沙細,色澤隨陽光照射變幻多端,有時褐白,有時金黃,風起流轉,表面又進一步形成粼粼波紋細浪,時而踅出陡崖脊沿兒,顯出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大漠風光,八百里瀚海之隅角,一邊是金沙映日,另一邊是植被茂密綠意蔥蘢,煞是美麗壯觀。

13、沙海松濤

在遼蒙邊界線上,海州窩堡鄉區域內沙海連綿。為治理荒沙,當地民眾於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植樹造林,在沙漠上遍栽樟子松,現已遍佈全鄉北部一帶,形成廣袤的大森林。近年來森林旅遊的人越來越多,到此踏沙遊玩,在松濤林海之中,呼吸於天然氧吧、強身健體、休閒娛樂、愉快心情,遊人流連忘返。在育林村西南稍凸起的沙山上,建起松濤閣,六層、高18米,供森林監測和遊人觀賞之用。登上閣頂,沿陽臺四周瞭望,內蒙古一側沙海疊峰裸出白褐之色,遼寧界內松濤滾滾,汪洋蒼翠,宛如大海碧浪洶湧。

14、康湖秀色

康湖是臥龍湖向內陸凸出出來的一個大大的灣子,入湖通道將這個3平方公里的灣子分離出來,遂成為一個獨立的內湖,與母湖只一線相隔,呈卵圓形抵近新城邊緣。經過清淤,湖內建設六個風情小島,綠樹蔥翠,秀色可餐。康湖的東南兩面由南錨灣築成沿岸,與綠丘公園、臨淵池、文化休閒廣場一脈相承,岸邊觀湖上風情綠島,湖中水上回看岸邊風景及城市建築的美輪美奐,交相呼應,美不勝收。靜靜的湖面,綠島座座蘑菇一樣置入水中,顯出了北國水鄉的獨特與秀美。

15、平湖春雁

康湖又南面,與五官營子水澤漁村相隔,闢出一灣比康湖還要大的淺湖溼地,名叫平湖,4。5平方公里,專門用來供候鳥遷徙停留的棲息之所,翠草葳蕤之中顯露片片明鏡一樣的水面,周圍圈封禁止人類侵擾,靜謐安詳之中,覓食、孵卵、嬉戲、棲居,鳥的世界獨享秘境。春秋兩季,候鳥匯聚於此,珍禽異羽種類繁多。特別是早春剛剛開河解凍之際,泥土翻漿溼潤,岸柳返青抽芽,也正是南來雁雀到此做客之時,雁陣排列整齊,踅轉逡巡鳴叫不止,給臥龍湖地區帶來春的資訊,雁鴨鶴鷺、鴇鷸鸕鵜,還有不知名的各種親水鳥類,上萬只群起群落,遮天蔽日,早春在它們的嬉鬧之中驚蟄復甦。

16、龍背棲霞

龍背山在臥龍湖東岸,與縣城相距三公里,湖心島與之相對,康湖平湖之水圍掩,形成三面環水之勢,成為觀賞母湖與兩子湖的最佳處。遠遠看去,一長條龍型山體接近母湖沿岸,脊背之處,齊嶄嶄被劍戟削去的斷崖兀立著,傳說中龍的前半身著劍而戧入湖底,只剩斷背橫空而立,水面天空襯做背景,煞是顯眼奪目。每當日落遠山天際之時,天空湖面一片殷紅,美麗的晚霞恰似棲居在龍背山上,久久不肯消退。蔚藍的天空,宏大的霞雲,湖光山色,令人矚目留戀,觀賞不夠。

17、夾梁春曉

在傳說中沙龍臥入湖底的地方,有一長條凸出水面的陸地,稱為夾樑子,經填土擴建成為現今的夾梁島,約3平方公里。夾梁島處水之中央,綠樹環抱,草葦森森,沼澤溼地幽靜,鳥類棲居的天堂。春天到來萬物復甦,堅冰一層一層化開,春水起皺,水上楊柳之風,仰面不寒。清早,東方剛剛現出魚肚白色,白天鵝大橋微微聳立、舉頭昂向天空;具有江南水鄉意蘊的鴛鴦橋漸漸清晰起來。人類正在夢鄉睏倦之時,迎著東方曉色,一群雁兒最先開始鳴叫,羽翼煽動著雲霞,雁行起飛旋繞,驚動了湖心綠島,叫聲遠遠傳入村莊城鎮——好一幅春光揭曉的畫幅。

18、珍珠出浴

珍珠山在臥龍湖岸邊端莊而立,凸顯迷人的美妙。傳說中王母娘娘的一枚珍珠落於湖床,深陷泥淖之中,幾世經年又從湖床中長出來,經湖水洗浴更加明亮耀眼,剔透玲瓏……現實中的珍珠山,橢圓,凸出地表三分之一,還有漸漸外凸的動感態勢,突兀孤立於天龍山頭不遠,山下便是臥龍湖入湖廣場,風光旖旎,秀美多姿。山上有觀景餐廳和戶外用餐平臺,遊人休息用餐,近水高階,欣賞湖光山色之景,極為舒適受用。

19、康橋飛虹

臥龍湖近城岸邊,珍珠山下,開發擴建一大型入湖廣場,日日車水馬龍人流如織。在近水岸邊與湖中汀渚間,飛架一懸空大橋,命為康橋。橋身長幅懸拱橫空出世,通體紅色漆面,橋面加欄杆裝飾,形成厚度,猶如凌空映出的一道彩虹,橫跨水天一色之湛藍,出於岸側,止於腎形小島之頂空,宏闊壯觀無比。遊廊式橋體在島渚上空迴遊盤曲一週,漸漸轉體向左側沉降落入綠地之中,再透過親水津橋步入另一側汀島綠地。遊人各色服裝新豔,一群一群相逐相擁湧上康橋,逗留於“彩虹”之巔,居高臨下,遠眺母湖浩大,碧波萬頃;俯視岸邊水下,遊人如縷如織,畫舫遊船靜浮水面;仰望藍天,白雲如舒棉如卷席,何等淨美的畫卷!

此康橋非彼康橋,東西方勝景各具其美,但中國人喜歡康平的康橋,本鄉本土,情感積澱深厚,偏愛有加更勝一籌。

願天下有緣人再會康橋。

20、紅堤落日

臥龍湖入湖廣場東側,北錨灣一段,沿湖岸築起長堤,堤上有三座紅色半月形拱橋,故名為紅堤。紅堤內外,兩水相夾。堤內是深泓廣闊的母湖,粼波起浪,水深浮搖;堤外溼地水草蓮荷,水中棧道纏繞,織網一樣引導著遊人趨之向前步入其中。待天色向晚,紅日下沉漸入水面,紫霞晴空,天水一色,長堤橫亙,半圓紅橋與落日比肩,美景不可言狀。

21、敖包挺秀

清代中葉,康平雖然人口逐漸繁盛起來,卻仍為蒙古三王旗地,受蒙古族習俗影響,民心所向兼有信仰,於康平鎮子西南崗頂,眾人年年歲歲順手揀石堆磊而成一小山,蒙古人稱為敖包,民人遂口稱此西南崗頂為敖包山。清末民初之年,康平八大秀才集體遴選出康平八景,此處景色當之無愧。作為八景之一,此處被命名為:敖包朝霞。崗頂為全城西南制高點,站在這裡,最先迎接清晨東方那片濃豔的朝霞,瞬間,霞輝為敖包山鍍上金燦燦的容光。整好一個世紀過去,石頭蛋蛋堆起的敖包早已不知去向,新城區開發,於此山頂端修建中央公園,機械人工移土築起一山,山體從北面兜圈過來,峰包窪陷,凸凹自然,堪比神工。主峰面南而座於正北,兩側次峰包頭環抱,中間有山坳,形如靠椅。橋廊臺閣,碑牆亭階,人文景觀處處,遍山植樹種草養花,植被品種繁多青翠秀美,騰龍閣於主峰肩頂傲然挺立,俊秀無比。真乃:閣高壓山小,臺闊飛霞凝,長橋映塔影,階曲花自明。一個世紀過去之後,在此又起一山,實為歷史的該然。

22、騰龍觀海

敖包山上建一美閣,名為騰龍閣,取臥龍騰飛之意。閣高四層35。8米,美觀漂亮,登頂四望,全城及臥龍湖景區盡收眼底。特別是臥龍湖浩大水面,首先奪人眼目。母湖內湖連成一片,含五鄉吞吐八方,像大海一樣壯觀。攬一湖秀色,觀落霞孤鶩秋水長天,湖濱沿岸,山嵐島嶼風景如畫。北方也多把泡子等水面稱為海子,故稱“騰龍觀海。”

23、五亭臨淵

在康湖南錨灣的外緣、濱湖路的內側,有一圍池水,水面含於新城建設之內,一條濱湖路企圖將它與康湖隔斷,可路上有橋,橋下之水通體流暢,本地文人給它起了個相當文雅的名字——臨淵池。從旅遊觀光的美學角度來分析,臨淵池是遊客由城內深入湖區的一個過渡,在蒞臨曠大水面之前做些小的鋪墊,讓遊客有了一點近水的感覺,然後是康湖的水上景緻,再前方才是母湖曠放的水面。相比之下,她像一個盆景,晶瑩剔透,別緻而著人喜愛,沒有它就襯不出康湖的大、母湖的遼闊。本來,臨淵池水面也只有十畝左右,圍岸高企,像一個精緻的盆盛著半下碧清的水。東岸是造型獨特、具有西方審美風格的休閒廣場,更加怡人的是,靠近北岸,水中相隔不遠,五座江南風格的涼亭跳空深入水中,各有廊橋與岸相銜,遊人透過廊橋進入浮於水面的亭中,小憩、喝水、飲茶,怡然自得。常有三三兩兩持有絲竹樂器者在此彈拉吹奏,情景就更為曼妙了。

臨者,近也;淵者,水深曠也。臨淵池作為步入臥龍湖遊覽區的前奏,水上小景獨特而可人。尤其是春天到來,春意暖融,岸邊垂柳吐出鵝黃新綠,池水起皺,紋靜無瀾,岸邊桃李杏梅迎春怒放,人們脫掉冬衣,輕裝出遊,心曠神怡,在五亭間、廣場上、南擋水牆欄杆邊、落英繽紛的果林裡流連眷顧,不覺間春深幾許,孟夏、暑氣已至。

24、海印晨鐘

海印禪寺為當代康平最大寺廟,廟宇建築於臥龍湖畔天龍山的脊背之上,被森林公園環抱其中,由於地勢高顯,廟宇殿頂仍凸出於森森綠濤之上。環境優美,氣候溼潤,隨著臥龍湖的開發建設,信眾大增。晨鐘暮鼓之聲久久迴盪在岸邊湖上,早為祈求世界和平,晚為民間五穀豐登。清晨,隨著東方啟明,那沉渾悠揚的鐘聲,在森林中蕩起,在湖岸上空擴散,隨著湖的波紋傳導開去,湖鄉沿岸都能聽得到————平安祥和的一天又開始了。

25、天龍擺脊

西出舊城沿路上山,走到與新城相銜接的地方,岔出一條窄窄的柏油路,沿山脊彎曲前行,人稱龍脊路。這座長形的山叫天龍山,它在接近湖岸的時候,突然轉身向左,直奔珍珠山而去,在臨湖一側留下陡崖深谷,人們稱此處為“龍擺脊”。站在山崖上俯視臥龍湖,效果極佳,湖的東北一段,水勢汪洋浩大,如臨大海。近視腳下,湖岸長堤紅橋,景觀處處;溼地公園之上橋廊迴遊,狀如絲帶,遊人如織。與湖謀面的初始,即有居高臨下的觀賞平臺,極具攝魂引魄的效果。

26、馬蓮花開

馬蓮河發源於內蒙古科爾沁沙地草原,水質清冽,下注臥龍湖,為湖的主要水源河道。馬蓮河的得名顯然與遼北草本植物馬蓮有關。早年馬蓮屯一帶遍地野生馬蓮,一墩一叢,一片一片的,葉條修長,花色淡雅,入夏到秋底,它都盛開不衰,具有不嬌不羞、遼北村姑一樣的樸素美麗。

馬蓮河又分東西兩條,同源於科爾沁草原,又分別從東西兩端注入臥龍湖,其中東馬蓮河入湖口與縣城較近,在馬蓮屯西側,景色尤佳。在這裡,親眼觀看馬蓮河水,攜清澈見底的細沙碧流,溫存著投入母湖的懷抱;這一見證,就在湖岸一側幹線公路跨河大橋的矚目之下。回頭北望,彰桓公路綠樹夾抱,車影憧憧流過,馬蓮大橋高高架起,美觀漂亮,河水於橋下潾潾透過,宛如亮麗的絲錦綢帶迤邐而入;視線轉向母湖,鏡子一樣的湖面,水闊天遠,水天相接的遙遠處,一帶青山遠影畢現,好像那山就在水的盡處,看個不夠;側目東望,康平縣城高大建築、樓塔林立,倒影其中;過河口西側,一片湖岸芳草大甸子,馬蓮花開,青草葳蕤,萋萋艾艾,各色小花競相綻放,青蛙接連躍起,螞蚱起飛蹦跳,空中飛鳥鳴囀,草地上人群仰臥權當褥氈來享受。豔陽之下,馬蓮花開的河口使你流連忘返。

27、九龍探海

臥龍湖周邊沿岸,在大躍進和農業學大寨年代,為了水利的宏偉設想,沿湖各制高點都建起了引水上山工程,藉助崗頭陡崖,高高築起汲水池,然後接續長長的引水大堤向山崗田野延伸。遠遠看去,一條長龍頭尾全備,橫亙于山梁之巔脊,尤其那探頭汲水吞吐無度的姿態,與龍的形象神型畢肖,幾近逼真。這樣的引水上山工程周圍共有九座,人們遂稱之為九龍探海。不切實際的工程早已棄之不用,留下了龍頭崗崖,成為各個角度高處觀湖的登臨之點。遊人乘車沿著環湖公路周遊,每到一個龍頭高點即可登高體驗臨水觀湖的意趣。各點觀湖都有不同的視角,站在不同側面,領略湖的不同方位所帶來的不同的感受。這九個龍頭分別是:1、康平鎮北“一0一”工程;2、五官營子東山崖頭;3、五棵樹北崗;4、三棵樹南山陡崖;5、十家子西山;6、下坎子後山;7、南家窩堡月牙山頂;8、小城子後山;9、任家窩堡西崖。九個龍頭登臨完畢,你就算大概瞭解臥龍湖的全貌啦。

28、隔岸燈火

景點來自本土詩人張春福的詩”……隔岸燈火是南家。”南家窩堡坐落於臥龍湖西岸,與湖心島和龍背山相向對望,夜晚觀看對岸,燈火最近最亮的一處即為南家窩堡。而一旦有機會夜晚居於南家小村,對望縣城一側,則是長龍一樣的燈火更加璀璨奪目,水上不夜城的樣子。

南家窩堡是歷史上臥龍湖沿岸最早落戶的聚落之一,具有典型的湖鄉水村特徵及風貌,歷史變遷風俗流轉衍進,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和故事。小村早年在臥龍湖邊兒上稍稍靠裡一些居住,人們稱小屯為南甸子,後來湖水越來越大,被迫整體搬遷到後邊月牙山下,統一規劃設計,使街道筆直,院落及房屋排列整齊劃一,街道兩旁植垂柳,紅牆瓦舍,綠柳新豔,小村風貌煥然一新,農家院餐飲旅遊,不失為一上好的去處。住農家、觀湖景,吃湖魚、嘗綠色鮮菜;白天登高望遠,賞對岸縣城一側景緻諸勝,夜晚居農家屋舍對望,靜觀隔岸燈火,霓虹、橙黃,碧翠、晶亮,水中倒映多彩絢爛,一夜未闌。

選自王甸葆著《大賦康平》

作者簡介:

王甸葆,遼寧省作家協會會員,康平縣作家協會主席。

你若喜歡,請點個

在看

TAG: 康平遼河臥龍馬蓮母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