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寫在前面:

直到第二次踏上非洲大陸前我才想好要怎麼寫肯亞之旅,不想寫成遊記那樣的流水賬,反反覆覆思考內容,決定把那個叫馬賽的部落寫透徹。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他們不是本地人,他們是古老的遊牧民族

行走在金黃色的東非大草原,身披紅色布頭,手持木棍,他們就是Maasai——馬賽人——非洲大陸原始的遊牧民族之一。馬賽人主要活躍在東非地區,目前人口近100萬,活動範圍在肯亞南部及坦尚尼亞北部。至今仍然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和一部分文化習俗。另一方面,由於東非旅遊業的發展,遊訪馬賽部落也成為了當地旅遊業中的一個專案。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古老的馬賽人群居生活,會有不同的部落(就好像我們的社群一般)。馬賽部落的遊牧生活其實是根據季節氣候來的,這是為了給他們的牲畜群尋找水和食物。通常在一片牧場待一陣子以後,會再遊獵去尋找另一片牧場生活一段時間,如此往復。

不過,由於全球氣溫不斷加升,東非地區的降雨變得越發難以預測(何止東非),導致馬賽人保持傳統生活方式的難度越來越大。氣候變化使得他們較以往相比更難找到牧場,很多人甚至開始農耕種植以此代替傳統的遊牧生活,有些人已經完全從牧民變成了農民。

為了確保傳統生活方式能夠得以延續,馬賽人開始與當地農民合作,共享所能獲得的資源,同時避免相互競爭,影響彼此的生存。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因為新世界文化的入侵,越來越的馬賽開始送他們的孩子去上學,且逐漸成為越來越多馬賽人最關心的事情之一了。他們表示這樣做是希望孩子能夠掌握各種技能,更好地面對不斷變化的世界。但眼神中,卻讀到了一絲無奈。

帶領我們參觀馬賽部落的小夥兒便是一位從內羅畢大學畢業的馬賽人。受過高等教育,懂得現代文化,甚至其他國元首到訪參觀,也是由他帶領介紹。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巨人身高2米的感覺……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Hakuna Matata 不是馬賽的語言

據說,馬賽人起源於北非尼羅河流域,因此馬賽人有屬於自己的語言,而非肯尼亞當地的語言——斯瓦西里(Swahili)。

馬賽人的祖先從北非遷徙南下,來到如今肯坦東非地區。據載,15世紀,當馬賽人從蘇丹外遷的時候,一路襲擊了他們遇到的部落並掠奪牲畜。直到旅途接近尾聲,他們已佔領了東非大裂谷全部土地,另有馬薩位元山區(Mt Marsabit)和多多瑪(Dodoma)之間的毗連地帶。最後,他們選擇在此遊牧定居,飼養牲畜。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20世紀,牛瘟和其他疾病殺死了當地大量牲畜,加之連續數年的旱災,使得半數以上的馬賽人和他們的牲畜在這一時期死亡。

大科技時代的到來不斷影響著原始部落的延續,越來越的的移民在當地建造農場,另一部分肯亞和坦尚尼亞的野生動物保護區和國家公園也徵用了大面積馬賽部落的生存地。現今馬賽人真正擁有的領地不到20世紀以前的1/3。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紅色披風並非唯一的傳統服裝

馬賽的傳統服裝其實是獸皮,其中包括各種動物皮和羽毛,然而現代社會,典型的馬賽服裝是一條紅色的“束卡”,以此來裹住身子。因為他們相信紅色如同“一團火,具有驅趕野獸的作用。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馬賽人的女人穿一種叫“坎噶”的服裝,在脖頸上套一個大圓披肩,頭頂帶一圈白色的珠飾。馬賽女孩生下來就會扎耳朵洞,並逐漸加大配飾的重量,使耳朵越拉越長,耳洞也越來越大,有的甚至垂到了肩膀。

在馬賽,無論男女都還會佩戴大量珠串首飾來裝飾自己。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因為馬賽的女人一般會剃光自己全身毛髮,甚至眉毛。所以往往有頭髮的是男人,沒頭髮的才是馬賽女人哦。

磨難人是成人禮的過程

成為一名馬賽人,就意味著生活在當今世界上最後的大型文明中。馬賽人天生就是戰士,馬賽男孩的成長就是一個男人和一名戰士的成長。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古老的馬賽成人禮不論男孩還是女孩都要接受割禮,女孩在14歲的時候必須接受族群的割禮儀式,不過受文明社會的影響,馬賽部落的女性割禮已經被認為是違法行為,在馬塞文化中也出現的越來越少。

曾經,馬賽男子的成年禮除了接受割禮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打一頭獅子。男孩們到了年紀就會被趕出家門,要求打一頭獅子才能回來,這也真正的意味著長大成人,一般從14歲開始。

14歲到30歲左右,這樣的年輕男子被稱作為“磨難人”(morans)。在這個人生階段,他們必須孤獨地住在叢林裡,學習部落的風俗並鍛鍊體力、勇氣和耐力。(並且打一頭獅子)

真正成為戰士的馬賽人會有一個非常隆重的儀式,這也就意味著這個馬賽男人值得被信任,可以安定下來,接受牲畜,組建家庭,並逐步成為一個有負責的長者。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因為領地的喪失、獅子種群的減少以及肯亞政府大力推進野生動物保護的關係,馬賽男子的成人禮也不再是殺死一頭獅子,而是儘可能多地養牛。每養10頭牛,才能娶一個妻子。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馬賽人由許多父系氏族構成,社會的基本結構受年齡集團組制。在這種制度下,相同年齡的集團在相同時期接受割禮進入成人生活,由此形成的年齡組是個永久不變的集團,貫穿它的成員終生。

部落內有自己等級,包括低階武士、高階武士和低階長老,大約每15年晉升一次。集團級大約持續15年,直到他們成為被授權為擁有部落決定權的高階長老。馬賽人的社會極其平等,從未出現過奴隸佔有現象。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在我走訪的馬賽村的時候,會發現每個馬賽男人的腰間都配有一把長刀,有時候還有一把匕首,這也是一個戰士男人的象徵。

馬賽的婚姻

馬賽村莊由帶刺灌木圍成一個園形籬笆,環繞一圈泥屋構成,可容納4~8個家庭及其牲畜。

在較老的馬賽男人中,普遍存在一夫多妻現象,同一年齡組的男人之間可以借妻,娶親要用牲畜做聘禮。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馬賽男人上門提親有一個儀式,就是比賽跳高。其實這個儀式源自於他們的跳月舞“阿渡姆”(Adumu)。這種舞由部落男人來表演,表演者需要跳到空中,以此來展示戰士的體力和耐力——這也是他們被稱之為世界上跳的最高民族的原因。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事實上,由於人種身體結構的關係,他們的跟腱真的非常長,纖細的腳踝好比非洲草原的瞪羚羊一般,真的跳得非常高,且輕鬆。

馬賽人和牛

馬賽人的生活離不開牛,日常生活中除了吃牛肉喝牛奶外,還會生飲牛血。在特殊的場合或典禮上會宰殺公牛、小牛以及羊羔,以獲取他們的肉。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馬賽人為了守護牛群,每當晚上,會把村子的大門用枯樹枝堵嚴,讓牛群聚集在村子中央。他們自己則在窄小的泥屋裡守著小牛,因此馬賽人是會和小牛、以及羊羔住在一起的。在我參觀的村子內,也的確看到了泥土屋內簡陋的結構。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歷史上,馬賽人的全部生活方式都依託於牲畜,但是近年來,隨著畜群規模的減少,他們也開始吃高粱、大米、土豆及捲心菜等蔬菜了,然而這些其實是以前馬賽人用來餵食山羊的。

沒有遇見的表親

其實在肯亞,有另外一波土著人,他們是馬賽人的表親——桑布魯人,他們生活在肯亞東非大裂谷圖爾卡納湖(Lake Turkana)以南地區,是馬賽人的表親,但是沒有馬賽走得遠——馬賽更往南。

由於時間原因,沒有達到圖爾卡納湖參觀,但聽說他們保留了比馬賽更多的傳統文化和習俗,也以遊牧為生。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在服飾上,與目前馬賽最不同的地方之一就是他們的舒卡顏色更多彩鮮豔,不只是紅色。男人通常將舒卡纏在腰間,露出上半身,同時搭配更多色彩豔麗的串珠項鍊、耳環和手環。桑布魯人還會在臉上畫上醒目的圖案,使自己看起來更鮮明。

寫在後面:

隨著東非旅遊業的開發,自然生態和社會環境的變化以及肯亞國家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馬賽人開始穿梭於傳統與現代文明之間。越來越多的馬賽成年人開始融入現代社會,放牧不再是他們謀生的唯一手段。他們開始開墾土地、種植蔬菜;他們不再居住在小小的泥屋中,而是選擇鐵皮棚屋。內羅畢的馬賽人越來越多,而真正馬賽村的人卻越來越少。

這是現代文明對傳統文化的衝擊,也是社會進步的表現,是矛盾,也是一種漸逝。是我一個外族人看到也會不禁有感嘆和惋惜以及其他錯綜複雜情感交織的心緒。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流浪|踏上非洲,做個馬賽,看那片草原

PP的鹿小廚姐姐

公眾號:DoggiePP

TAG: 馬賽他們部落牲畜肯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