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七之鄉”是怎麼來的?

“中國三七之鄉”位於雲南省文山州,下轄文山、硯山等8縣(市),是西南三省通往亞太地區的主要陸路通道,號稱“滇桂走廊”。文山州盛產三七,其產量、質量全國第一,被命名為“中國三七之鄉。” 這是一種奇異的紅花,它非常脆弱,只能生長在中國西南邊陲1800米的高山上。今天地道三七就來給您聊聊中國三七之鄉的由來。

“中國三七之鄉”是怎麼來的?

成片的三七園

清代乾隆年間《開化府志》中有開化三七在市場出售暢銷全國的記載。目前公認的文山三七種植歷史不少於400年,全國95%以上的三七產於這片土地。被國家命名為“三七之鄉” 。

這裡的開化就是文山的舊名,後來為什麼用“文山”來代替“開化”的呢?

清光緒《雲南通志》卷25《地理志·山川》開化府:東文山“舊《雲南通志》:在府東北二里,秀麗為一方之冠”。因靠近文山東部的“東文山”而得名,清置文山縣。人稱為“滇東南大門”,東文山上的文筆塔建於康熙年間,叫拱翼學宮,曾有“雁塔秋風”之說,為文山舊八景之一。

“中國三七之鄉”是怎麼來的?

文筆塔

這是高高矗立在縣城東側山頭的文筆塔,是平壩商人於明朝嘉靖年間修建的。塔高20米,七層,從地形上看,三條山峰交叉拱衛著文山市主城區,形成一個“文”字,而文筆塔剛好象徵著文字頭上的那一點。

獨具特色的“三七古鎮”——平壩,這座隱秘在中越邊境老君山系的古鎮,既是世界野生田七的發源地,也曾是人工種植販賣田七的肇始地。作為田七交易的中心,在歷史上擁有難以想象的繁華與輝煌,就連今日以聞名海內外的“三七之鄉”州府文山,也是由平壩的田七富戶們一手打造的城池。

“中國三七之鄉”是怎麼來的?

文山三七幼苗

三七生長需要特殊環境條件,海拔1500米-1800米,北緯23.5°,文山為原產地和主產地。地道三七就是土生土長的文山人,也從事過三七的種植。

三七是中藥材中的一顆明珠,清朝藥學著作《本草綱目 文山三七 拾遺》中記載:“人參補氣第一,三七補血第一,味同而功亦等,故稱人參三七,為中藥中之最珍貴者。”揚名中外的中成藥“雲南白藥”和“片仔黃”,即以三七為主要原料製成。三七屬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其播種後三至七年挖採而且每株長三個葉柄,每個葉柄生七個葉片,故名三七。其莖、葉、花均可入藥。三七具有“生打熟補”功效,即服生三七,能活血化瘀,消腫止痛,參治跌打勞傷有效;服熟三七(用雞油或其他油將生三七炸黃即成熟三七),能補血強身。

1995年、 1999年國家農業部先後命名硯山縣、文山縣為“中國三七之鄉”。

TAG: 三七文山開化田七文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