喚醒貧困村的“沉睡”資源

■決勝全面小康 決戰脫貧攻堅 打贏教育脫貧攻堅戰典型報道

今年國慶長假,福建省漳州龍海市埭美村成了鄉村遊的熱門打卡地:從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遊客絡繹不絕,通往村莊的道路,因自駕遊車輛太多,一度引發交通堵塞。然而,遊客們並不知道的是,幾年前,這裡還是閩南一個環境髒、亂、差的貧困小鄉村。

埭美村之變,得益於廈門理工學院文化產業與旅遊學院科研團隊持續多年的文化發掘與精心打造。埭美村的華麗轉身,只是該團隊文旅創意扶貧的成果之一。

近幾年,這個17人的科研團隊深入全國各地鄉村,就地取材,創意挖掘當地豐富的歷史人文與生態旅遊資源,讓一些曾經“不起眼”的鄉村,搖身變為旅遊打卡地,成了當地鄉村旅遊的“金字招牌”。

500年曆史的古村落意外成了“網紅”

位於九龍江支流南溪河畔的埭美村,村內水系發達,河網縱橫,村子有560餘年歷史。埭美村保留著規模宏大、排列整齊的閩南傳統建築群,村裡歷史遺蹟眾多,民俗活動豐富。但是,時間在這裡似乎是凝固的。

2011年,村裡一些有見識的長者開始意識到,這些沉睡多年的文化遺存,是不可多得的鄉村旅遊資源。於是,埭美村成立理事會,嘗試開發旅遊資源。

“那時,我們明白,必須要保護和發掘村裡的文化遺產,但不知道從哪裡下手。”埭美村理事會理事長陳訓生說。

2013年,廈門理工學院文旅學院教師吳應其來到埭美村做田野調查。走進這個被譽為“閩南周莊”的古村落,吳應其被眼前景象驚住了:村口的一排排豬圈,臭氣熏天;環繞村莊的小河,汙水橫流。

吳應其進村調查時,正值埭美村理事會準備重修族譜而苦於找不到合適的主持人。面對吳應其這個突然闖入視野的博士,陳訓生很快有了主意。溝通中,吳應其發現,重修族譜與自己要做的田野調查並不矛盾,於是爽快接了這份活兒。

此後,吳應其走村串戶地拜會長者,訪問婦孺,拜謁祖塋,翻閱老族譜資料,到圖書館查縣誌與府志資料,研究墓誌銘文。經過兩年努力,一份記錄陳氏村人口發展脈絡、村史淵源考證、先人遷徙過程以及相關名人傳記等內容的陳氏族譜編撰成冊。

難得的重修族譜經歷,使吳應其對埭美村有了全面瞭解。然而,面對埭美這個儲存著如此完整歷史但環境髒亂差的閩南古村落,吳應其總覺得有些缺憾。於是,他和理事會商議,著手清理豬圈,整治河流,改變村容村貌。

2014年,埭美村被評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和“中國傳統村落”,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村。

有著500多年曆史積澱的埭美村,還有更多記憶可以被喚醒!於是,吳應其和文旅學院團隊一起,為埭美村量身定製了一個古村生活博物館建設方案,並依託修葺一新的埭美陳氏祠堂,設計宗族祭祀專題文化館,以展示埭美古村濃厚的孝道文化。

村子美了,讓遊客停下來的文化看點多了,埭美村從此熱鬧了起來。如今,每年到訪村子的遊客超過40萬人次。

遊客多了,村民就著手開休閒農莊、開特色小吃店,收入也多了。“以前,在工廠做流水線,一個月只有3000多元工資,還不能照顧家裡。”開小吃店的村民張秀鳳滿意地說,“現在,僅國慶節一天,小店的營業額就過萬元!”

鄉村文化遊給埭美村帶來實惠的,不只是張秀鳳家。大學畢業後,陳志平一直在廈門一家服裝企業做銷售。現在,他帶著愛人,將小時候喜歡吃的麻餈進行配方改進後,回鄉經營起了一家“阿嬌麻餈”店。如今,阿嬌麻餈成了“網紅餈粑店”,10元一份的餈粑,一天能賣出幾百份。

除了賣餈粑,陳志平夫妻倆還當起村裡的義務講解員,把村裡的歷史和古厝建築介紹得繪聲繪色,深受遊客喜愛。

在埭美村,平時經營民宿或餐飲店的有10多家。每到節假日,村裡近一半村民就會臨時出來擺攤賣各種各樣的土特產。

無限創意啟用鄉村閒置的自然人文資源

埭美村點石成金的嘗試,使廈門理工學院文旅學院團隊對於文旅創意扶貧有了更深的思考。

此後,該學院院長羅昌智帶領團隊又對廈門市同安區蓮花村、泉州市永春縣桂洋鎮桂洋村進行規劃。根據蓮花村古厝等閩南文化遺存保護現狀較好、村子離廈門市區近等特點,研究團隊在編制“蓮花農創公社”產業策劃及運營規劃時提出,打造“同字厝耕讀文化村”主題,並適度改造周邊民居,修復古建築。在此基礎上,設立鄉村書院、開設手作體驗專案、建立文化集市,吸引廈門市民前來體驗,帶動蓮花村整體脫貧。

僅2016年以來,該校文旅學院團隊的足跡就遍佈福建、湖南、河北等省區,承擔鄉村旅遊、特色小鎮、古村保護等規劃專案15個,激活了一個又一個貧困鄉村。

進入秋收季,無人機拍攝的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桂洋鎮桂洋村,風景格外秀麗。金黃色的稻田、錯落有致的鄉間小道,小火車鳴響汽笛,穿過田野,儼然一幅童話般的田園風景畫。峽谷稻田間的體驗遊、山間漂流、玻璃橋、兒童樂園,讓遊客們流連忘返。

桂洋鎮鎮長姚劍平說,這些景觀以前大家都習以為常,並沒發現其中價值。比如,現在遊客們玩得熱火朝天的漂流河道,原本只是水電站下游的一條溪流;廢棄多年的水電站廠房本打算拆除,但文旅學院團隊認為可以變廢為寶。於是,團隊設計圖紙,將水電廠的機器按原貌保留下來,並將其變為咖啡廳的一部分,再配上咖啡桌,使這裡具備了“工業風格”。

受此啟發,地處山區、經濟落後的桂洋鎮,如今正在按不破壞自然生態、不影響村民生產和生活的原則,探索以多元化發展模式,啟用農村閒置的自然資源。

姚劍平說:“以前,全鎮的收入單一,以農林產品為主,再就是居民外出務工收入,現在多了旅遊收入,還帶動了農產品深加工,鎮裡經濟很快就活起來了,農民的腰包鼓了。”

從文旅創意中嚐到甜頭的不只是桂洋鎮。鎮海角是漳州龍海最東邊的一個小鎮,這裡三面環海、青山為伴,是一個美麗的海角,也是畲族聚集地。但長期以來,鎮海角的旅遊價值並未被人發掘出來。調查後羅昌智發現,這裡的旅遊既沒有具體專案支撐,也沒有明確的主題。2018年,羅昌智帶著團隊,依託鎮海衛歷史文化遺存,對這裡依山而建的村落、沙灘、海濱進行統一設計,賦予浪漫色彩,使這裡成了婚紗攝影、影視拍攝的取景地。同時,團隊還規劃一批畲族風情的民宿、特色餐飲,並舉辦了沙灘音樂節等旅遊體驗專案,把這裡變成了愛情主題的特色小鎮……

“作為一所‘親產業’的應用技術大學,我們一直注重發揮學科專業人才優勢,助力文化旅遊扶貧,助推地方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這樣,既能提升學校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又能使師生得到實戰鍛鍊、學科專業得到市場的檢驗。”廈門理工學院副院長尤國順說。

量體裁衣式文旅創意讓更多貧困地區受益

除了開發旅遊專案,廈門理工學院文旅學院團隊還注重做“產業”文章,把“產業”做成旅遊,把旅遊做成產業,實現二者有機整合。

羅昌智說,近些年,一些地方的旅遊資源開發方向有點走偏了。比如,有的地方盲目在旅遊景點開發房地產,最後是景觀被破壞,房子也不好賣。還有的地方殺雞取卵,在歷史景觀裡開海鮮餐館、開商店,把歷史景觀弄成“四不像”。現在,“量體裁衣”、就地取材、順勢而為進行保護性開發,是羅昌智團隊文旅創意扶貧的基本原則。

福建省南平市建陽區水吉鎮,有宋代燒造黑釉茶盞的著名窯場。2019年,羅昌智帶領團隊六下水吉鎮,編制了建陽區水吉鎮建盞文化小鎮修建性規劃。按規劃,水吉鎮開設了建盞博物館,建設了建盞創意產業街區,還配套開展一些健康養生旅遊專案。

如今,“中國建陽·世界建盞”成了一個鮮明的文化符號。到建陽看建盞、品茗茶,再進行深度休閒遊,成了一種全新的旅遊模式。按計劃,“建盞小鎮”專案建成後,年產值將達2。3億元,年稅收收入6000萬元,新集聚企業800家,新增就業崗位8000個。

現在,廈門理工學院“量體裁衣”式的創意旅遊,不僅成了學校智力扶貧的一張新名片,而且使越來越多的貧困地區從中受益。

威寧縣是國家級貧困縣,但這裡的“草海湖”煙波浩渺,雲水相接。在山下,綠蔭掩映著竹籬茅舍,茂林幽深。湖區有龍王廟、鬥姥閣等名勝古蹟,是一個天然的旅遊目的地。

因交通和宣傳等原因,威寧縣豐富的旅遊資源並沒有帶來大的人流量。團隊調研發現,這裡地處高原,海拔高度2300米到2600米,適合有氧耐力體育訓練。於是,團隊沿草海湖規劃了腳踏車賽道,讓人們在運動訓練中感受當地的自然美景。隨後,團隊還根據當地歷史和自然資源,編制了威寧國家體育產業基地概念性規劃及重點專案策劃,規劃建設中長跑、游泳、腳踏車、皮划艇等10多種運動專案的訓練基地。

今天的威寧縣,已成為一個多功能的高原體育產業集聚區。來到這裡,除了能進行體育訓練,還能進行體育文化旅遊和生態休閒,也能遊覽古蹟,領略當地優美的自然風光。現在,威寧每年舉辦中學生足球運動會、“激情草海”萬人長跑活動、環“草海”腳踏車賽等各項賽事,還開展“紅紅火火過大年”系列春節體育活動,每年吸引上萬人參與各項體育活動。

上世紀80年代,福建省泰寧縣池潭水庫蓄水成功後,大金湖景區以奇麗的水上丹霞地貌聞名於世。作為曾是福建省級貧困村的泰寧縣梅口鄉水際村,就位於大金湖畔。

文旅學院團隊的到來,給水際村帶來了全新的旅遊從業觀念。要讓旅遊成為產業,沒有人才不行。2017年,廈門理工學院文旅學院魏成元教授團隊與泰寧縣梅口鄉政府簽署合作協議。在廈門理工學院持續的智力支援下,水際村如今不僅成了泰寧縣的“首富村”、國家級生態村、全國文明村,2019年還入選為國際旅遊聯盟減貧案例。

《中國教育報》2020年12月12日第1版

作者:本報記者 柯進 熊傑

TAG: 美村旅遊團隊文旅鄉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