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黃山雄踞於

安徽南部黃山市境內

,山境南北長約40千米,東西寬約30千米,總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黃山是群山峻嶺之奇峰,是中國五嶽盛名之後的超越者。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是她的神聖崇高。不翻山、不攀巖、不跨谷、不穿林、不入霧、不棲夜、不遇雪、不見花,你見不透黃山真容。黃山素以

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

“五絕”著稱於世,尚有

畫派、石刻、古道、詩文、名人

“五勝”聞名天下。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黃山境內群峰競秀,怪石林立,有千米以上

高峰88座

“蓮花”

“光明

頂”

“天都”

三大主峰,海拔均逾1800米。黃山原名“黟(yī)山”,因其山峰青黑,遙望青黛而得名。傳說黃帝在此煉丹,唐朝天寶年間唐玄宗據此改其名為黃山。

回顧歷史,黃山的文化氣息綿延千年,留下了諸多文化瑰寶;展望未來,黃山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名片,承載著東方魅力。雄奇峻險的地質地貌,瑰麗壯觀的自然風光以及諸多名人留下的文化遺存,使得黃山早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

“世界地質公園”

“世界生物圈”

名錄中的一員。那麼如此聲名顯赫的黃山,究竟是如何成就的呢?那得從很久很久以前說起了……

01

無限風光在險峰

在安徽南部有一座山,它被世人所熟知尚晚,在其成名前千餘年,九州之地已定下“五嶽”之名。然而,其山卻憑藉宛如仙境的景色後來居上,風頭蓋過五嶽,這便是黃山。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江山多嬌》攝影 林聰生

說到黃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是他將黃山之名傳播出去,也是他為黃山留下至高美譽,

他就是徐霞客

。徐霞客是明朝著名的旅行家、地理學家和文學家,自其二十二歲開始外出遊歷,三十餘年間足跡踏遍大半個中國。

他將自己遊歷的見聞以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來,編撰出260多萬字的遊記資料,但因各種原因,後僅儲存下60餘萬字,在其去世後被整理成書,即《徐霞客遊記》。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徐霞客遊歷黃山 圖源 攝圖網

遊記中記載,

徐霞客曾兩次登上黃山

,對黃山來說,這是兩段註定載入史冊的時光。因為正是這兩次遊歷、登臨黃山,才使徐霞客在遍遊海內各名山大川后的晚年,對黃山作出了:“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

登黃山天下無山

,觀止矣!”的評價。後人將此句引申為“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從此在民間廣為流傳。

黃山是以

山嶽風光

為主的風景區,如海的山峰是黃山的主體,自然也就成了徐霞客筆下的重點,成了他大寫特寫的物件,成了他那支如椽大筆盡情濡墨渲染的物件。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黃山群峰 圖源 攝圖網

其文描繪黃山山嶽的詞語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奇麗精確,幾乎無人比擬。群峰盤結、巍然上挺、爭奇競秀、兀突獨聳、絕壁峭岫、矼脊斜亙、亂峰列岫,爭奇並起……如此奇絕瑰麗的詞彙,也正說明黃山的山峰

數量之多

外形之奇

各不相同

,徐霞客不得不遣詞造句以使自己筆下之黃山更為準確。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西峰秋日》攝影 陳國任

早在徐霞客探訪之前,一代詩仙

李白也遊歷過黃山

。公元754年,54歲的李白來到了黃山,訪仙人、會名士、求白鷳、沐溫泉、飲美酒、賦佳作,人山際會,是李白也是黃山的幸運。

篤通道教的唐玄宗在天寶六年敕改黟(yī)山為黃山,對此李白早已想神遊一番。因緣際會之下,接到黃山

白鵝峰的溫處士

(處士是唐時指稱有才德而不做官的文人)的邀請,李白來到了黃山。

在溫處士陪同下夜則同榻,晝則同遊,特別是見到了自己兒時夢境裡“夢筆生花”,更感“黃山大矣、富矣、神矣、妙矣,是造物之出奇無窮,天地之秘藏無盡”。面對大自然賦予黃山的生花妙筆,李白略略沉吟,一下筆

《送溫處士歸黃山白鵝峰舊居》

就把黃山寫得非同凡響。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李白遊黃山而賦詩 圖源 攝圖網

無限光風皆在險峰,李白感慨

“黃山四千仞”

,雖對黃山之高的描寫有所誇張,但“三十二蓮峰”卻表現了黃山奇峰之多。

唐時黃山被世人命名的山峰就有三十二座,而如今黃山著名的山峰就有72座,千米以上的高峰更是有88座。其中蓮花峰、光明頂、天都峰是黃山的三大主峰,雄偉高峻,氣勢磅礴。

黃山的山峰即是如此,

登山覽全景、山下觀遠景。

無論從何處觀賞黃山的景色,首先映入眼簾的就是那爭相鬥豔的奇峰。各名山都有奇峰,但沒有黃山多,黃山的奇峰往往是一片又一片,構成一個個群體。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黃山群峰 圖源 拍信網

奇峰又各有特點,

可謂之全

。以三大主峰為例,外形差別甚大。蓮花峰主峰突出,小峰簇擁,宛若一朵初開的蓮花,仰天綻放,因而得名。

蓮花峰海拔1864.8米

,是黃山區域內最高峰,也是

安徽第一高峰

光明頂

位於黃山中部,為黃山第二高峰,頂上平坦而高曠,可觀

東海奇景、西海群峰

,是黃山

看日出、日落觀雲海

的最佳地點之一。因為這裡高曠開闊,日光照射久長,故名為光明頂。

天都峰

位於黃山東南,為黃山三大峰中最險峻者,

外形似金字塔形,

屬於第四紀冰川形成的角鋒。古時候,天都峰無路可登又常被霧氣繚繞,因此稱“群仙所都”,意為天上都會,故取名天都峰。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雲漫天都 攝影 陳景

02

奇峰之上多奇景

奇峰之上多孕育奇景

。黃山奇峰漫長的演化之路上,與之一路相伴的是黃山之石。黃山石以形取勝,形態各異,妙不可言,

因形得名

怪石

數量達

200多處

。數量之多,外形之奇,其他地方不能望其項背。

黃山獅子峰前,有一巧石,如猴蹲坐,彷彿極目遠望,又似縱身跳躍靜觀雲海起伏,人稱

“猴子觀海”

。還有人稱其為猴子望太平,天氣晴朗時,山腳的太平縣城一覽無遺,此名即有現實可依,又傳遞出“天下太平”的美好願景。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猴子觀海 圖源 攝圖網

光明頂的不遠處有一塊巨石——

飛來石

。這塊巨石孤零零地立在一個平臺上,平臺的旁邊有欄杆圍著,四周都是萬丈深淵。飛來石眾多名山皆有,而如黃山飛來石之奇缺世間鮮有。除了“猴子觀海”和“飛來石”之外,黃山出名的怪石還有“夢筆生花”、“仙人曬靴”、“仙人指路”……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飛來石 攝影 夏玉文

黃山松

是奇峰之上又一奇景。黃山滿山皆松,無松不美。黃山松是黃山自然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由黃山獨特地貌、氣候而形成的中國松樹的一種變體,一般生長在

海拔800米以上

的地方,針葉短而稠密,樹冠平整,而且有較強的趨光向陽性,生命力非常旺盛。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黃山迎客松 圖源 攝圖網

黃山可以數出名字的松樹成百上千棵,而且每棵都獨具魅力,

臥龍松、團結松、雨傘松、連理松

……其中

最具代表性

的當屬

迎客松

。黃山松以其千姿百態的身形以及漫山遍野的數量而冠絕天下。

水是山之靈

,黃山的水尤以溫泉著名。黃山溫泉,品位超群,水溫常年在42度左右,可飲可浴,而且有保健作用。提到溫泉,就不得不提黃山的飛瀑流泉。

山中一夜雨,處處掛飛泉

。黃山溝壑縱橫,

水景眾多

,以人字瀑、百丈泉、九龍瀑最為壯觀。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九龍瀑 圖源 攝圖網

“黃山自古云成海”

。雨過初晴,雲霧瀰漫山谷,形成雲海,瞬息萬變,氣象萬千,因此黃山又有“黃海”的別稱,清代

康熙皇帝

就曾為黃山題寫過

“黃海仙都”

的匾額。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黃山雲海 圖源 攝圖網

黃山四季皆勝景,唯有

臘冬景更佳

。每到嚴冬,五百里黃山到處銀妝素裹,冰雕玉砌,置身其間,彷彿進入了撲朔迷離的童話世界。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瓊樓玉宇 攝影 狄巨寬

後人總結

黃山之奇

,以

怪石、奇松、溫泉

,再有

雲海和冬雪

,冠以黃山“五絕”的稱號。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黃山多奇峰的基礎上,近兩千米的高差,兩百多平方公里的區域面積,為各種奇景的形成提供了條件。也正是因為黃山囊括了各種奇景,數量之多,種類之全,從而贏得“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的美譽。

03

奇景多有文化生

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沉迷於黃山而不可自拔,但凡上過黃山的

文壇風流、畫苑大師、政壇英豪

……無不折服於黃山神奇的自然風光。文人墨客的來來往往,不僅將黃山自然奇景美名傳播開來,還為黃山增添了無數的文化瑰寶。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黃山石刻 圖源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

自唐代普門禪師開山修路以來,黃山遺存下來大量的

古道和古建築

300多處摩崖石刻,2萬多首黃山詩詞

。明末清初時,更是孕育出中國山水畫派中唯一一個以山嶽做畫派名的“黃山畫派”。後世之人,將黃山文化以“五勝”概括,分別為

畫派、石刻、古道、詩文和名人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黃山羅漢級古道 圖源 黃山世界地質公園

在沒有照片的古代,詩詞文字是奇景的抽象表達,而

一幅幅山水

畫則更為直觀的展示出黃山奇景。中國山水畫開始發展以來,畫家們多以自身周邊地區的風景為原型。

直到明朝後期黃山的揚名,才為中國的山水畫卷找到了客觀依託。

四百餘年間

,黃山成就了

無數藝術大師

眾多畫派

,如古代的

黃山畫派

新安畫派、姑蘇畫派、宣城畫派、揚州畫派

以及近現代的黃賓虹、劉海粟、張大千、李可染、陸儼少、錢松嵒等一些山水畫家也都是以畫黃山而負盛名。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黃賓虹《黃山圖》

黃山之前,諸家諸派以地域分宗;黃山之後,贏諸家諸派之所共譽。中國山水畫也開始有了一個客觀依託,諸家諸派也有了一個理想的藝術創作之處。可以說,

黃山畫派的出現,是黃山文化藝術走向鼎盛的標誌

石濤、梅清、漸江

被稱為黃山畫派三鉅子,同時也是黃山畫派的主要奠基人。他們不受古法束縛,雖同屬一流派,卻都有鮮明的個性和藝術風格。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漸江《黃海松石》圖

後人評價三人畫作特徵為:“石濤得黃山之靈,梅清得黃山之影,漸江得黃山之質”。石濤一生三上黃山,每一次都令他深有感悟。據《大滌子傳》記載,曾經有一位與他交好的曹太守邀其做黃山七十二峰圖,“圖成,每幅各仿一宋元名家,而筆無定姿,倏濃倏淡,要皆出己意為之,神到筆隨,與古人不謀而合者也”。

只是可惜的是,這些畫作未能儲存下來。凡是去過黃山的人,一見到石濤畫的黃山都會感覺親切,因為石濤熟悉黃山,對黃山有著師友般的深厚感情。石濤更是在其所畫的《黃山圖》上題詩曰:“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雪莊《黃海雲舫圖》

黃山

雄奇秀麗、如詩似畫

美景,在特殊時代孕育出了特殊的

畫作文化

。來自不同地區的山水畫家常年隱居黃山,潛心體味黃山性靈精神,描繪美妙絕倫的景緻,在山水畫史上獨闢蹊徑,影響深遠。他們以凝重簡練的筆墨,明快秀麗的構圖,清高悲壯的風格,深沉宏達的畫意,在畫壇獨樹一幟。

04

黃山奇景多磨礪

黃山多奇景,不是一蹴而就,而是歷經了漫漫地質演化之路。順著時間線一路而來,

黃山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

約8億年前

,板塊運動奠定了安徽南部的地質構造格局,其後,

海水多次進退

,時淺時深,黃山地區的沉積作用交替進行。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海水多次進退 沉積作用交替

當時間來到

距今約2億年前

,一場劃時代的地質運動—

印支運動

的發生,使得黃山地區

完全退出海相沉積

,進入到

陸相沉積

發展階段。這一段時間我們可以理解為

黃山築基階段

,後續的一系列地質演化都是在此基礎上進行。印支運動之後,黃山大地滄桑變遷,海枯石露,但是地殼尚未平靜,正在孕育著更劇烈的運動。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退出海相沉積 黃山築基階段 地殼尚未平靜

進入到

距今約1.4億年

前的中生代,地殼活動頻繁的燕山運動,開始不斷改造黃山地區的地質環境。深藏於地下的

熾熱岩漿

沿著地殼薄弱的地區

向上侵入

,直到

距離地表數千米

的古老地層中,由於溫度和壓力的減少,

岩漿逐漸冷凝

,形成了遠古時代的

“地下黃山”

黃山花崗岩體

的胚胎。

隨後的幾千萬年以來,這樣的岩漿活動發生了多次,但由於地下岩漿的動力不足,花崗岩體依然深埋地下。此為黃山經歷的第二個階段——

黃山孕育階段

,在此前的地質環境基礎上“地下黃山”孕育而生。

直到距今約

6500萬年前後

喜馬拉雅運動

使得全球地殼普遍抬升,黃山地區也相應隆起,

黃山花崗岩體

開始

出露地表

,然而當時的黃山尚無今日之巍峨雄偉的丰姿。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黃山胚胎形成

時間來到

距今約260萬年

第四紀

,受到

新構造運動以及冰川作用

的影響,黃山地區的山體經歷了

多次抬升

外形改造

,終於形成了高逾千米,翹首雲天的

花崗岩峰林

。這就是黃山經歷的第三個階段——

黃山成形階段

,密集的地質運動不斷改造黃山外形,或抬高山體高度、或風化山體表面、或塑造奇峰異石。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黃山成型 奇峰異石林立

地殼運動

塑造了黃山山體的主體部分,其產生的

地質營力

為形成各式各樣的花崗岩地貌又打下了基礎。早在黃山花崗岩體冷卻凝固的狀態下,由於冷卻收縮作用巖體就產生了

原始節理

岩石固結之後,漫長的地質歷史中的地殼運動,又使得花崗岩體形成了

不同方位的斷裂、節理和裂隙

。所以自黃山花崗岩體露出地表之後,受到地表的水流、風力、生物等各種外力作用,順著各式斷裂、節理和裂隙,花崗岩體被不斷改造。

同時因為岩漿在冷凝過程中存在分異現象,花崗岩體的成分存在差異,地表的各種外力作用對花崗岩體作用不均勻,逐漸形成了黃山各種奇峰異石。

山川探秘:黃山多奇景

黃山夢幻大峽谷石頭寨 攝影 嚴厚康

黃山有“三十六大峰,三十六小峰”,在三大主峰周圍環繞著眾多千米以上的山峰。經歷過漫長的造山運動與地殼抬升,以及冰川和風沙的砥礪洗禮,才形成了黃山今天這種

層巒疊翠、群峰林立

的經典景象。

黃山之奇,

奇在多,奇在全。

也許單論一處,中國大地有諸多超越黃山的名山大川。人文厚重比不過泰山,峰巒如聚不及張家界,山峰險峻不如華山,瀑布流水拙於廬山,宗教文化不及九華山厚重……但是,如此多奇景和文化兼而有之卻唯有黃山。黃山多奇景,不僅在文人墨客的筆下,更是在你我眼中。人們只要登上黃山,心中大概只有感嘆:“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登黃山天下無山,觀止矣!”

參考文獻:

1、錢丹。 “黃山是我師,我是黃山友”——淺論黃山畫派三鉅子畫風差異及其原因[D]。 2009。2、任思源。 試論黃山自然風光對黃山畫派藝術創作的影響[J]。 美與時代:美術學刊(中), 2015(12):24-26。3、陳望衡, 李曉湘。 “登黃山天下無山”——縱論黃山自然風光美[J]。 風景名勝(4):16-19。4、胡濟源。 黃山自然景觀的形成與演化[C]// 全國第11屆旅遊地學年會暨東北地區旅遊資源開發研討會。 1996。

TAG: 黃山奇景畫派奇峰圖源