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為襄安地名的由來,你知道嗎?

“襄安”是無為乃至安徽地域最古老的地名之一,兩千多年來一直在使用。作為名詞,“襄安”最早出現在《戰國策》一書中,當時是作為人名即“襄安君”使用的。作為地名,“襄安”最早出現在秦朝。

關於襄安地名的由來,主要有三種說法。

一是因瀕臨襄河而得名,取“襄河安流”之意。《秦朝在安徽境內的可考行政設定》一文,就採用這種說法。

《安徽省志·建置沿革志》解釋襄安縣的來歷說:“襄安縣:古代為大江要塞,襄河過其北境故名襄安,意為襄水安流,系吉利語。”《安徽省無為縣地名錄》也說:“其北境又有襄河,襄安當以此得名。”但現在無為境內襄安北境,沒有襄河。

現在的襄安瀕臨永安河,附近確實有“襄河”。其一是距離襄安直線距離約10公里的蜀山鎮關河社群曾經是關河鄉,1949年的關河鄉設有襄河村,村因河名,當年襄河村一帶肯定有襄河。雖然這條襄河已經沒有了,但它距離襄安不遠。只是這條襄河與史書的記載不一致,這條襄河位於襄安西南,而不是襄安北。

成書於民國20年的《無為縣小志》說:西河“在襄安鎮附近與永安水合。永安水,源白石山,至范家凹合,源毛公山之小河,南下而達襄安。二水合後分二支,一至劉家渡入江,一則西北走東南,作弓形,至縣城東數里之新河,與襄河匯。襄河出銀屏奇壇諸山,南下在縣西二十餘里,忽折而東,繞城一週,而至新河口,主流東行復匯。”這樣看來,襄河肯定不是永安河。現在的花渡河、南門和東門的環城河都有一段可能屬於襄河。

《皖政輯要》說得更具體:西河“至襄安鎮,受永安河水,又東北流,北分支過馬口,合襄水,入黃雒河”。對應“馬口”的是“馬口河”,它位於現在泥汊鎮境內;在馬口附近“合襄水”,這襄水應該在西河的西北方向,即無城鎮的東南。

《皖政輯要》又說:“襄河出無為州西北諸山,東南流繞州城,東南合西河,分支水為運河,又東北流入黃雒河。”如果這裡的襄水和襄河是一條河,那麼《皖政輯要》與《無為縣小志》說法基本一致,襄河應該位於現在襄安鎮北,現在的花渡河一段可能是襄河的古河道。

《秦朝在今安徽境內的可考行政設定》說:“襄安為名,源於今無為縣北部有襄河,流經今全椒縣境,取襄水安流之義,系吉利語。”這條襄河存在於全椒縣境內,全椒縣的襄河鎮因它而得名。那條襄河,可能不是我們所說的襄河。

二是有人說“襄”和“安”是同一個意思,系吉祥用語。商代,部分相人由鹿邑南遷,其中東遷的相人遷到淮南的相山,北魏時建襄邑縣。據說還有一部分相人遷居無為南,把居住地取名“襄安”,即襄人平安之意。

三是因紀念“襄安君”封地而得名。襄安君是燕昭王之弟,他是燕昭王時的封君。據說燕昭王曾經派他的弟弟襄安君到南方各國活動,可能在襄安逗留。有人說襄安百姓為了懷念他,把自己的居住地由“駕邑”改名為“襄安”。當然,這是猜測和想象。

2014年,黃山市黃山區三口鎮發現清代修建的“襄安王廟”遺址,大門樓閣上嵌有青灰色的石碑,上刻“襄安王廟”四個大字。據說襄安君曾經在黃山下落腳。不管襄安君是否到過長江岸邊的襄安,或者皖南,他的後代或封地百姓流落到襄安或皖南,是可能的。這些流落到南方的人,把自己當年的居住地“襄安”或自己的屬君作為居住地的名稱,是可能的。

無為襄安地名的由來,你知道嗎?

四是取“掃除(平定)使之平安”的意思。遠古時的襄安是大江邊的要塞。經常發生戰爭。春秋戰國時期,楚吳經常在此交鋒;秦末,楚漢交鋒時曾經把襄安的活口殺光……秦朝統一天下後在此設縣,取襄安之名,顯示的是大秦的盛威。

筆者認為,先有“襄安”,後有“襄河”之名,況且襄安當時瀕臨長江,不會以一條內陸河為標誌,所以“襄安”不是“襄河安流”的意思。說法二是近兩年才出現的,不足為信。另外,大秦或大漢為縣域取名,不會用被滅亡的戰國諸侯國的臣子“襄安君”之名命名的,即使他在當地擁有很高的知名度,即使當地的百姓想著紀念他。所以,我認為“襄安”的地名意思是“掃除(平定)使之平安”才是準確的。

TAG: 襄安襄河襄安君無為縣馬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